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王留鵬
(作者單位:1.商丘學院應用科技學院;2.河北省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
無論是觀照歷史還是著眼現實,政論片的論題通常具有較大的開合度,材料也比較豐富甚至龐雜。實現龐大論題準確的傳遞和繁雜材料的有序篩選,需要選擇適當的方式[1]。電視紀錄片作為電視節目類型中的“老干部”,內容普遍采用中規中矩的制作模式——專業生產內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以紀錄片工作人員為主力軍。而處于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享有發言權”,單純的拉斯韋爾模式在當代已經不受寵。但就電視紀錄片來說,突出重圍數量偏少。
《輝煌中國》作為一部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電視政論片,核心思路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成就、統籌協調發展、共建綠色家園、全面建設小康、積極對外開放六個點聚焦中國近年來發生的變化,運用影像進行全景式、形象化的展示。其內容和主題與人民息息相關,洞察一個社會的發展程度最鮮明的表現正是人民生活的精神面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輝煌中國》在創作上采用“內容眾籌”的創新方式,聯合十二大征集平臺,巧用主流媒體的號召力,以“厲害了,我的國”為主題,動員全國觀眾,分享精彩的“中國故事”,以用戶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眾籌照片、視頻、案例等,讓各行各業的老百姓自己講述自己的故事,“用每一雙不同的眼睛,見證同一個輝煌的中國”。在第5集《共享小康》中,花田鄉種植水稻的農民兄弟、蘇州市守護安全的公安民警、大別山貧困山村的留守兒童……一張張純真質樸的笑臉,反映出摸得著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與以往資金眾籌不同,《輝煌中國》以創新的方式,打開了紀錄片創作上的新天地,以別具一格、別出心裁的創意,講好中國故事,對當下電視紀錄片的內容創作具有啟示作用。
雖然經過不斷地發展和演變,電視紀錄片的形式出現了多樣化的發展,拍攝手法也日新月異,但是總體上來說,其創作還是采用客觀記錄的創作形式,內容相對枯燥,對觀眾的吸引力不足,發展舉步維艱[2]。近些年,故事化敘事為紀錄片打開了新的大門,使紀錄片告別單調、乏味、無序的剪輯,實現了藝術的創新[3]。1993年《東方時空·生活空間》以“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為欄目定位,2008年遼寧電視臺推出《王剛講故事》,二者都受到了觀眾的喜愛;2011年,著名美國電影人希拉·柯倫·伯納德的專著《紀錄片也要講故事》出版,引起學界和業界關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使得“中國好故事”迅速走紅,話題源源不斷,內容涉及眾多領域。國產電視紀錄片也在前行摸索中探尋方向:2012年現象級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人們感受到紀錄片發展邁入“公眾時代”;2016年網紅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成功與新媒體聯姻。它們都巧妙地運用了故事化的手法,將宏大的主題滲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表現國家的精神面貌。“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個人的命運變遷是整個時代的微觀縮影,個人的成長歷程代表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變化。由此可見,在幅員遼闊的中國選取典型的個體故事展現國家的風采是最恰當的方式。
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從上千個成就案例中,精選65個典型的成就故事,利用限知視角,通過當事人或參與者的講述提供一手信息,給觀眾更真實的感受,增強作品的客觀性和說服力。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總監齊竹泉這樣評價《輝煌中國》:“形式接地氣,內容很震撼。”該紀錄片以微觀視角入手,用講故事的方式,不斷挖掘人物背后的鮮活生命力。將宏大的政治主題轉換為平凡百姓的生活變化,突顯了黨的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時代旗幟,成為電視紀錄片頗為新意的一次嘗試。在第3集《協調發展》中,四川大涼山1 600米的懸崖頂上,有一個村莊。人們進出大山主要依靠17段用藤條和木棍編織的藤梯。從山腳到山頂,人們每天要攀爬13處這樣的懸崖,而懸崖邊被打成結的草成為孩子們的藤梯“扶手”。2017年,由政府扶持修建了一條“鋼管路”,這條路的修建吸引了眾多背包客,村里的土蜂蜜迅速有了銷路,成功地踐行了“要想富,先修路”的老話。
