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諒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除了常規的教學要求以外,高校還應當對學生心理層面的發展負責。人是環境的產物。高校的辦學環境,學生身處的學習環境,校內教師的管理環境,校園文化環境都是能夠影響到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1]。學生細微的情緒變化,能夠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加以體現,作為心理教師,一定要及時通過這“細枝末節”,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再通過師生間平等的交流互動,使學生的心理狀態保持穩定。
第一,從社會發展來看,我國社會各領域的變革天翻地覆,經濟與科技的發展相輔相成,形成了更加強勁的發展趨勢,在這樣的趨勢下,社會各行業也都步入增長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在多重作用下,一些高校教育沾染上了“功利性”,學生也對“需求導向的教育”產生了錯誤的認識,更容易迷失自我。
第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民眾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互聯網技術為其娛樂生活帶來了豐富的選擇,為其精神需求的滿足提供了多樣的解決方案[2]。但是,與之相對應的是,互聯網上充斥著的駁雜信息加大了辨識難度,加之高校大學生本就處于心理建設的關鍵時期,對不良信息的抵抗力不足,這些信息更容易將大學生拉入“虛擬的深淵”,使之對現實生活產生逃避心理,甚至會使其心理發生扭曲,催生犯罪。
第三,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各種價值觀和思想的變化往往是絢麗非常的,不同的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也能夠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影響。對于心態健康的大學生而言,文化碰撞帶來的刺激能夠激發其創新精神,對其能力發展大有裨益;但對于心理建設不夠全面的學生而言,價值觀的碰撞往往會使其“患得患失”,以至于其忘乎所以,喪失了辨認是非的能力,最終陷落到歪曲價值觀的陷阱里。對于高校而言,這種情況應當是被斷然阻止,如何鞏固青年大學生的心理防線,使其能夠借助強大的判斷能力明辨是非,最終在文化、信息的潮流中堅守自我,形成健全的心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盡的職責。
從作用目標來看,素質教育旨在實現學生思想品德與文化素養的高度統一,也與德育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二者都強調對學生全面素養、健全人格的培養,最終將其塑造成社會的棟梁之材。回歸到現實,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德育理念,都是現階段高校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依憑。那么,如何強化大學生的精神信仰,為其學習生活提供內源性動力,便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同一目標[3]。從實際情況來看,高校有的學生存在信念不足、價值觀不健全、性格軟弱等現象,這些現象最終指向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低這一問題。若想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堅守德育理念,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法制建設等多方面,強化思政工作的實際效果,才能夠發揮政治立場、理想信念的正向作用,為大學生個性的健全及素養的全面發展提供持續保障。
從整體來看,部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缺少全面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缺位最終能夠在其人生觀、價值觀等理念的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對學生健全個性的形成帶來阻礙。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相信大多數父母對家庭教育都十分重視,但囿于教育能力的欠缺,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4]。例如,在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下,父母過分注重子女的課業成績,將家庭教育的關注點全盤放到成績方面,全然忽視了孩子的個性成長,在這樣的情況下,由于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溝通,父母僅以“成績論成敗”,孩子只知道機械重復做題,并不能體會到來自家人的溫暖和關愛,又何嘗會懂得尊重生命、愛護自己呢?進入大學后,即便已經到了獨當一面的年紀,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卻沒有參與社會生活的經驗,往往不能獨立解決問題,所受到的教育不足以支持他們適應新的生活。在新的校園環境中,這些學生若缺少父母的“叮嚀囑咐”便會無所適從,進而產生孤獨的個性,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情況,影響了日常的學習生活。
從實際情況來看,高校的校園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再由高中到大學,教育場所的改變也需要學生不得不重新適應新的環境,在這個階段“跨度”中,對個人所熟悉的環境的“拋棄”,再投身于新環境并產生“適應”,每一個流程都需要學生懷有莫大的勇氣與定力,倘若缺乏足夠的心理支撐,學生面對變化便會顯得猝不及防[5]。例如,在家庭環境下備受寵愛的獨生子女,突然需要適應獨居生活的環境,這個變化讓他們產生一種心理上的焦慮。此外,大學生在進入校園內,由于已經適應了強調“強制性”的應試教育,一旦接觸大學較為寬松的學習要求,就會表現出較差的學習自主性,導致其成績起伏較大,面臨考試時也更容易出現緊張情緒。
總而言之,高校新生倘若不能迅速調整自己心態,引起學習節奏的變化,將會在學業上與同齡人迅速拉開距離,自己也難以產生學習動力。倘若這種消極情緒不能得到有效的緩解,最終會導致學生失去自信心,造成心理和情感上的沖擊,甚至誘發心理疾病。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各種社交和短視頻APP 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異常深遠,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這些APP 已然成為其獲取資訊的重要渠道,但由于社會經驗上的差距,學生往往不能夠對駁雜的信息進行清晰辨別,信息“雜音”也更容易與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困境產生“共鳴”,使其產生焦慮的情緒[6]。這些負面情緒假若不能夠及時疏導,便會形成難以祛除的心理壓力,在壓力的作用下,學生面對多元的文化思潮,也會失去抵抗能力,為其健康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消極影響。
