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昀靈
【摘要】《離騷》中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詩人借筆下的人物傳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志、表達美政的依托,透過其筆下的人物我們可以窺探到兩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糾結(jié)而又真摯的內(nèi)心。通過分析《離騷》中抒情主人公、“美人”、歷史人物的多重形象及從多維度對比、時空轉(zhuǎn)換、意象比興手法的化用窺探《離騷》流古傳今的瑰麗人物塑造藝術(shù),探尋《離騷》所呈現(xiàn)的獨特美。
【關(guān)鍵詞】《離騷》;人物形象;塑造藝術(shù)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7-00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7.002
作為中國集浪漫主義與愛國主義為一身的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確有氣貫長虹之勢,他的經(jīng)典代表作《離騷》更是把他別樹一幟的寫作風格、對“美政”理想的熱烈追求和博大深沉的愛國情懷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用“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①來闡明屈原對后世詩人們的創(chuàng)作影響非一帶而過,而是代代不息的。李白在《江上吟》中稱贊“曲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②,哪怕楚王朝的王宮建筑早已變成一片廢墟,屈原的辭賦仍可以和日月同輝。魯迅《漢文學史綱要·屈原及宋玉》:“《離騷》之出,其沾溉文林,既極廣遠,評騭之語,遂亦紛繁。” ③對《離騷》的成就和對后世的影響進行了高度的概括。《離騷》中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他們是詩人抒發(fā)思想情感、表達政治抱負的依托,透過其筆下的人物人們可以窺探到兩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糾結(jié)而又真摯的內(nèi)心。
一、《離騷》人物形象探析
(一)抒情主人公形象
《離騷》全文共370多句,2400多字,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也是集聚了屈原的品質(zhì)、理想、遭遇、痛苦、絕望、熱情而熔鑄成的宏偉詩篇,所以文中有著高尚美好的品德和不斷進取的才能的抒情主人公是屈原自身偉大思想和崇高人格的投射。抒情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刻畫是《離騷》全文最為重要的紐帶和支撐。
“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刻畫了一個內(nèi)有品質(zhì)又崇尚自修的美德的抒情主人公,“我”渴望賢君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才能并任用自己以期求政治理想抱負的實現(xiàn)。“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體現(xiàn)了盡管當時社會黑暗但“我”仍堅守內(nèi)心風霜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愿望和不愿沾染奸佞世俗氣息高尚品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一個憂國愛民、以民為本和甘愿為故土百姓奉獻寶貴生命的賢臣形象躍然紙上。
在《離騷》中,屈原通過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給人們描繪了一個形象豐滿、有著獨特思想的抒情主人公,這個抒情主人公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凝聚與集合體,兩千多年來仍是文人士大夫品行與人格行為的典范。《離騷》給文人開了用文字來宣泄情感與抒發(fā)理想政治抱負的窗口也體現(xiàn)了屈原的高尚思想和崇高人格。
(二)“美人”形象
《離騷》中的美人形象主要包括宓妃、佚女、二姚這三位,她們?nèi)嗽谠娭杏兄髯运淼恼我饬x:宓妃即洛神,是中國先秦神話中司掌洛河的地方水神。宓妃在生前以美麗聞名于世,因此蒙得后世詩人的極好贊譽,她是當之無愧的美人,《離騷》中其指代的是楚國隱逸之士,“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但抒情主人公認為宓妃具有比較具體的性格個性且“美而無禮”,遂將其違棄而改求其他“美人”。“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其中“佚”有美的意思,所以“佚女”即美女,在《離騷》中屈原用其指代仕于他國之士。“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二姚是虞思之二女,后來嫁于少康,“二姚”在《離騷》中指代待用之士。
這三類“美人”形象的塑造既表達了屈原對可用的賢能之才的渴求和追尋,也表達了自己對知音和賢君的尋覓,是屈原“美政”思想的深刻體現(xiàn)。在文中明確提到“美人”的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王逸在《楚辭章句》里指出這里的“美人”謂懷王:“人君服飾美好,故言美人也。” ④所以,這大膽抒發(fā)了抒情主人公的擔憂,即政治理想抱負還未得到施展而害怕君主上了年紀。
(三)歷史人物形象
