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漱口水代替刷牙?洗牙會讓牙齒變松、牙縫變大?拍口腔牙片有輻射會致癌?生活中,你是否聽說過這些關于口腔的“傳言”?
◎流言1: 洗牙會讓牙齒變松、牙縫變大?
●真相:洗牙并不會導致牙齒松動、牙縫變大。之所以會產生“牙縫變大”的感覺,可能是因為洗牙前牙齦紅腫,牙結石占據了牙縫,造成了沒有牙縫的假象。洗牙后感覺牙縫變大是因為牙齦紅腫消退,牙結石也清除掉了,把本來就已經存在的牙縫顯露出來,從而產生牙齒松動的感覺。
如果長期不洗牙,任由牙菌斑和牙結石附著在牙齒表面,會導致牙齦發炎,在炎癥刺激下會出現牙齦萎縮、牙槽骨吸收、牙齒松動、牙根外露及牙間隙(牙縫)增寬等問題。
◎流言2: 喝完可樂要馬上刷牙?
●真相:千萬不要。大多數可樂的pH 值低于5.5,這個pH 值是引起牙釉質脫礦的臨界值,較低的pH 值會導致鈣離子被置換出來,引起牙釉質的酸蝕。所以,剛喝完可樂的時候牙齒經過酸的傷害,正處于沒有保護的階段,如果立即刷牙會進一步損傷牙齒,最好及時用清水漱口,等20~30 分鐘后,唾液中的pH 值恢復到5.5 以上再刷牙。
◎流言3: 拍口腔牙片有輻射會致癌?
●真相: 拍牙片屬于放射檢查,只要是放射檢查就會產生輻射,但拍牙片產生的輻射量很低。人體每年受到的自然輻射量平均約為2.4mSv,在放射檢查中,一張口腔牙片的劑量僅為0.006mSv,拍兩萬張牙片的累積劑量才會達到致癌的閾值,而且是要在這個輻射量下長期生活才會致癌。因此,偶爾拍牙片不會對人體產生損害,更不存在致癌的風險。
◎流言4: 缺幾顆牙齒不影響進食,不用管?
●真相:有些人認為,年紀大了,缺幾顆牙是正常的事,不需要處理。這種認識并不正確,缺牙會產生很多弊端。第一,降低了咀嚼效率,影響消化和營養吸收;第二,隨著時間推移,旁邊牙齒的排列會因為缺牙而發生改變,上下牙的咬合關系也會改變,使咀嚼效率進一步降低;第三,由于長期“將就”使用牙齒,兩側的顳下頜關節負擔增加,可導致顳頜關節紊亂癥,出現關節彈響、張口受限等癥狀。
◎流言5: 可以用漱口水代替刷牙?
●真相:漱口水確實有清新口氣、去除食物殘渣和軟垢的作用,但無法徹底清除牙齒上的菌斑和細小牙縫中的殘留食物。想要清潔得足夠干凈,關鍵靠的是刷牙過程中的物理摩擦,使用牙線或沖牙器等輔助工具,可達到更徹底的清潔效果。
◎流言6: 牙齦出血就是上火,慢慢就好了?
●真相:牙齦出血的原因分為牙齦局部炎癥或全身疾病。其中比較常見的原因是牙齦炎或牙周炎,這與口腔衛生差、日常清潔不到位有很大關系。白血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有時也會表現出牙齦出血,需要警惕。無論是何種原因導致的刷牙出血,都提示我們身體健康出現了問題,應該及時到專業醫療機構檢查和診治。
摘自微信公眾號“科學辟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