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錢紅莉

出家門,往西,二三公里處,有一片菜園。周末天氣好的黃昏,似受到召喚般,我總要過去徜徉一番……
一年四季,這里仿佛是自己打理著的,我熟悉每一畦蔬菜的長勢。在菜畦間來回轉幾圈,與澆水、施肥的老人們聊聊農事,無來由地,整個人便輕松快樂起來。
一日,天陰陰的,午后4點,我便出門了。
小區北門外,大片荒坡,滿地野薇,紫色小花開得極多,像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營布店里售賣的碎花棉布,綠底子上點綴著無窮紫花,有細細淡淡的美,可以扯來做窗簾。迎著這些野草閑花繼續往西,穿過楊樹林,大片菜園便出現在眼前。
一位老人坐在草地上,將小白菜的根仔細掐掉,一把一把整齊堆在身邊。她老伴在用鐵鍬挖地,右腳搭在鐵鍬邊緣的橫杠上暗暗使勁,鍬插得更深了,他雙手握住鐵鍬使用巧勁,輕輕一掀,一鍬泥土似鯉魚打挺,翻一個大跟頭—外層板結的干土迅速滾進里層,里層濕潤的土被翻到外層。偶爾遇見大的土坷垃,一鍬拍下,碎至粉末。老人不急不慌地做著,樸素安靜,仿佛天地都籠著一層微光。
我站在下風口,一邊與擇菜老人閑話,一邊聞嗅泥土奇異的香味。這平凡的土,有人嫌棄它的泥腥味與塵埃氣,我則喜歡它一直根植于僻野的馨香。這泥土的氣息如此熟悉,仿佛無形中的一根線,一下將童年連接上。
與這對老人聊夠了,我又往另一個菜園去。
單獨的一位老人。小而瘦弱的她正掀開覆于菜畦上的一床舊床單,小苗擠擠挨挨,破土而出,有茄秧、辣椒秧。茄秧萌出兩片新葉,在微風中微微抖動;辣椒秧細葉瘦稈,伶俜可愛。老人一瓢一瓢潑水?;蛟S潑水的力度過大,小苗直接趴在地上,但一會兒,就又抖擻著站立起來了……見我好奇地盯著她做這些瑣屑事,老人自語:“不澆點肥,長不大?!?/p>
一桶水見底,她又往別處拎水,我跟過去。她舀滿一桶水,左手拎起,右手拿了長柄瓢。我說:“我來幫你拿瓢?!彼灰溃骸拔倚械摹!彼龔牧硪恢环帕说实耐袄镆ㄋ@只桶里勾兌。
茄苗、辣椒苗侍候好,她再小心地掀開另一塊舊床單,啊,里面齊茬茬的全是黃瓜秧。黃瓜秧上兩片肥厚的葉子像極了剛出殼的小雞雛睜著好奇的眼,葉子那森綠的外圍氤氳了一層茸茸的淺白,好比一層薄霜。
老人把水一瓢一瓢潑過去,淺表土濡濕一片,漸漸地,整個菜畦被洇透,發出咕吱咕吱的顫鳴,是菜畦瞬間被灌透而發出的飽嗝聲?不,是泥土中蚯蚓的鳴叫。
老人管轄的菜園一共3畦,每畦皆長10余米,一畦覆著舊床單,一畦空著,還有一畦是被舊窗紗覆蓋著的。輕輕掀開一角,半畦蕹菜苗,半畦豆角秧,露出自泥土中剛剛拱出的點點淺綠,密匝匝,嫩生生,一派新生的歡欣。這些菜秧,瘦弱天真,惹人憐惜。見我將所有菜秧都認出,老人指著地頭一株一米高的菜調皮地說:“這個你不認識了吧?”我說:“香芹??!”一棵孤獨的香芹,已然晚年光景,是老人養著做種的吧,已然抽薹,薹尖結滿青澀的小米粒樣的花骨朵。地邊還有一株老蘿卜,花已落,青莢無數,飽滿而凸出,許是籽實過重,稍顯單薄的蘿卜稈支撐不起,一齊傾覆在地上了。
老人將薄肥悉數澆完,丟下水瓢,撿起鐵鍬,在空菜畦上挖坑。一米的寬度,橫向3個坑,說是用來移栽黃瓜,坑里要埋上菜籽餅肥。我熱烈回應她:“餅肥種出的黃瓜甜!”她答:“是的?!蔽艺f:“我來幫您上餅肥吧。”她不依:“太臟了,不要你搞?!?/p>
“您老高壽啊?”
