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禮
【摘要】“詩鬼”李賀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骨重神寒”,有“冷艷奇”的長吉特色,表現方式也較隱晦曲折,當今有許多學者認為他的詩歌有現代派的特征,但少有人關注到這位詩人也有現實主義的一面。李賀生活在唐朝中期,這時的唐王朝經歷了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社會腐化的亂象愈演愈烈,社會矛盾日益突出,李賀曾在洛陽、長安、潞州(邊疆)等地長期羈旅生活,目睹了社會底層階級的苦難生活,他即事名篇,不平則鳴,寫下了《老夫采玉歌》《感諷五首》《榮華樂》等抨擊統治者奢靡享樂、悲憫底層百姓不幸遭遇的寫實作品,對我們觀察唐朝中期的底層階級生活有“詩史”價值。
【關鍵詞】李賀;中唐;現實主義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8-004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8.015
一、李賀寫詩記錄社會現實的原因及其態度
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衰,身為唐諸王孫的李賀,在接受屈子、杜甫、韓孟詩派和新樂府運動的思想后,對生活在苦難生活的貧民產生了極大的關注欲望。長安任奉禮郎時,他時常與奢靡的上層階級接觸,又位卑奉輕,生活貧困,近乎平民百姓,在極端的物質條件反差中,與廣大民眾的心靈產生了交契;在潞州抗擊藩鎮時,他見識了悲慘的社會民生,為無辜罹難的士兵和百姓感到痛心……李賀對底層百姓的關注與其生活遭遇是密切相關的。
(一)殘酷的社會現狀
李賀生于德宗貞元六年(790),逝于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僅活了短短的二十七年。但他歷德宗、順宗、憲宗三朝,親眼看見了唐朝在安史之亂后的不斷衰落。唐朝的衰落是全方位的,在中央,皇帝貪圖享樂,親信宦官,上行下效,中央官員迅速腐化,社會奢靡腐敗風氣不可遏制。李肇《唐國史補》載:“長安風俗,自貞元侈。”上層階級為滿足自己的窮奢淫欲,加重對百姓的徭役賦稅,百姓為繳納賦稅,完成徭役,流離失所,客死他鄉,無數悲劇在神州大地上演。在地方,藩鎮實力日益強大,地方節度使野心膨脹,逐漸擺脫中央控制,嘗試自立為王,在北方邊疆爆發了一系列叛亂,朝廷為維護統治,派兵與藩鎮交戰,邊疆地區戰火連綿,民生凋敝。殘酷的社會現實深深刺痛了李賀作為詩人敏感的內心,他觀察搜羅了眾多民生有損的史實,用精警奇峭的語言,書寫了重大社會題材的詩篇。
(二)王孫身份和人生經歷
李賀是唐宗室大鄭王之后,但是傳至他這一代,父親李晉肅官小名微,家道中落,無法給他多少仕途上的助力。李賀從小就看到了家道的衰落,看到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后的一蹶不振,作為宗室弟子,他不僅有振興他這一王族分支的責任,而且對李唐王室的興衰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常幻想自己在獲取權力之后,大展拳腳,結束藩鎮之亂,拯救李唐王朝,使天下大治,所以他是真正將天下百姓視為自己的子民的。
現在有學者因李賀的生命太短,質疑他有關社會民生的詩歌的真實性,這一說法是存在問題的。李賀早慧,少有才名,人生早年就被韓愈、皇甫湜賞識,譽滿京洛,正逢其意氣風發之時,先喪父守制,后應舉遭毀,前途渺茫,身心俱疲,連番的命運打擊使他迅速成熟,其詩有云:“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老。”所以自他十八歲洛陽游學后的九年學習、任官、羈旅生涯,是完全有能力和有意愿去描摹社會,寫作杰出的現實主義詩篇的。
