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尼可
30 歲的時候,我已婚,未生孩子。
之前聽過很多姐姐告訴我:到了二十七八歲,似乎身體就拼命地想生孩子。奇怪的是,我的身體好像沒有告訴我這件事。于是,要不要生孩子,就成了一個意志層面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生孩子?
A
如果跟不同的人聊,我發現關于“為什么生孩子”,主要有兩個“派別”:一個可以稱之為“投資派”;另一個則可以稱之為“消費派”。
“養兒防老”是投資派的典型代表,老一代的父母喜歡生孩子,大多是得到了此派的啟發。像我自己,是我媽媽36 歲,通過了“計劃生育”的種種難關,罰款1250元才生下來的。到了現在,我媽媽經常說:“有你,我太幸運了。年紀大了,有人照顧有人疼。”我常常開玩笑:“媽,你這筆1250 元的投資,回報率可真高。”
當今的家長們,雖然不再如此斤斤計較于物質回報,但“投資派”家長并不是真的消失了,只是“投資”理念和手段有所不同:這個投資體現在家長們熱衷給孩子尋找各種教育資源,并期待孩子成龍成鳳。當孩子沒學好的時候,常有家長說:“我給你花了這么多錢,報了班,你還給我考成這樣?”這句話,就是教育投資的一個典型代表。
那么“消費派”的思路呢?
當家庭生活被放入到社會經濟生活當中衡量時,角度和思路會發生極大的變化。新古典派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的假設說:“孩子的費用或者價格的上升會導致孩子的減少。”并且,他將孩子看作是一種“父母一生中僅有的一兩次下定決心購買的奢侈的耐用消費品”。乍一看,有點不近人情。仔細一想,還真是。
準備懷孕生孩子,需要大量的金錢和時間投入,對于女性來說,工作受到影響,收入減少還是隱形的。
在我30 歲還沒準備生孩子的時候,如果一想到這個話題,一筆賬是這樣算的:我是老師,上課的課時數和收入直接相關,懷孕10個月,身體狀態不好的話,工作產能下降。并且,這樣的情況還會持續到養育孩子的時期,也就是說,我從懷孕到生孩子之后的3~4年,收入都將直接減少。
而同時,養育孩子的花費很大。對一個從小有著“事業追求”的人來說,這樣的經濟賬,很好算。情況顯而易見:生孩子是一件經濟上很不劃算的事。
以我一個朋友懷孕生孩子的“經濟投入”來看,為了能夠節省產檢的排隊時間和減少孕期排隊的不適,她選擇了北京住處附近醫院的VIP 套餐,從產檢到生產(只包含3 天的費用),一次性繳納了7萬塊。
在生孩子的時候,因為催產,她多住了幾天院,加上寶寶也需要在保溫箱里觀察,又產生了不少額外費用。孩子出生之后,不是純母乳的話,奶粉和尿不濕會成為主要的日常消費。她每個月為寶寶花掉的奶粉和尿不濕費用,近2000塊。
如果一個媽媽生了孩子后還喜歡去各種“種草”平臺,她的消費金額還會大幅上升。在現代社會,商家們貼心地為不同階段的孩子,量身打造了各種被宣布“必需”的玩具或者嬰兒用具。比如出生時候的“襁褓式”小睡床,長牙時候的各式各樣的牙膠,練習坐時防摔的背背玩具,出門時候的“遛娃神器”等等。這些在過去并不存在的嬰幼兒成長用品,這些年似乎已經是有孩家庭的必備品了。
這么一算,一個孩子一年的消費是多少錢?可見,“消費派”也是有大量證據的。但是,作為個體,“投資派”或者“消費派”能夠完全概括我們的生育行為嗎?