“我今年剛剛80!”
以為她剛70歲,畢竟連續不停歇地將10余米長的菜畦挖出幾十個大坑,氣也不喘。
老人朝著我們上方的菜園努努嘴:“她86了?!?/p>
86歲的老人,穿著大紅線衣,彎腰拔草。她留給我們的背影,宛若一面獵獵旗幟。
活躍在這片菜園里的,個個均是人瑞。
菜坑挖完,老人抱起那些破舊花床單,輕輕覆于茄苗、辣椒苗、黃瓜秧上。菜畦上方有無數彎成弓形的細竹篾作為支撐,給菜苗留出足夠的呼吸空間。老人動作輕柔,鋪一點床單,兩邊拽拽,不露一絲縫隙,說是晚上冷,不能凍壞了它們。那珍惜的意思,好比深夜醒來給踢床的孩子掖被角,輕手輕腳,溫柔體貼。個別菜秧子依舊趴在濕漉漉的地上不肯起,老人蹲下,輕輕巧巧,一棵一棵扶正,仿佛在扶自己趴在地上耍賴的孫兒。
老人說:“我重孫子好幾個了哎?!?/p>
我說:“您老可真有福氣,四代同堂。”她豁著牙,微微笑。一陣風吹過,將我們的發吹亂。
我弟弟在鄉下有一位干爸。老人在蘇州打工的兒孫們出于孝心,接70多歲的他去蘇州城享福。不承想,未及幾日,老人病了,發著燒的他執意坐車回家,扛把鐵鍬去了田畈,轉幾圈回來,燒也退了,連吃兩碗米飯,不治而愈。當我們回鄉,老人的女兒小霞將這事當笑話說與我聽。我懂得他,一輩子與泥土打交道的人,鄉野塑造了他的心性。忽然到城里,一下失去地氣,什么都不適應,不病才怪。
小時候,也是這樣的季節,村里大人總愛扛把鐵鍬在田畈轉來轉去,也無具體農事可做,他們不過是喜歡在田野里徜徉—無邊的風逶迤著,四面八方的地氣將他們圍攏,那些無窮的野花閑草的微甜氣息氤氳在他們周圍,何等舒朗。我們小孩子黃昏放學后,不也延宕著不回家嗎?悄悄拐至紫云英田,把小身體擱在花草上打滾,染一身綠汁,回家被媽媽發現,少不了一頓打。天地如此之美,一顆小心臟快被撐爆了,何以不能在田野里浪擲一番?
侍弄菜園的老人們,無論在城里扎根多少年,始終不忘古早的那點地氣,便執著又真摯地,應季應時,往土里點播種子,看著它們一點點發芽、萌葉……并非為著收獲什么,就是為了蓄養那一點地氣吧。菜蔬的生長過程里隱藏著生命的秘密,那是一切的源頭。與土地和自然待在一起,總有一份安全感,靈魂似得了一層依傍。
天色向晚,去另一位老人的菜地買了兩株芥藍。芥藍剛自地里取出,泥土的腥氣雜糅了芥藍的辣香氣,直往鼻腔肺腑里鉆。
芥藍在吾鄉叫“芥菜”,多是腌來吃。我估摸著,可能也是汪曾祺所言的北方人稱為“春不老”的蔬菜吧。頭年冬天栽種,翌年春上收割,削去外皮,切絲,清炒,微苦,其脆度,與萵筍同質。巨大肥厚的葉片曝曬幾日,洗凈,鹽漬,兩周后回味,佐以蒜粒、姜粒爆炒,一道下飯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