《離騷》中對歷史人物形象的刻不畫也不少,“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堯、舜都是圣明善于任用賢能的君主,遵從他們的道路天下將是一片清明;“何桀紂之昌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走夏桀、商紂王的道路只會讓國家政治變得一片混沌。“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夏啟繼大禹之道,順利地實現(xiàn)從禪讓走向世襲,這是人民所期望的走向,所以啟無疑是歷史一個重德修賢的圣明君主。“說操筑于傅巖,武丁用而不疑”,傅說本是在傅巖筑墻的奴隸,而商武王武丁不計較其出身重用他,是圣王舉賢不擇貴賤的典范故事之一。“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周文王姬昌是勤政愛民的典范,《詩經(jīng)·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聞不已;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 ⑤周武王姬發(fā)為后世尊崇為古代明君。
《離騷》中對這些歷史人物的描寫主要以敘事者視角去觀察他們的作為,所以這些描寫具有強烈的主觀意識。屈原對這些人物的評價主要是從歷史和政治的角度來進行的,其中包括有堯舜禹湯等勤政愛民善用賢臣的明君,也有啟羿紂桀等荒淫無度的暴君,從對這些君王的描寫,反映出了屈原對君主以仁治國、任用賢能的儒家思想的提倡。
二、《離騷》人物形象的塑造藝術(shù)
(一)多維度的對比,刻畫人物的不同層面
1.正反人物對比,形成美丑對照的沖擊感
首先,屈原把抒情主人公和奸佞小臣相比。“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認為自己是內(nèi)外兼修有美好品質(zhì)和政治才能的,他哀國憂民,渴望輔佐君王實現(xiàn)自身的政治抱負。“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而佞臣們不一樣他們唯利是圖,不在乎國之頹勢,反而排擠賢臣,讓本就勢微的國家愈漸傾頹。這樣的對比手法更加烘托出抒情主人公的不愿向邪惡勢力妥協(xié)的意志和高潔品質(zhì)和佞臣們眼界狹小,自私逐利的丑惡嘴臉,美丑對照,使得屈原自身形象更為飽滿。
其次,通過對不同君主的對比刻畫,即“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昌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這一對比表明圣賢的君主會讓國家興盛,荒淫無度、不以民為貴的君主會使國家政治一片灰暗。同時也反映出了詩人對政治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即施仁政、用賢能與國家的興衰成敗密切相關(guān),使得讀者也會感同身受為楚國的政治發(fā)展感到擔憂。
2.自身形象和賢臣形象的類比,展現(xiàn)二者崇高的愛國憂民精神
“愿依彭之遺咸則”。彭咸諫其君不聽,自投水而死。屈原見楚國將亡,憤而投汨羅江。二者經(jīng)歷相同、愿望相同、結(jié)局也相同,可謂千古英雄,一脈相承。詩人在面對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絕不會隨波逐流,改變自己的高潔志趣與品格。對于國家的忠心與熱愛是十分濃烈深厚的,對待和自己有著同樣愛國情思,同樣忠烈的賢臣雅士是以欽佩且欣賞的眼光去看待的,因為如彭咸一類的賢臣正是詩人心志、抱負以及理想信念的投射,是和自己同一道路上的友人。用同類志士揭示自己的志向、意志和政治選擇,使得屈原自身形象和“彭咸”的人物形象都變得高大,展現(xiàn)了二者人物形象背后對祖國故土及人民深沉久遠的熱誠。
(二)空間與時間的轉(zhuǎn)移變換,展現(xiàn)人物內(nèi)心情感的復雜性
1.真實空間與虛幻空間的交替
在現(xiàn)實世界里,屈原是品質(zhì)醇厚、本性美好有著豐富治國才能的賢臣,但是君主昏庸蒙蔽,同門官僚也個個是趨迎附利的佞臣。努力堅持正直之行,為國為民盡心盡力,且不斷加強自身修養(yǎng),力求保持高潔的操守,卻不敵小人的讒言與迫害,最終遭到懷王的疏遠與流放,此時詩人的心情是苦悶抑郁。“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詩人把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全融進了《離騷》的筆觸里。
既然現(xiàn)實世界難以實現(xiàn)美政理想,詩人轉(zhuǎn)而走向虛幻空間。“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爢以為粻。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吾令帝閽開關(guān)兮,倚閶闔而望予。”但是上天之行開始就碰壁,守門人將其拒之了門外;于是詩人只好再次轉(zhuǎn)換方向,向“求女”進發(fā)。“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可是怎奈高丘無女,自己的理想抱負何時能得到抒發(fā)?想到這不禁涕淚淋漓,這是詩人內(nèi)心的哀嘆。接著“下求三女”,可是又是屢屢遭受挫敗。但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遭到挫敗,這也表現(xiàn)詩人鍥而不舍、頑強奮斗的求索精神以及對賢君、賢臣的渴求之情。
最后“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xiāng)。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對故土和國家強烈的愛,使他久久駐足,不舍離去。美妙的幻想境界破滅了,而詩人一片赤誠愛國情懷卻從中得到了最悲壯的升華。
2.時間意識的流動
魯迅《兩地書》:“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于‘現(xiàn)在’這一個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時間不斷的交叉重合,過去和未來在詩中不斷地進行轉(zhuǎn)換,詩人通過想象與回憶無不表明了自己對政治理想的憧憬與苦悶情緒,同時也把自己的悲慘經(jīng)歷展現(xiàn)于世人面前。開篇“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對自己身世的追憶:在一個吉祥的日子中降生的,而這個充滿巧合的時辰又讓他對自己有了不一樣的期望,所以他十分珍惜光陰,勤于學問,重于節(jié)操,以圖實現(xiàn)自己的美政理想。之后,楚王看重屈原的才能,對他加以任用。正當他內(nèi)心充滿熱誠與干勁之時,渴望幫助自己的國家更上一層階梯時,卻因遭受嫉妒,被奸小群臣攻擊污蔑,雪上加霜的是又遭到楚懷王的猜忌和疏離,從而徹底失去了依靠。