李賀關于底層人民的詩篇集中在他在長安任奉禮郎和在潞州任張徹幕僚時期。在長安任奉禮郎的三年中,他目睹了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和其對百姓的殘酷壓迫,比如《感諷五首》(其一)就是用白描手法,描寫越婦遭受大小官員的橫征暴斂。《老夫采玉歌》就是敘述統治階級為滿足自己豪華奢侈生活的需求,迫使老夫服役采玉,日日勞苦。元和九年至元和十一年,李賀客游潞州,依張徹幕府,他在這里見識了藩鎮勢力的殘暴,對戰亂中受害的士卒貧民的痛苦有著切身感受,所以他這一時期常為邊境將士發聲,比如《塞下曲》就是為被虐待的士兵訴說怨苦;《平城下》就是寫老兵戍守之疾苦;《長平箭頭歌》更是描繪了一群古戰場餓鬼形象。
(三)屈原和韓孟詩派的影響
李賀是韓孟詩派的一員,韓愈和屈原對他的影響極大。
中唐詩歌的主旋律是“求新求變”,當時的文壇領袖韓愈繼承了屈子以來“發憤抒情”的文學傳統,提出了“不平而鳴”的文學主張,提倡重構文學語言—— “惟陳言之務去”,形成了既反映社會現實,又奇崛瑰詭的詩風。韓愈是李賀的伯樂,他為李賀連騎造門,極力延譽,怒著《諱辯》,推薦期許。而李賀與韓愈的不斷交往中,基本認同并踐行了韓愈的文學主張。
與韓孟詩派的其他大家一樣,李賀積極接受《楚辭》的藝術熏陶,他在《贈陳商》中描寫了自己對楚辭的癡迷,“楚辭系肘后”,將典籍系在自己的手肘上,以方便閱讀,可以推測長吉對《楚辭》的喜愛程度。在不斷地研讀下,李賀將《楚辭》諷喻言事的思想吸納進自己的文學習慣。①杜牧在《李長吉詩歌敘》中評價李賀詩歌:“蓋騷之苗裔,理雖不及,辭或過之。”體現出李賀詩歌和《楚辭》的繼承關系。楚辭的長期熏陶,給長吉詩歌鐫刻上了著文言事的基因,我們常能看到其寫作有關底層人民苦痛遭遇的詩篇。
(四)杜甫對李賀的影響
杜甫詩歌對李賀的詩歌創作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李賀常有機會接受杜甫詩歌。他的父親李晉肅是杜甫的表弟,和杜甫有過不菲的交情,而且重視對李賀詩歌才能的培養。所以李賀自年少起就不斷學習杜甫的詩歌,將他當作自己詩歌的模范,潛心學習其詩藝,受到了其現實主義的感染。
李賀對杜甫的傳承早有學者研究。清代的陳本禮在《協律鉤玄》中評價李賀的感諷五首其一“此可與子美‘哀哀寡婦誅求盡,痛哭郊(一作秋)原何處春’并讀”。②清代姚文夔更是以“詩史”評價李賀的作品,他在《昌谷集注·凡例》中說:“世稱長吉為詩史……昌谷亦為詩史也,然不敢以史自見也。不惟不自注,更艱深其詞,并其題又加以隱晦。” ③近代也有學者研究李賀對杜甫的學習,比如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中說:“長吉詩如《仁和里雜敘皇甫湜》《感諷五首》之第一首,《贈陳商》等樸健猶存本色,雅似韓杜。” ④李賀作為皇室子弟,其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情操和杜甫也達成了一致,所以無論從精神角度,還是詩歌藝術,甚至是身份上,李賀都無愧于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傳承者。
二、具體詩歌分析
(一)《感諷五首》其一(關于賦稅)
《感諷五首》這組詩,寫于李賀在長安擔任奉禮郎時。其內容大多都是詩人觀察到社會的某些現象,有所“感悟”,而寫的諷喻詩。本文選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第一首進行分析。
詩文如下:
合浦無明珠,龍洲無木奴。足知造化力,不給使君須。
越婦未織作,吳蠶始蠕蠕。縣官騎馬來,獰色虬紫須。
懷中一方板,板上數行書。不因使君怒,焉得詣爾廬?