在網絡信息爆炸的全媒體時代,任何傳媒產品的價值不能再單純以自身的品質作為獲取高收益的唯一手段,營銷推廣、廣告宣傳成為傳媒產品產生效益的必由之路,傳播的力量可見一斑。對于電視紀錄片來說,主流的傳播渠道還是電視,視頻網站是新興的傳播渠道,與院線電影相比,其市場推廣規模和幅度較為平緩,多半成為“夜來康橋的詩人”,悄無聲息地離開受眾的視野。
《輝煌中國》以最燃的姿態,主動進行自我宣傳。8個攝制組歷時數月,走遍大半個中國,拍攝眾多高清紀實素材,以“雁過留聲”之態,借用地方媒體跟進報道,給當地人留下諸多想象。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了讓《輝煌中國》播出時效果更好,節目組提前就推出了“厲害了,我的國”一系列主題活動。首先,央視名嘴助陣大型直播,互動游戲輕松有趣,以視頻展播的形式打響城市旅游推廣的第一槍,讓“輝煌中國”的寓意深入人心。其次,人們在日常所接觸的網購、鍛煉、騎行之中,“輝煌中國”和“厲害了,我的國”的圖標成為亮眼的點綴物,有機地和物品融合在一起,化身為俏皮可愛的宣傳物。再次,創作階段的“內容眾籌”形成熱點話題,使得作品正式推向市場前就形成全民參與、全民接力的互動傳播。在節目播出之后,《輝煌中國》的主創人員受邀參加湖南衛視《天天向上》,與年輕觀眾進行零距離接觸,吸引年輕受眾群體,使得收視率和影響力屢創新高,此外,該紀錄片還以遞進式的宣傳,頻頻引起轟動。國慶特別編排的燈光秀在全國33個城市同步展映,“輝煌中國”“厲害了,我的國”的大字出現在這些城市的標志性建筑物上,以五彩斑斕的燈光點亮了節日的氣氛,“別有用心”地讓人們再次想起《輝煌中國》。
紀錄片不賺錢既是事實,也是大家對紀錄片一種根深蒂固的看法。2017年,電影《戰狼2》風靡中國,從7月28日上映到10月28日下映,歷時3個月,斬獲票房56.8億元,開創內地票房最高紀錄。同年8月14日上映的紀錄片《二十二》也以傲人的佳績登頂國內紀錄片票房冠軍,累計票房1.7億元,似乎讓媒體人感受到“紀錄片的春天來了”。電影和紀錄片的巨大票房差異似乎已成為一種常態,收入不言而喻。而對于電視紀錄片來說,主要依靠電視臺的硬廣告盈利,雖然制作規模宏大、投資成本高,但收視不佳一直是困擾電視人“有苦倒不出”的緣由。目前,紀錄片產業轉型頗多,收入來源呈現多樣化,但格局和現狀并未完全改善,然而未來的發展前景充滿希望。華經情報網文章《2022年中國紀錄片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逐漸向年輕化、精簡化、精細化方向發展》指出,“在技術、市場、政策的三重力量驅動下,中國紀錄片工業體系逐漸成熟完善,紀錄片內容已經覆蓋了各個方向和領域,制作內容精良、畫面精美,越來越多人喜歡觀看紀錄片,體會這個世界的博大萬千”[4]。
在眾多電視節目類型中,電視紀錄片雖然不是觀眾熱捧和追逐的對象,但其品質讓人肅然起敬。從紀錄片本身來說,紀實性是它最大的特點,排斥虛構和扮演,其獨特的屬性決定了紀錄片的品格受人尊重。從媒介角度分析,電視紀錄片主要依靠傳統媒體作為傳播平臺,審查過程經過層層把關,節目內容具有可信度和公信力。從受眾角度觀察,電視紀錄片作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節目類型,其傳播影響力在某種程度上對廣告商有著極大的吸引力[5]。電視紀錄片的品質有口皆碑,制作團隊有選擇地與高品質的廠商合作創新創作視角,優化商業定制,打造“紀錄片+”模式,有利于實現雙方合作共贏。在具體實踐中,例如: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人文頻道跨界融合介入游戲領域,嘗試“紀錄片+游戲”的模式,進入年輕“戰場”;由東方良友制作,路易威登投資的《繆斯之旅》,以“紀錄片+藝術+商業定制”的多重身份,有效實現了用生動的內容傳播品牌文化的創意[6]。電視紀錄片和不同的產業強強聯合,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盈利模式不再單一,大營銷時代勢不可擋,產業鏈“紀錄片+”模式不斷發展。2018年,國家形象紀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上映,該影片是在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的基礎上,匯集面向普通觀眾眾籌而來的“厲害了,我的國”系列紀實內容最終改編而成的。作為一次創新性嘗試,《輝煌中國》將主旋律“影視聯動”帶入院線,以強勢崛起之態沖擊電影夢工廠,豐富了電影的種類,以“電視紀錄片+電影”的模式,拓寬了電視紀錄片的產業鏈條,提升了衍生產品的質量。
