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學語文統編版教材中,散文依舊是閱讀與寫作教學的重要支架。縱觀散文文體概念,只要不屬于純文學類和非文學類別的作品,統一歸于散文這個雜文學類別。正由于散文自由、散漫和不拘一格的創作形式,小說與敘事散文有著極大的相似處,讓讀者對某一篇既像散文又像小說的文本有了新認識。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確定文本的文體特征是解讀文本并進行教學的關鍵所在。本文分為四大板塊,例如“什么是敘事散文”“敘事散文與小說的區別”等詳細闡述二者之間的異同,并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為例,探討該文本應屬于敘事散文這一文體。
【關鍵詞】敘事散文;小說;文體特征
【中圖分類號】I71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8-00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8.003
敘事散文是散文其中的一種,它與小說創作有著相似之處,敘事散文重在對人和事件發展的過程敘述。但敘事散文著重點在于作者的獨特經驗與情感,小說則是重在凸顯主題。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有學者認為是短篇小說,或者是敘事散文,抑或者是記敘文。筆者認為該文本屬于敘事散文,為何界定為此,以下是詳細分析的內容。
一、敘事散文
敘事散文是從散文這一大類中分化而來,要談什么是敘事散文,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散文。散文是介于小說與詩歌之間的一類過渡文體,凡是在文體上說不清、敘述不明的,就會被放進“散文”這一范疇里,所以我們常能看見學者將散文稱為雜文學,而小說、詩歌、戲劇歸于純文學,實用文則歸于非文學類。散文的“散”,不是散亂、松散之意,而是散逸、自由、缺少限制,所以散文的寫法自由、不拘一格,可混合多種成分,記敘、描寫、說明、議論,交織其中。[1]
在形形色色的散文分類中,其中最重要的兩類便是“文學性的散文”與“應用性的散文”,“文學性散文”中又分為“寫人、敘事、寫景、哲理”類散文。敘事散文屬于文學性散文,它以寫人記事為主要內容,這類散文對人和事的敘述都較為具體,并在敘述中表現出作者的感受,帶有強烈的抒情成分。敘事散文記錄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令作者印象深刻的某一件小事。
二、小說
中國最早的小說是魏晉南北朝的筆記小說,到志人小說,唐朝的傳奇,宋代的話本,再到明清小說,最后形成現當代小說。
小說是用散文寫成的具有某種長度的虛構的故事。[2]小說界定的三要素就是“散文”“長度”“虛構”,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虛構”。散文能與小說有一部分的相似之處就在于小說是由散文構成的,區別就在于所創作的內容真實與否。小說是敘事,它的本質特征就是敘述、虛構。小說看起來寫實,實際虛構,它的本質特征就是客觀描述虛構的故事。小說的虛構不是為了讓讀者上當,它用虛構創造出一個虛擬的世界,然后讓讀者通過這個虛擬的世界去感受一種別樣的人生,這是小說的價值。[3]
三、敘事散文與小說的區別
小說和敘事散文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文體類型,各有各的文體特征,只是在某些方面需要做出區分,敘事散文和小說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本質上、重視角度、表現方式等方面。
(一)在本質上
敘事散文的創作內容是在真實事件的基礎上進行的,而小說則是創造的一個虛構的世界,這是區別二者最關鍵的一點。散文不尚虛構,以敘寫作者的所見所聞為寫實內容,散文中呈現的是作者極具個性化特征的情感敘述。小說客觀描述虛構故事,通過進入作者創造的世界中,去感受不一樣的人生經歷,這段經歷不一定是作者本人真實經歷過的,它可以是生活中無法達到的某一逸想、想象,在小說中去體驗和實現這些不存在的幻想。真實與虛構,指的是文本的方方面面,包括故事內容,故事中的人物塑造等方面。
(二)在重視角度上
敘事散文往往是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經歷的事物、事件和人物,或對周遭的環境和自然景色進行思想的記錄和情感的抒懷,例如《故都的秋》抒發的是作者在看到眼前這一片美景時內心情不自禁發出對秋天的喜愛與贊美。散文重視的點在于作者自己獨特的感覺和知覺,是作者在特殊的境遇中所生發的極具個人色彩的情思。小說重視的點在于故事的講述是為了凸顯某一主題,這一主題不是作者直接表明的,而是讀者在作者的文字中自主解讀出來的,虛構為故事服務,而故事就是為了主題服務。
(三)在表現方式上
敘事散文是主客觀融合來抒寫,即使是在客觀的寫實中,也會融入作者的某一情感或看法。散文的抒情不像詩歌那樣夸張,有節制地進行抒情。小說通常是客觀描寫,作者身份隱藏起來。在小說理論中的敘事學里來看,小說的敘述視角有時是全知的,有時是有限全知的,又或者是客觀敘述的。這些視角中作者的個人情感是感受不到的,即使是第一人稱敘述。作者的任務就是將故事客觀描述出來,其中的情節和情感需要讀者自己去揣摩。
(四)在表現材料上