越婦拜縣官,桑牙今尚小。會待春日晏,絲車方擲掉。
越婦通言語,小姑具黃粱。縣官踏飧去,簿吏復登堂。
本詩的開頭像是兩個反問,令大家產生了很大的困惑,盛產明珠的合浦地區為什么沒有了明珠,有無數柑橘樹的龍洲地區為什么沒有了柑橘樹?但詩人并沒有使用反問的語氣,他將這兩件事作為證據(也可見他已將這兩件事認為是常事),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足知造化力,不給使君須”即造化的力量也比不過人欲的貪婪。這兩句詩總領文章全局,極寫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暗含自己對百姓無奈處境的同情。即使從現代意義上,這兩句詩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如果人類再一味地向自然索求資源,自然對人類的供給將消耗殆盡,也要與自然和諧共生。
然后詩人就開始描述人欲的貪婪,語言生動鮮活,簡直像一出舞臺劇。拉開幕布,大家可以看到長吉為大家設計的臺景,“越婦未織作,吳蠶始蠕蠕”,江南的早春,一戶紡織家庭,蠶寶寶正在庭院中的籃子里,愉快的啃食桑葉,不料來了一位不速之客“縣官騎馬來,獰色虬紫須。”這位不速之客兇神惡煞,臉色猙獰,胡須虬曲翻滾,身穿一身官服,一下馬就開始作威作福,只見他拿出一塊方板,“懷中一方板,板上數行書。”這是來催交賦稅的,可是這才是早春時間,蠶都沒有結蛹,怎么能夠織作并繳納賦稅呢?越婦一番合情合理的解釋換來的是縣官的無動于衷,他理直氣壯地搬出了借口和靠山,“不因使君怒,焉得詣爾廬?”越婦哪能夠承受使官的壓力,那可是皇帝的使者,無可奈何,只好先向縣官許諾,會盡快繳納賦稅,然后趕緊吩咐自己的小姑給縣官準備食物,“越婦通言語,小姑具黃粱。”縣官連吃帶拿,才有些滿意,騎上自己的馬,施施然回去復命。越婦一家剛喘過一口氣,沒想到,“縣官踏飧去,簿吏復登堂”,簿吏又走進了大門,又是一番敲骨吸髓。
李賀對杜甫新題樂府詩“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繼承在這首詩中得到了展現。詩人用白描手法,描寫了越婦遭受官吏逼稅、敲詐勒索這一典型事件,表現了當時各階層官吏橫征暴斂的無恥行徑。首先是統治階級,他們脫離生產,為了自己的奢靡生活,在早春就遣下使君來地方催稅,而使君要么裝作不知,借機壓榨百姓,要么才疏學淺,諂媚媚上,竟然不加勸阻或者上報駁回,真的來地方催納賦稅,這就是中央上的暴政。然后就是地方官助紂為虐,掌管地方賦稅的縣官自然是知道什么時候越婦有能力繳納賦稅的,可他不僅不勸阻使君,反而早春就跑到越婦家里,搬出使君這座大山,狐假虎威,對她們敲詐勒索,騙吃騙喝。最后連最基層的簿吏也要登門,來吸越婦的血。由此詩可見,中唐的社會風氣走向奢靡,吏治也隨之走向腐敗,到了李賀這個時期,官員對民眾的敲詐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現象,我們從李賀的詩歌可以窺見一二。
(二)《老夫采玉歌》(徭役)
中唐時期統治者對百姓的壓迫不僅有嚴苛的賦稅,還有繁重的徭役,李賀的《老夫采玉歌》就以“采玉人”這一徭役工作為切入口,揭露統治者對人民的壓迫。《老夫采玉歌》全詩如下:
采玉采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老夫饑寒龍為愁,藍溪水氣無清白。夜雨岡頭食蓁子,杜鵑口血老夫淚。
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風雨如嘯,泉腳掛繩青裊裊。村寒白屋念嬌嬰,古臺石磴懸腸草。
老夫年紀已大,膝下早有子女,而采玉又是一項在高崖深溪間作業的危險工作,按理說老夫應該在家鄉養老,為什么要去采玉呢?詩人在開篇就給出了答案“采玉采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老夫采玉是為了獲得寶玉,獲得寶玉是為了滿足統治者追求“好色”的裝飾需求。造成老夫背井離鄉,崖間采玉,饑寒困苦的元兇就是驕奢淫逸的統治者,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奢侈欲望,征調徭役前去采玉,其需要的玉石數量之大,連老者也不能逃過征調。
接下來李賀傾注自己對老夫的深切同情,描繪了采玉人的苦難生活。“老夫饑寒龍為愁,藍溪水氣無清白。”采玉人們整日饑寒交迫,在溪水中采玉,竟然將一個長達三十里的深溪攪得渾濁不堪,將生活在龍都攪得不得安寧。這兩句明寫“老夫”之饑寒,暗寫采玉人工作強度大,表面寫龍愁,其實還是人愁。其后“夜雨”兩句寫的是玉工們在一天辛苦的勞作后,無處可住,無物可食,夜晚,下著雨,也只能棲息在野岡上吃蓁子,老夫邊吃邊流淚,他躺在山岡上,眼含熱淚,思念著家鄉的親人,愁苦至極,不由得有了一番想象。“藍溪”兩句正是老夫的想象,他認為藍溪水好像特別討厭活人,似乎想要把所有來此采玉的人全部淹死,他想:假如我身死這藍溪之中,我要恨這溪水一千年。這兩句詩陰冷凄慘,表面寫的是采玉人對藍溪的恨,痛恨溪水讓他們難以活著歸鄉,其實是對統治者的詛咒,采玉人恨溪水是其次,藍溪只是自然之物,他們真正恨的是為了一己私欲,派遣他們前來送死的統治者,如果“老夫”們不得生還,他們要在地府糾纏統治者一千年!