回憶與現(xiàn)實的巨大落差讓他只能幻想未來。正是因為詩人于現(xiàn)實中備受打擊與冷落,所以內(nèi)心十分渴望在未來時光里實現(xiàn)自己的美政理想,追求永恒精神。由此他幻想自己上天神游,這也是一種紓解心靈苦悶的一種寄托。從回憶、現(xiàn)實、想象這三個層面的轉(zhuǎn)換使得屈原的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具有多面性。
(三)化用比興,借香草、惡草等意象抒發(fā)人物的情志
詩人在《離騷》中用比興曲折地表現(xiàn)了自己的情志,全詩最為顯著的兩個意象即香草與惡草。
1.香草
香草是詩人美好人格的象征意象,但不單單是詩人獨有的指代,也只和自己有相同志趣高尚情操的忠能賢臣,所以詩人常常把香草作為衣服配飾隨于身。“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詩人佩戴的都是具有芬芳之氣的香草,這些香草味澤清香,且芬芳之氣可持續(xù)很長的時間。所以佩戴香草配飾,正如詩人的內(nèi)心品質(zhì)一樣高潔芬芳,具有獨特的魅力和辨識性,這個芳香氣味也和詩人的高尚美德以及遺世獨立的孤傲想契合。所以,在詩人眼中,佩戴香草能把自己和奸佞群臣相區(qū)分,表現(xiàn)了自己的高潔自傲,不與其同流合污的人格,也象征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與黑暗勢力斗爭到底的決心!
2.惡草
惡草是和香草相對的意象。《左傳·僖公四年》記載晉國卜人之語:“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薰指薰草,是香草。蕕,指散發(fā)臭味的水草。可見這個惡草的味道延續(xù)了數(shù)十年仍猶在,可見惡草的低下品質(zhì)是很難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稀釋。況且據(jù)記載周人在祭祀中十分注重嗅覺感受。所以在遙遠的古代,氣味也和人的品德本性相掛鉤,《左傳》中已經(jīng)明確把香臭與善惡、吉兇構(gòu)建起了對應關(guān)系。香為善、為吉;臭為惡,為兇。“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薋、菉、葹三草皆為惡草,指代朝廷中著讒佞群黨和他們的低俗品質(zhì)。詩人借惡草的意象強化了佞臣們趨炎附勢、嫉妒誹謗的下劣行為,同時也出反襯自己佩戴芳草的高潔不染、潔身自好的美好品質(zhì)以及對佞臣行為的不齒。
三、總結(jié)
《離騷》是中國文學長河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屈原在《離騷》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抒情主人公抒發(fā)的情思也體現(xiàn)了屈原的偉大思想和崇高的人格,《離騷》還通過對宓妃、佚女、二姚這三個美人形象展現(xiàn)了作者的追求與展望。不僅如此,屈原還通過對堯舜禹湯等勤政愛民善用賢臣的明君,也有啟羿紂桀等荒淫無度的暴君的歷史人物的刻畫抒發(fā)了對美政的追求。同時,《離騷》作為經(jīng)古流傳且盛久不衰的經(jīng)典名篇,不僅是由于屈原滿腹真摯的情感抒發(fā),而且還有高超的人物形象塑造藝術(shù)。他把抒情主人公和奸佞小臣相比,這種正反人物對照,給讀者以美丑相撞的沖擊感。還合理通過對時間的刻畫與空間的轉(zhuǎn)變來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這一寫法突破了時空的多重限制,使得文本更加豐厚深刻。最后,屈原化用比興,借香草、惡草等意象抒發(fā)人物的情志,使得文學史多了“香草美人”的文學意象。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競渡,哀葉楚山裂。”屈原的人生抱負與理想信念雖未得到實現(xiàn),但是其寄寓于《離騷》中的思想永遠不會被時間泯滅,至今仍能流風遺響,與日月爭輝!
注釋:
①劉勰:《文心雕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9頁。
②彭定求:《全唐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91頁。
③魯迅:《漢文學史綱要》,《魯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頁。
④王逸:《楚辭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頁。
⑤駱玉明:《詩經(jīng)解注》,三秦出版社2017年版,第896頁。
參考文獻:
[1]屈原.楚辭[M].上海:中華書局,2019.
[2]王逸.楚辭章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3]王悅.《離騷》人物形象及其蘊涵思想探析[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9,19(6):22-25.
[4]王芯.探索分析《離騷》人物形象及其蘊涵思想[J].參花,2014,(8):150-151.
[5]王晴.從《楚辭》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南北文化的交融——以《離騷》《九歌》為例[J].黑河學院學報,2016,7(6): 197-199.
[6]徐文郁,馬肖艷.淺說《離騷》主人公的形象[J]. 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8):168-168.
[7]沈建忠,朱瑜冬.在“構(gòu)建與變形”學習活動中彰顯詩歌教學的智慧生成——以《離騷(節(jié)選)》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A刊,2018,(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