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 高東生

蜘蛛網到處都有,但似乎又并非隨處可見—蛛絲太細了,幾近透明,光線、角度差一點兒,就看不到它了。在野外,很多時候當你感覺臉上、胳膊上有什么黏糊糊的東西,用手抹下一看,可能就是蛛絲;再順著它看過去,牽牽連連的一大張網,已經被你不小心破壞了一角。
其實,欣賞蛛網有個好時機,就是早晨有霧氣的時候。那時,蛛絲因附著上細小的水滴而變粗、變亮,變美麗,變神奇。晨光初現,逆著光,一張張蛛網就是一件件由珍珠串成的寶貝,掛在那里,似乎讓周圍都變成了仙境。人間多么俗氣,哪兒有這么多隨意擺放的珠寶。這樣奢華的場景,你要是沒細心觀察過,簡直是浪費了你那雙美麗的大眼睛。
蛛網本身就是傳奇般的存在。蛛絲那么細,其直徑不足人類頭發的十分之一;那么均勻結實,卻是由那么小的蜘蛛制造的—哪怕只有米粒大小的蜘蛛,也能找到合適的地方結出一張完美的蛛網。有時看那蜘蛛結網的地方,有數不清的不可思議:第一根線怎么連的?第二根呢?蜘蛛沒有翅膀,不會飛,但蛛網精致的緯線像是用尺子量著織成的;你再想,它是用尾部的紡器織網的,根本看不見,完全憑感覺。真是太神奇了!
所以,每當看到蛛網,我都會停下來,認真地看一會兒,就像欣賞一件精致的工藝品。要是正趕上蜘蛛結網,那就更不會錯過了,這簡直是工藝大師的現場表演啊!要是能申請的話,這就是貨真價實的“宇宙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啊!
去年秋末,我在一個生態園水邊的灌木上看到好幾張漂亮的蛛網,但上面沒有蜘蛛守候。可是,蛛網完美無缺,像是新網。第二天早晨,霧氣彌漫,我又去那個地方搜尋,以為能看到珠玉滿網的華麗場景,哪知,連一張蛛網都看不到了,甚至一根蛛絲都沒有了。我懷疑,這些蜘蛛統一收到了入冬的信號,而蛛絲是蛋白質,它們沒有浪費,吃掉了。
有時候,蛛網上還有故事。比如,一只葉蟬不小心撞了網,它一定是掙扎了很長時間,因為它附近的蛛絲斷了幾根,也亂了,但蛛絲的彈性太好了,它最終沒能掙脫。葉蟬本來就沒什么力氣,撞上蛛網,兇多吉少,像羊入虎口。那只綠色的大葉蟬真漂亮啊,要是看到時還活著,我都想救它。更讓我傷心的是,那天早晨在公園門口的小蛛網上看到了落網的蜉蝣。這里很少見蜉蝣,我在這一片從來沒有拍到過。這么漂亮的綠色蜉蝣就更少了,只是我沒想到,我和它會在這種讓人傷心的地方邂逅。蛛絲太細了,我睜大眼睛,它都貼近鼻尖了,也沒看到絲線。那只蜉蝣被困的姿勢很舒展,我剛看到的時候,還以為它在如舞蹈般飛翔呢。這雖說是大自然里最尋常的捕食關系,但總讓人感覺有些遺憾。
轉念一想,生命被終結在這里固然難免凄涼,但“珠玉在側”,絲弦有韻,也算在臨終舉行過奢華的葬禮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