最后四句詩感情真摯,余韻悠長,王琦注云:“夫己之生死正未可必,乃睹懸腸之草又動思子之情,觸物興懷,俱成苦境,深可哀矣。” ⑤老夫的生活是多么艱辛啊,即使在暴風驟雨里,他也要懸繩采玉,繩子系在他的腳上,狂風呼嘯,他在暴雨中裊裊飄動,極其危險,可他不經意往古臺石磴上一瞥,一株”懸腸草”映入他的眼簾,于是頓時思子之情蔓延,家鄉妻兒的面容瞬間填滿了他的腦海,心中痛楚,肝腸寸斷。
這首詩將“服役采玉”饑寒勞累的凄慘生活和險峻寒苦的采玉環境穿插來寫,將人物內心的情感和外在的自然景物結合起來,兼用夸張、想象、襯托等手法,用凝練峭拔的語言,生動細致地描寫了中唐徭役的部分現狀,表現了詩人對統治者麻木不仁,奴役百姓的憤怒和對老夫等被迫忍受艱苦徭役的普通百姓的同情,對我們觀察中唐后社會的徭役現實有借鑒意義。
(三)《宮娃歌》(宮女)
“宮怨”是唐代詩人筆下的常見題材,李賀生活在長安時期,受到政治家“釋放宮女”的主張影響,對這一群體給予了許多關注,《宮娃歌》就是誕生在這一背景下。
與農民和其他底層階級相比,宮女比他們更可悲,因為宮女失去了自由,一輩子被鎖在皇宮內,與奴隸無異。詩歌從開頭就奠定了全詩的基調,首先描寫明亮堂皇,紗帷重重的皇宮,然后筆鋒一轉,擺滿花卉的房間里,宮女卻在搗制守宮砂,這是封建時代防范宮女不守貞潔的藥物。守宮砂是對宮女肉體上的束縛,更是她們心理上的束縛,她們一輩子只能在皇宮里侍奉皇帝妃子,乞求垂憐。皇宮多么富麗堂皇啊,鉤欄殿影,彩鸞簾額,夜晚細細看來卻鋪滿了宮女的哀怨。她們唯一的解脫就是在夢中“夢入家門上沙諸”,在夢中希望“放妾騎魚撇波去”。這首詩與其說是李賀對宮女的憐憫,不如說是為宮女們哀求,祈求“光明如太陽”的皇帝,放她們歸家享受自由。
(四)《長平箭頭歌》《平城下》(士卒)
唐中葉后,地方藩鎮實力不斷膨脹,經常爆發叛亂,李賀以王孫自居,對國家分裂的現象痛心疾首,他無論身處何地都十分關注邊境戰事,最后更是親自前往邊境,討伐藩鎮,雖然沒有獲得太大的功績,但李賀一心維護國家統一的拳拳之心是值得肯定的。
李賀對藩鎮的痛恨不僅僅局限于較虛無的個人感情傾向上,還落在藩鎮行兇作惡,破壞生產、奴役百姓,落在無數良家子殞命戰場的實處上。《長平箭頭歌》《平城下》就很好地展現了藩鎮的惡行,這是李賀對藩鎮痛恨的主因。從李賀復雜的身份來說,我們可以窺見當時唐王朝的王子皇孫以及普通愛國官員知識分子對地方藩鎮的感情傾向。
《長平箭頭歌》是李賀一首典型的“鬼詩”,詩人用“漆灰骨末”“左魂右魄”“陰火”“蟲棲雁病”等詭譎的意象塑造了一個冤魂遍野,餓鬼盈荒的古戰場鬼蜮,令人毛骨悚然。李賀塑造這樣的古戰場并不是真的為了以此憑吊,而是用古戰場的恐怖景象象征當今社會,描述藩鎮割據下,士兵和人民的悲慘遭遇:人們飽受戰亂,食不果腹,恐懼難安,最終的下場只有一個,成為餓鬼。
如果說《長安箭頭歌》采用象征手法,較難直觀反應邊疆社會現狀的話,《平城下》就顯得更加直接。其部分詩文如下:
“饑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別劍無玉花,海風斷鬢發……借問筑城吏,去關幾千里?唯愁裹尸歸,不惜倒戈死!”