B
說來好笑,我自己想生小孩,跟我從街上撿回來一只小野貓有關。
32 歲的時候,我已經留學回國,在杭州安家落戶。可是,我忙著創業,一開始并沒有生小孩的想法,畢竟我也是個“消費派”:生小孩會影響我的工作,使我收入減少,還會增加各種消費,壓力好大啊。
直到有一天,我經過家門口,小區的鄰居在喂幾只小流浪貓時,突然抓起來一只,放在我手里,說:“要不要帶回家?”我從小在農村長大,貓是我的玩伴,所以我是喜歡貓的,但在城市里養貓很麻煩,以前我從來沒有勇氣決心自己養一只。
不過看著從小喜歡的動物都在手里了,我頭腦一熱,決定把它帶回家。我記得,帶貓回家前,我還在心里小小打了一架:真的帶回家了?還沒征求我老公意見呢!算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我抱著它,如果它不掙脫,我就帶它回家。
沒想到,這只小貓跟我緣分很深,它不但不掙脫,反而使勁抓著我的衣服。到家之后,我趕緊給它找些牛奶,煮了個雞蛋。它哇嗚哇嗚地吃起來,萌萌的樣子,一下子俘獲了我。“天吶,它太可愛了。”當我老公晚上回家的時候,也驚呼起來。
就因為這只小貓,我發現,原來養一只貓,不只是一種買貓糧、貓砂換取一個寵物的“消費”行為,這個過程中還會產生一種叫“愛與被愛”的東西。
養了這只小貓后,我和老公竟然不約而同開始計劃要小孩。也正是在生小孩和養小孩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得到了一些和過去的生活經驗完全不同的答案。
C
懷孕的時候,荷爾蒙的變化,會給女性帶來不同的情緒變化。最開始有點憂郁,有時候甚至莫名地想哭。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不像讀書和工作一樣,是一種“理性”因果過程。
懷孕前,我和我老公晚上都是各自讀書或者做些什么其他“正事”。但我懷孕后,我倆就開始在晚上,看著APP 猜想肚子里的寶寶長成了什么樣,給他讀各種亂七八糟的我們覺得好玩的東西。更多時候,則是老公趴在我的肚子上,跟寶寶瞎“叨嘮”。如果放在以前,我一定會認為這種行為既傻氣又浪費時間,但懷孕讓我感受到了這種“無聊”的溫情和美好。
當我進入到臨產階段,我開始瘋狂地喜歡看小寶寶:產檢時,我用眼睛到處搜尋到醫院體檢的小寶寶;平時在家,我不斷地看小寶寶的視頻。小寶寶肉嘟嘟的樣子、天真的眼神,一舉一動都讓我覺得好可愛、好心動。就這樣,在臨產的那幾周,我幾乎完全沒有了“工作生產力”,感覺這個世界唯一美妙的就是寶寶們。
帶著這樣的感受,我進入產房,迎來了我的女兒。
因為打了無痛,我生孩子并沒有感覺到很痛。但是,因為生之前看了太多“順產很快”的體驗帖,我以為進產房后二三十分鐘就可以生完小孩。但實際上,我從開指到生完,花了4 個多小時。這也讓我感受到,平常大家讀到的關于懷孕、生孩子的帖子,都是有“信息偏差”的。
我在懷孕的時候,還常常聽到一句話:一定要珍惜懷孕的時光,有了孩子之后,可就更苦了。這句話,聽起來有點讓人“聞風喪膽”,孩子出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確實很辛苦,每三四個小時要喂一次奶,媽媽晚上幾乎永遠睡不了整覺。但另一方面,當一個嬰兒趴在你身邊安睡的時候,你會忍不住親親他。嬰兒的安靜、沉睡,大約是生命中無法描述的一種狀態。此外,當你發現一個嬰兒每天都在努力地增加新技能:抬頭,坐起來,開始爬了,能走路了……他們臉上那種純粹的興奮和驕傲,也會讓你感到:哇,原來成長是一件這么讓人感動的事。
當一個小嬰兒叫出“爸爸”“媽媽”的聲音時,即使你知道他是無意識的,你的心動也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綜合來看,起碼對已經脫離了溫飽掙扎的現代人來說,生養孩子這件事,不是線性的投入和產出、投資或消費可以概括的。金錢能衡量很多東西,但確實衡量不了人的情緒和感受。或者用我老公的話來說:“生命的體驗本該參差多態,離弦的箭那樣的體驗,你在三十多歲前已經充分體驗了,現在也可以試試沉浸到人和人的關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