敘事散文和小說的體裁篇幅不同,表現形式也就不同。敘事散文主要是煉句,在詞語和句子上打磨推敲,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往下看,感到陣陣暈眩;一股無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盵4]句子精練,但需要去推敲這股無名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力量。小說重在謀篇,注重整個故事的結構和框架。例如《紅樓夢》這樣的長篇小說,更需要技巧和結構上的處理。
(五)在特點上
敘事散文僅選取作者親身經歷中的某一深刻片段,散文的篇幅都不長,作者只需將這一片段發生的事情講述出來即可,重點在于這個片段給作者帶來怎樣的情感經歷與體驗。小說重在整個故事的完整性,它展示的是一段相對完整的生活時空,講述的是故事的起因、經過、高潮和結果,這個故事整體給讀者帶來什么感受。
敘事散文與小說的區別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分析,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區分點。散文有時會用到小說的某些表現形式與材料,這就容易將二者的文體混淆,但從本質上還是可以進行區分的,確定好文本的體式對于中學語文散文和小說教學都是重要的前提。
四、從敘事散文文體解讀《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 敘事散文的“真實與虛構”
敘事散文由寫人記事為主要內容構成,一般不借助虛構的創作模式,在人和事的選材上是真人真事。敘事散文敘述的內容是否真實,最關鍵在于敘述者真實與否。在此提到三個概念,“隱含作者”指采取特定姿態與立場從而處于特定創作狀態的作者;“敘述者”指狹義的講故事的人;“受述者”指狹義的聽故事的人。[5]
敘述者與隱含作者并不一定是同一人,若敘述者敘述的內容真實,那就是隱含作者通過敘述者將作者自己的情感、經歷、體驗等表現出來。如果敘述者是由作者虛構出來的,那自然敘述內容也就是虛構的,隱沒作者的情感與心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敘事散文,是作者對自己童年時代一件往事的回憶。從文本開頭“那是在費城,一個酷熱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當年那股灼人的熱浪?!盵4]再結合作者的生平背景便可得知,這是作者在成年時期對56年前發生的一件真實的事情的回憶。而回憶性散文屬于寫人敘事散文的文學性散文層面,它注重從人和事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去反映情感本質。而該文本就是這樣,在整個敘述過程中注重事件的過程以及最后得到的人生哲理。
從這個層面來看,敘述者和敘述內容就是真實存在的,“我”是作者的化身,“我”所經歷的事就是作者已經經歷過的,通過“我”將這件事敘述出來。散文不同于小說就在于它反映作者個人的思想、性格、品質、情感和態度等方面。在敘述事件的整個過程中,寫實與虛構的情形會有三種不同的情況,一是完全寫實;二是寫實與虛構結合;三是完全虛構。這篇文本是完全寫實,隱含作者向受述者溫情的講述“我”在童年時發生的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件,整個敘述過程記錄得詳細完整,似乎看起來就如讀小說一樣。但本質上這是一件真人真事,且文本描寫著重在作者心理發展變化這一點上。
(二)敘事散文反映片段過程
小說通常由一個完整的故事組成,有人物、情節、環境的介紹、整個結構和線索的規劃。敘事散文則相反,雖然也注重事情發生的整個過程的人物描寫,但重點還是放在了情感的表達。敘事散文情感的表達不是通過一個完整的故事抒發,而是選取作者現在或是以前的某個生活片段。例如《老王》也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它主要回憶的是作者在與老王的接觸過程中對老王這個人物形象的評價和感受,最后通過與老王發生的事件抒發作者由此而來的獨特經歷和情感。
散文是處于詩歌和小說之間的過渡性文體,它反映的往往是一定生活中的某些時空、情緒或思考的片段過程。[1]《走一步,再走一步》也是作者描述的一個回憶片段,作者在童年時期發生的一件刻骨銘心的事情?!拔摇笔且粋€病弱的孩子,母親警告“我”不能有冒險的行為,但小伙伴們想去做一些刺激的事情打發時光,在他們激將“我”的情況下參與了這次活動。在這次刺激又緊張的爬懸崖過程中,“我”的心理變化起伏很大,最后在父親循循善誘的教導下,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成功從懸崖上爬下來。縱觀整個文本,其實發生的也就是一件小事,在童年時候偶然發生的一件小事,成年后的作者現在回想起這件事依舊歷歷在目。作者通過對這個片段的描述和感情的抒發,也不斷激勵作者面對自己人生困境上的難題時該如何處理。
(三)敘事散文重在作者個人的情感