《輝煌中國》播出后,引起股市一陣狂歡。鳳凰財經曾報道:“輝煌中國”概念股橫空出世,或接棒領漲大旗”。例如:第1集《圓夢工程》中提到芯片,使得相關板塊爆發;第2集《創新活力》中提到江豐電子,江豐電子連續漲停;第3集《協調發展》中提到特色小鎮、中心城市等,房地產板塊大漲。甚至淘股吧有人評論:“最近大家都在關注《輝煌中國》介紹的股票,琢磨每一集的節目內容,思考購買哪一股,格局也太小了,我找到一個最簡單的方法,買整部紀錄片的股票。”由此可見,《輝煌中國》作為電視紀錄片的代表,成為股市漲跌的風向標,電視紀錄片的影響清晰可見。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認為,紀錄片不僅具有普通娛樂產品屬性,更是一種高品質的傳播載體。紀錄片與品牌的合作,就像是英雄和美人的結合。近年來,紀錄片與其他產業的跨界合作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經濟行為,而是一種共贏的價值觀傳播,這對紀錄片行業的發展將產生超乎想象的推動力[7]。以文化產業的力量帶動市場經濟發展,促成經濟行為,電視紀錄片越來越以開放的姿態和不同產業進行融合,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靈活地跳脫出傳統的盈利模式,增加與各行各業的相互滲透,探索自身可持續發展之路,為推動中國紀錄片產業化進程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向世界傳播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是紀錄片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在綜合國力競爭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競爭是國力競爭的一部分,電視紀錄片承載了國家的內容、社會的狀態[8]。中國作為迅速崛起的東方大國,成為國外主流媒體重點記錄的對象。2015年美國探索頻道的《運行中國》,2015年韓國KBS電視臺的《超級中國》,2016年日本NHK電視臺的《巨龍中國》,都以“他者”的視角單方面對中國的文化和國家形象進行解讀。文運與國運相通,文脈與國脈相連。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傳播國家正能量,始終是電視紀錄片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巡視利劍》《強軍》《輝煌中國》《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等電視紀錄片清晰而準確地展示了中國經濟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正本溯源地闡釋了中國復興路對世界的積極影響,立場堅定地表明“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國家態度,論證了國強必霸不是歷史定律,駁斥了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等論調,善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讓世界看到一個兼容并包的大國形象。其中,《輝煌中國》講述的每一個案例背后,都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文化的積淀。辛苦勞作的葡萄藤采摘員、堅持不懈的胡麻嶺隧道工程師、敢于創新的水稻研究員、腳踏實地的大別山村主任等,他們用實際的作為,踐行偉大的“中國夢”。影像建構國家形象,體現文化內涵。國產電視紀錄片旨在用中國人的行動,傳播中國文化,彰顯中國審美和價值觀,力圖客觀地在國際上樹立多元化的國家形象。
《輝煌中國》展現的每一幀畫面都充滿活力,流動的風景讓人著迷。不僅全景式、形象化地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也利用大眾媒介平臺向全世界和國內人民講述了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既是給國內人民交的一份合格的答卷,也是一張中國名片的說明書。《輝煌中國》,何以輝煌?它憑借精心制作打動觀眾,以政治業績突顯國家力量,用生活點滴展現百態人生。《輝煌中國》,成就輝煌!
同時,可以看出在活躍的新媒體時代,電視紀錄片不再沉默。融合、跨界,通過不同策略的嘗試,電視紀錄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受眾的視野,培養受眾習慣,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改寫人們對于電視紀錄片的認知。積極地進行有意的創新,吸納優勢明顯的創作模式,借用“互聯網+”與新媒體進行合作,采用“內容眾籌”,與觀眾進行溝通,巧用“傳播多元”,展現中國文化,彰顯大國品質。電視紀錄片是文化與生活的輸出平臺,是人生百態的記憶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