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婷 王鈞楠



近些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相較從前,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與此同時,人們的飲食習慣也發生著改變,從前的“不夠吃”成了“吃不夠”;與之相伴,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顯著增加。根據中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980年,全國14省(自治區、直轄市)糖尿病的患病率僅為0.67%;而在2015-2017年期間,我國18歲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高達11.2%。目前,糖尿病仍以2型糖尿病(T2DM)為主。
糖尿病,為目前最為常見、多發的慢性病之一,患病率高、并發癥多,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對于糖尿病,西醫認為其是一種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影響人體多臟器和多系統的代謝紊亂綜合征,往往同時伴有重要臟器的結構和功能上的改變,如心、腦、腎及外周等大血管病變;在糖尿病早期,主要表現為葡萄糖調節受損。糖尿病的治療手段主要包括飲食、運動以及藥物三個方面;當運動和飲食均無法控制血糖時,現代醫學防治糖尿病主要以口服降糖藥和注射胰島素為主。但是,隨著藥物的不斷使用,不良反應也逐漸顯現:如口服二甲雙胍及α-葡糖苷酶抑制劑會引起腹脹等胃腸道不良反應;磺酰脲類會導致低血糖和體重增加;噻唑烷二酮類會導致體重增加及水腫;皮下注射胰島素使用不當易致低血糖風險;等等。
此時,由于患糖尿病后需要長期服藥,無論出于何種想法、原因或目的,不少患者都會將目光轉向中醫藥。中醫藥治療糖尿病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而且,隨著臨床應用的深入,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優勢進一步凸顯,運用中醫辨證論治,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今天,我們就從中醫藥的角度來談談糖尿病。
一、中醫辨證為“消渴”,病因病機有多種
中醫將糖尿病歸類為“消渴病”范疇。“消渴”之病名最早記載于《黃帝內經》。古醫籍中記載,消渴病是以“多飲、多尿、多食、口渴、消瘦、尿甜”為主要特征的一類疾病。其主要病因有先天不足、外感六淫、飲食不節、七情失和等。中醫認為,陰虛內熱體質者最易患病,此為內在因素;而環境因素為外在條件,如飲食不節致脾胃運化失司、積熱內生、化燥傷津,遂發為消渴。
由上可知,中醫對糖尿病病因的論述較為統一;但是,對于其發病機制的論述卻各有不同,大體可分為以下5類:
1.陰虛燥熱論
傳統陰虛燥熱學說認為,陰虛燥熱為消渴病的主要病機,燥熱為其標,陰虛為其本,二者互為因果,相互影響。二者循環作用,產生“燥熱愈盛愈傷陰則陰更虛,陰愈虛致燥熱更盛”的結果,最終導致糖尿病。
2.脾虛論
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負責運化水濕,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無法散精,使水谷不能運化而產生壅滯之氣,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病理變化,最終導致糖尿病。
3.氣陰兩虛論
氣陰兩虛病機最早源于《金匱要略》,記載道:“營氣不足,燥熱內生。”氣陰兩虛論是目前相對成熟的理論,其認為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是燥熱傷陰、氣隨陰耗、氣陰兩虛的結果,最終致病。
4.瘀血論
瘀血論是新近產生的—在臨床治療中,發現幾乎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血瘀的現象,如瘀點、舌下靜脈青紫、胸中刺痛等。瘀血學說初為祝氏提出;后經臨床實踐,許多醫者總結出瘀血是貫穿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始終的主要病機,認為氣血運行失調而導致血行障礙,最終形成糖尿病。
5.六郁和絡滯
肥胖是導致T2DM的重要因素之一,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主要以血管病變為特征,中醫認為核心病機為六郁和絡滯。六郁指以食郁為先導而形成的氣郁、血郁、痰郁、熱郁、濕郁的病理狀態。對此,開暢氣機是首要治法,氣機通暢則脈絡通,臟腑氣化功能正常,清升濁降,則皮肉脂膏各布其常,體重隨之漸至正常。
二、“內外雙治”皆顯效,中藥防治有奇效
中醫藥防治糖尿病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形成了系統的理、法、方、藥體系,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在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方面有明顯的優勢;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理論,以滋補肝腎、健脾疏肝、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為治療原則。中醫防治糖尿病主要包括藥物療法及非藥物療法:藥物療法包括單味中藥和中藥配伍治療、中成藥治療;非藥物療法主要包括針對糖尿病辨證施膳的食療,太極、八段錦等運動療法,以及針灸、推拿等其他中醫外治法。
1.藥物療法
(1)單味中藥和中藥配伍治療。
由于中藥作用溫和、持久同時兼有不良反應小的特點,目前,國內外越來越重視中藥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關于中藥治療糖尿病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梅君等在總結防治T2DM用到的中藥時發現,使用頻率排名前10的中藥分別為:生地黃、茯苓、天花粉、山藥、黃連、黃芪、山茱萸、玄參、麥冬、熟地黃。糖尿病中醫指南將糖尿病分為4個證型:痰濕互結證、熱盛傷津證、氣陰兩虛證、陰陽兩虛證。針對不同的證型,中醫采取不同的中藥進行配伍治療,如在小陷胸湯、消渴方、玉液湯、二陳湯、桃紅四物湯等基礎方上進行加減。
(2)中成藥治療。
中成藥在中醫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臨床建議選用膠囊劑、無糖顆粒劑、濃縮丸或片劑進行治療。根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長時間使用金芪降糖片、天芪降糖顆粒可以降低T2DM的發生率;津力達顆粒、參芪降糖顆粒及天麥消渴片可協助降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臨床上常用的降血糖中成藥還有糖脈康顆粒、降糖舒、玉泉丸、杞菊地黃丸等。
2.非藥物療法
(1)糖尿病食療。
我國藥膳食療歷史悠久,通過食物來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可以達到“以食養病”的目的。這點對于輔助治療糖尿病來說同樣值得推薦。中國藥膳研究會根據糖尿病的中醫證型,推薦了16種食療法用于糖尿病輔助治療,詳見(表1)。
(2)運動療法及其他中醫外治法。
中醫在糖尿病的防治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除了口服中藥、糖尿病食療外,針灸、推拿及運動療法也是其中一大特色。
①針灸:針灸法治療糖尿病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被記載于《備急千金要方》《針灸甲乙經》《醫學綱目》等醫典籍,其在降血糖的同時還能整體調理臟腑陰陽,以達“陰平陽秘”的狀態。針灸治療糖尿病涉及的穴位主要有脾經、胃經、腎經、膀胱經以及足三里、肺俞、腎俞等穴位。
②推拿:中醫推拿具有疏通氣血、舒經活絡的功效,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推拿防治糖尿病主要選取腰背部和下肢部腧穴—其中,足三里、脾俞、腎俞、腹及胃脘下俞是T2DM防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腧穴。
③運動:運動療法(如八段錦、太極拳)是通過有意識地軀體內部自我調整,以達到祛病、強身、延年的目的。據報道,近年來國內外有不少人采用氣功治療糖尿病,療效令人滿意,尤其是對老年糖尿病效果更佳。臨床觀察與實驗研究均表明,氣功對內分泌系統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對改善臨床癥狀、降低血糖和尿糖都有一定作用。
三、結語
2022年《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指出:“中西醫并重”是我國糖尿病防治的重要策略和方針,肯定了中醫藥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優勢作用,肯定了中藥、針灸、推拿、食療及運動等中醫方法在糖尿病健康管理方面的積極作用。中醫藥對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機及其防治均有深入研究,值得進一步推廣。臨床中醫師應當辨證論治,選擇最優的個體化治療方案以提高治療的有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