文學性散文更傾向于“有我”,這里的“我”是指作為“隱含作者”形象真實反映的“敘述者”。[5]《走一步,再走一步》用的第一人稱敘述,通過敘述者的視角來看整個活動。小說通常是用第三人稱或者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相互轉換使用,其中隱含作者不摻雜任何個人的情感在整個故事敘述中,有時甚至完全感受不到作者的存在,這個故事與傳作者本人毫無一點關系。即使用到了第一人稱敘述,那也還是敘述者的情感而不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因為敘述者和隱含作者不是同一人,小說的關鍵因素就在于虛構。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我”既是敘述者,也是隱含作者,文章中很多地方都直接表露“我”當時的心理和情感,例如“在懸崖中,我會逐漸感到虛弱、無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薄拔衣犚娪腥嗽诳奁?、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誰,最后才意識到那就是我?!薄啊?,我不行!太遠了,太困難了!我做不到!’我怒吼著?!盵4]軟弱、無力、哭泣、呻吟、怒吼都是作者直接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情感。
“我有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和類似驕傲的感覺?!盵4]這也是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露的情感之一,這是在成功爬下懸崖之后,經歷了一系列的內心掙扎之后得來的一種獨特的情感。最后經過這件事讓“我”有了不一樣的體驗和感悟,敘事散文通過敘述內容突出敘述者的個人感情。小說為了情節的起伏不得不保持神秘感,而并不在于揭示作者有什么樣的體驗與收獲,小說重在凸顯主題,散文重在作者感受。
(四)敘事散文的語言藝術
敘事散文語言平淡而富有韻味,是一種文質兼美的文體。[6]《走一步,再走一步》表達出“我”在父親的教導下成功克服困難的人生經驗,選擇典型事件以表現人物、事件之間深厚的情感,這些典型事件有發展變化過程,人物的思想情感也有變化過程。
詞語、句子甚至是標點符號的使用都帶有強烈的情感抒發,例如“這是嚴禁和不可能的化身?!薄皣澜币辉~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禁止、絕不允許的意思。懸崖只有18米左右,它并不高,但在童年時期的“我”看來那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橫溝,“我”再怎樣強壯也始終爬不上去的長度,這是對自我的一種否定,“嚴禁”足以看出“我”內心緊張、絕望、膽小的心理?!安?,我不行!我會掉下去的!”這兩個感嘆號的使用也是“我”內心的緊張不安,極度惶恐的表現。
小說當然也有人物的內心心理活動的描寫,但通常不會太富有韻味。敘事散文的語言藝術旨在表現人物的形神風貌,揭示事件的審美意義,抒發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它敘事的過程與小說很相像,但重點就在于句子的反復錘煉,在簡短的文字里表達深刻的內涵是散文的特征之一。
五、結語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讀法,哪怕是同一類別的文學作品也有它獨特的魅力,運用不一樣的表達方式,體現不一樣的人物與主題。散文與小說確有某些相似之處,尤其是散文創作自由的形式,有時也可以借鑒小說的某些創作手法。這就更需要在解讀文本前具備文體意識,只有厘定文體,確定解讀的大方向,才不會“一錯再錯”。關注散文文類的解讀方式,強化文體意識,不同體式的散文教學要做不同的對待。散文本就是一個雜文學類別,只要不確定文類的作品都被歸在這里面,細化散文的文類特征,分野小類,形成相對應的解讀理路。
在中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散文依舊是占“閱讀與寫作”的重要教學內容。如果教師在教學之前沒有對文本進行正確的解讀,從根本上就理解錯誤的話,影響可想而知。教師如果將文本體式判斷錯誤,將散文解讀為小說,那就會以小說的理論、小說的結構和小說的技巧形式向學生教學。教師教的錯誤內容,學生跟著學錯誤的內容,這將會形成極其嚴重的影響。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文本解讀的理論知識,認真揣摩教材中的每篇文本,里面大有值得研究的東西。散文通常關注的點在于作者的獨特經驗,要將學生已有的經驗與作者獨特的經驗聯結在一起,說到底還是需要先分析與確定文本的文體特征才行。除此以外,敘事散文的語言藝術也是寫作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只有把握好文體特征,才能進行下一步的閱讀和寫作知識與技能的學習。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5-52.
[2](英)愛·摩·福斯特.小說面面觀[M].蘇炳文譯.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5.
[3]王榮生.小說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3-14.
[4]教育部組織編寫.語文(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76-79.
[5]黃權壯,黃科安.敘述學視角下敘事散文之“真實”意蘊[J].廣西社會科學,2020,(6):167-172.
[6]陶紅梅.群文閱讀視角下的初中語文敘事散文教學研究[J].新課程研究(上旬),2022,(1):87-89.
作者簡介:
舒雪鈺,女,重慶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學科教學(語文)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