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妤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2021年發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圖(第10版)》,在過去10年間(2011年~2021年),我國糖尿病患者由0.9億增加至1.4億(據統計,截至目前患病人數已超1.56億),增幅56%,中國也成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
隨著身邊的“糖人”越來越多,人們對糖尿病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糖友飲食管理的首要原則—“管住嘴”—也為公眾所周知。那么,“管住嘴”就意味著要徹底和美食絕緣嗎?當真如此的話,那對于廣大健康人群以及處于糖尿病“邊緣”的糖耐量受損(IGT)人群來說,確實有些“壓力山大”。好在“未來”并非如此讓人生無可戀—以“辨證施膳”為核心的中醫食養(根據體質、病因、證候給予不同食養方案)可以幫大家找回丟失的生活質量。
2023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成人糖尿病食養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告訴您:糖尿病不可怕,不同體質的糖友可以這樣吃,有益又美味。
一、糖尿病的分類及分型
目前,從西醫病因的角度,糖尿病可分為六大類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混合型糖尿病、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未分類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
從中醫辨證分型的角度,糖尿病共有三種常見分型,即陰虛熱盛證、氣陰兩虛證、陰陽兩虛證,相關臨床表現見表1。
二、飲食建議和食物選擇
《指南》中提出了8項糖尿病患者日常食養的原則和建議(圖1),包括:①食物多樣;②能量適宜;③主食定量;④積極運動;⑤清淡飲食;⑥食養有道;⑦規律進餐;⑧自我管理。
這些飲食建議為我們進行食物選擇指明了方向—簡單來說,優選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全谷物”好理解,很多食物外包裝上都有標識,但什么是“血糖生成指數”呢?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有哪些呢?別急,我們繼續往下看。
血糖生成指數(Glycemic Index,GI)指吃下食物后,血糖升高相對于吃進葡萄糖時的比例—所以,GI越高,說明食物越接近葡萄糖,則食物中糖分消化吸收的速度就越快。我們通常將GI低于55的食物稱為低GI食物。對于低GI食物,糖尿病患者可安心食用(PS:想必你肯定不會暴食的吧?!);而且,患者主食中全谷物、粗雜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低GI食物應占1/3以上,以降低混合膳食的GI。
通過許多途徑我們都能查到低GI食物的列表,但往往并不全面,甚至有所出入—這次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指南》給了大家最權威的參考,其中介紹了日常可能接觸到的各類食物的GI情況(高、中、低)。整理后,筆者將低GI食物用綠色進行了突出顯示,供大家參考(表2)。
當然,如果同時合并其他疾病,飲食也應該在控制低GI的基礎上進行適當調整—比如,對于消化功能減退或者合并消化道疾病的糖友,應該降低食物中粗糧的比例;對于肥胖或者合并高脂血癥的糖友,應該控制一天中攝入的總能量;對于合并腎功能不全的糖友,飲食上注意低鹽、低磷、低鉀的同時,還應選擇優質低蛋白的食物;對于消瘦、肌營養不良的糖友,則要選擇高蛋白的食物。
三、不同證型患者食藥物質推薦
前面提到,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糖尿病可分為陰虛熱盛證、氣陰兩虛證、陰陽兩虛證等三種證型—不同證型的食藥物質推薦也有所不同,具體可見表3。需要強調的是,表中所列物質的食用方法和使用劑量須經專業人員(如醫生、藥師、營養師)把關。
四、食譜示例
最后,也是本次《指南》的又一個精華部分—一些多種多樣但對動手能力要求不高的食養食譜。這些食譜是專家們根據各地的物質資源以及地方飲食特點制定出來的,適合不同地區的糖尿病患者在不同季節選用—表4是華北地區食譜節選,更多精彩內容請前往國家衛健委官網查看或登錄文末鏈接。
總之,糖尿病并不可怕!快,從現在就改變起來,開啟您全新的健康飲食生活!衷心希望每一位糖友都能越吃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