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謝玄傳》
苻堅強盛①,邊境數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將可以鎮御北方者,安乃以玄應舉②。中書郎郗超雖素與玄不善,聞而嘆之曰:“安違眾舉親,明也。玄必不負舉,才也。”時咸以為不然。超曰:“吾嘗與玄共在桓公府③,見其使才,雖履屐間亦得其任④,所以知之。”
注釋:
① 苻堅:前秦君主。東晉太元八年(383),率軍攻晉,與謝玄等戰于淝水,大敗。
② 安:即謝安,苻堅犯境時,任征討大都督。 玄:即謝玄,謝安之侄,被謝安舉薦,大破苻堅。
③ 桓公:指大將軍桓溫,謝玄曾被辟為掾屬。
④ 履屐:指小事。
譯文:
前秦苻堅統一北方后,強盛起來,曾幾次進犯東晉邊境。東晉朝廷便在文武良將中間推舉可以堅守北方抵御侵犯的能人,謝安于是把親侄謝玄薦舉出來。中書侍郎郗超雖素來與謝玄不和,但聽了后感慨地說:“謝安能夠不避嫌推舉親侄,他真是明智呀!謝玄一定不會辜負他叔叔的薦舉,他確實是有才干的人呀!”當時朝中的官員都認為謝安的做法不妥當,郗超說:“我曾經同謝玄在桓溫那里共事過,見到他很能辦事,雖然是日常一些細小的工作,他也能做得很到位。所以,我才說這些話。”
【簡評】
謝安能夠不避親屬的嫌疑,在眾人面前理直氣壯地推薦侄兒,擔當重任,不僅表現出謝安的膽略,也說明他對謝玄的知根知底。郗超雖對謝玄很有意見,但是,強敵臨境,應以國家安危為重。他支持謝安,并要盡量發揮謝玄的才干。國家的命運與私人的恩怨,決不能以后者重于前者。(朱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