郭青紅
從古至今,善于探索和挖掘問題的人更有能力創造新事物。然而,當下學生普遍存在問題意識薄弱的現象,教師要從實際教學環節入手,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掌握提問方法,逐步深化提問能力,最后進行多樣化評價。
一、提升學生提問能力的意義
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教給學生提問技巧,可以培養學生不唯書、不唯上、敢于懷疑和挑戰權威的勇敢精神,使學生能夠突破思維定式,從根本上改變以往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促進其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徹底擺脫對教師、對教材的依賴,以此發展自身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同時,提問、質疑的過程也是創新思維形成的過程。
二、影響學生提問能力的原因
1.權威影響
教師權威是教育權威最直接、最集中的體現。教師權威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使學生學會自治,但也有部分教師會把這種合理的權威演變為教師權威主義,其核心就是強制。長期以來,教師以制度權威和知識權威的身份向學生傳授、講解那些國家統一制定、毋庸置疑的書本知識,導致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2.心理障礙
活躍是學生的天性。但那些原本應該很活躍的學生,在課堂上卻開始變得沉默寡言,特別是當教師讓他們發表見解、提出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一個個低頭不語,缺少足夠的勇氣和膽識。究其原因,教師的權威已經植根于學生心中,讓他們在面對教師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恐懼的心理。
3.方法障礙
學生提問能力的提升是奠定在掌握提問技能的基礎之上的,而提問技能又受學生原有思維、知識結構和語言表達能力等影響。良好的思維能力和知識結構是學生能夠提出問題的有力保障。
4.缺乏問題意識
問題是思維的發端。問題意識不僅是學生提問能力養成的前提,更影響著一個人的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問題意識是指當學生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時,伴隨著對困惑懷疑和探索的強烈欲望而產生的一種清晰而有意識的心態,這種心態驅使學生積極反思,不斷提出新的問題。
三、提升學生提問能力的實踐探究
1.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教師應主動轉變自己的課堂角色,由主導者、權威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可以無所顧忌地提出自己的問題,甚至向教師質疑,教師更應該鼓勵學生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讓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愉悅。
2.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和問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問題情境沒有問題那么具體化和明朗化,它包含急需被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呈現形式有時是清晰的,有時則需要人們將它從問題情境中剝離出來。所以,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適時、適量、適度地處理好問題材料,爭取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問題,在問題產生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例如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習作課《我做了一項小實驗》,教師可以在課堂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熱脹冷縮”。教師首先在演示桌上進行噴泉對比實驗,讓學生近距離觀察實驗現象并提出問題,接著讓學生根據問題展開分組討論,最后以《我做了一項小實驗》為題完成習作。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多次讓學生提出問題和觀點,這樣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對習作課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喜歡上提問。
3.幫助學生掌握提問方法
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來說,首先要關注課文的標題。標題是課文的眼睛,透過標題可以準確掌握文本的精髓,提問也能變得更有針對性。例如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對標題進行提問,經過思考之后再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其次要關注課文的內容。課文中有很多值得提問的地方,小學語文是語言學習的第一層次,可以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來提出有關課文內容的問題。例如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中“有的人”進行質疑,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也可以引導學生針對“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句話進行提問。最后要關注課文的價值。雖然小學是學習生涯的初始階段,但是學習也不能膚淺地停留在表面,學生既要掌握基礎知識,也要深刻理解課文中的道理。例如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曹沖稱象》,教師應引導學生對這篇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以及內在想要傳達的道理進行提問。
4.進行多樣化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會對學生的發展以及高效課堂的構建產生重大影響。教師應注意評價方法的多樣性,使學生能夠實現全面發展。日常教學中,教師應以表揚和鼓勵學生為主,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積極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勇敢地表達自我。此外,對學生進行評價也有不同的方法,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靈活選擇。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教育應該把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視為重要的教育目標。創新源于實踐,始于問題,質疑既是創新的基石,又是思維發展的動力。對學生課堂提問能力進行培養,不僅能夠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更能使他們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終身學習的意識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