第一,公共社交平臺與短視頻APP 審核機制的疏漏,會導致不實信息或是虛假言論融合而出,透過手機對大學生產生消極影響,而有些學生的判斷能力不夠強,難以對信息形成正確的判斷,或者因為意志不夠堅定,感情過于豐富,或者認知能力有限,最終在消極信息的作用下,出現價值觀偏差、行為偏激等情況,更有甚者會自覺充當消極言論的“代言人”,在學校中到處傳播負面信息,成為校園管理中的不安定因素。此外,有些大學生沉迷于暴力、灰色網游,色情、暴力電影中難以自拔,其中一些心理極度空虛的學生,在虛擬世界中盡情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甚至會在現實生活中尋覓發泄對象,對生命全無敬畏之心[7]。這種情況不是一朝一夕導致的,諸如“花邊新聞”“不良社交網站”等事件的曝光,都說明了大學生的價值觀正在遭受持續性的侵襲,如果學生的價值觀被強烈撼動,很容易出現心理上的扭曲,將會對其身心健康乃至他人帶來不良影響。
第二,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學生身上的課業壓力不斷增大,整日忙于上課、就業、考研,沒有時間思考人的存在價值,思考何為社會責任感,思考人生倫理的正確方向,難以實現心靈上升華,這種“浮躁”的風氣致使部分學生產生心理扭曲,有些學生為了眼前的利益卻難以自抑,甚至會走到違法犯罪的道路上。
目前,我國各高校普遍都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心理健康基地不僅承擔了心理健康宣傳、心理普查、心理疏導等心理健康工作的基本內容,還能夠同時對校內教師開展心理輔導服務。在此背景下,若想實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切實提升,就要在基地建設的基礎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依托校內現有的崗位、部分布局,調配合適的師資體院,構建多職位、多崗位、多部門協同運作的心理健康監控體系與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此外,教師也可以積極發動校內學生會以及學生黨員的力量,以班委、寢室長為核心,于學生中構筑心理健康“防線”,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網格化”覆蓋。
若想有效落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對心理健康工作者或是心理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對于高校專業的心理教師而言,專業能力、工作技能的提升是必然要求。在培訓時,不僅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加強職業技能訓練,還要增強心理輔導和危機干預的能力。此外,考慮到現階段各高校心理老師的數量嚴重不足,但其所承擔的工作卻日益增多,校方便可以將部分工作交由學院輔導員或者其他的學生工作人員完成。但是,有關部門應當重視這些“非專業”人員的能力培養,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采用換崗培訓、輪崗培訓等多樣化的技能培訓方式,全面提升廣大教職員的心理教育能力。
就實際工作而言,心理健康課程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那么高校也應當將課堂教學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主渠道[8]。一方面,學校應加強對心理健康的師資隊伍的管理,在開課之前,聘請專業人士對即將擔任這門課程的老師進行培訓,并組織全體老師集體備課;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有關部門也應當對老師的課堂表現做出評估,待課堂結束后,利用在線評教系統,收集學生對老師課堂教學的意見。總而言之,應當以“課前、課中、課后”的全流程實現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把控,同時,要規范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師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備受當代大學生青睞的微課、慕課等新媒介進行教學,最大限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預先開展網上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再依托相關服務建立網上心理咨詢通道。盡管各所高校都有心理咨詢室,但目前仍有一些學生對心理咨詢的理解存在誤區,對正常的心理健康咨詢心存畏懼,更加懼怕同學的異樣眼光,才不敢在線下進行咨詢,得益于在線的保密性,線上咨詢的效果更加顯著,也更容易為一些學生所接受。為此,各大高校應當順應時勢,加強網上咨詢服務的建設,同時也要通過互聯網進行微課、慕課等形式的在線教學模塊,為學生創造全天候、無時限的學習環境。
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要在活動方式上進行創新,以豐富的主題和具有趣味性的精神衛生知識引發學生的關注,使其能夠在活動中收獲成長。就實際情況而言,教師可以在每年心理健康宣傳周、宣傳月等基礎上,引導學生自發組織各種活動,也更容易在學生間形成規模效應,從而使活動的影響力更加廣泛。
最后,工作者也應當積極發動學生社團的力量,社團是指具有相同興趣的同學自發組成的團體,團員之間往往很容易形成相互的影響和支持。借用社團對社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使他們認識到有關朋輩心理的知識,還能夠使他們對有煩惱的朋輩加以開解,將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傳達給每一位同學。
在新的環境下,面對公眾社交平臺、短視頻自媒體等新媒體對心理健康工作帶來了挑戰,面對社會之上日益增長的就業壓力對學生心態的挑戰,面對國內外不良思潮的挑戰,當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當攜手并進,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建設,強化心理健康工作者隊伍素養,規范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安排,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渠道作為切入點,為當代大學生打造全覆蓋、全天候的心理咨詢服務體系,成為大學生心理建設、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堅強后盾,才能夠保證高校育人機制的穩步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