唐朝多邊塞詩,盛唐邊塞詩慷慨昂揚,宏偉開闊,因為這時的唐王朝國勢鼎盛,有開闊四野之力。但到了李賀這個時代,國勢逐漸衰微,邊疆軍事已腐化,邊疆將士常蒙受不公的待遇,李賀曾在潞州游歷數年,對平城等地的士卒有較深的了解,這首詩就是他借征人戍卒之口,道出其痛苦和憤怒的作品。
從詩歌內容上分析,李賀這首詩的前四句少新穎之處,無非總述戍邊環境惡劣,將士戍守時間久。后四句就較特別,竟然拿近關將士和邊疆將士做對比,戍邊將士“海風斷鬢發”,近關將士卻“青帳吹短笛,煙霧濕畫龍。”兩者同是屯兵之地,待遇卻天差地別,怎能不讓人心生不滿?其實在近關又如何,一樣吹青笛以思鄉,蒼老于戍城。
從詩境里,一位老兵在城墻上駐守,望見孤蓬隨風,瘦馬嘶鳴,他想我的生活也想它們一樣隨風漂泊,饑寒困苦。他不由得思考自己最終的命運會如何?于是他的思鄉之情噴薄而出,凝固成一個問題,向無法幫助他的人提問:“官吏老爺,這里離關內有多遠啊?”許久之后,他仍覺得不夠,用悲哀的神色,像賭咒一樣說:“我寧可戰死沙場,也不要在這里受凍饑寒而死。”對于一位戍邊的莊稼漢來說,說出這番話已經是莫大的勇氣了。可就算說出來,又有何用呢?他一樣無法還家,甚至無法和敵人搏殺,只能在邊疆孤城浪費自己的生命。
李賀在潞州游歷的三年,雖然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取得多大的功績,但他在這三年,與邊疆將士密切接觸,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用紙筆記錄下來,為我們拉開了一幅流血涂野、豺狼冠纓、老兵凋零的悲愴畫卷。
李賀常有機會接受杜甫詩歌。他的父親李晉肅是杜甫的表弟,和杜甫有過不菲的交情,而且重視對李賀詩歌才能的培養,所以李賀自年少起就不斷學習杜甫的詩歌。關于李晉肅和杜甫的關系,文獻記載不多,但從杜甫于大歷三年作的《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晉肅入蜀余下沔鄂》可以一窺兩者的深厚情誼,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墻烏相背發,塞雁一行鳴”,指杜甫和李晉肅的船只駛向相反方向,不能像兄弟一樣一起出行(雁行典指兄弟),說明了杜甫將李晉肅作為他的兄弟。“憑將百錢卜,漂泊問君平。”兩句則體現了杜甫對李晉肅入蜀旅途的關心,可見兩人并非疏遠的表親關系,是有密切交往的親朋。所以李賀很容易從父親那里得知這位長輩的詩學才華,將杜甫當作自己詩歌的模范,潛心學習其詩藝,受到他現實主義的感染。
注釋:
①(清)王琦等注:《李賀詩歌集注》詩集注前之杜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版,第4頁。
②(清)陳本禮:《協律鉤玄》卷一。
③(清)姚文夔:《昌谷集注·凡例》,(清)王琦等注《李賀詩歌集注》,上海古籍出版1977年版,第385頁。
④錢鐘書:《談藝錄》,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58頁。
⑤(清)王琦等注:《李賀詩歌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版,第2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