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通,孫敬春,趙 昕,楊公社,于太永
(1.陜西省畜牧技術推廣總站,西安蓮湖 710016;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陜西楊凌 712100)
豬糧安天下。生豬產業是畜牧業的支柱,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等息息相關。我國生豬產業正由南向北、由東向西發生轉移。西北五省(區)包括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其總面積約為303 萬km2,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31.7%。該區域以其廣袤的土地、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以及優越的生物安全條件,為養豬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難得機遇。本文就西北五省(區)生豬產業的區域優勢、產業現狀、發展趨勢、重點方向和區域分工等進行解析,為促進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西北五省(區)面積總和約為303 萬km2,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31.7%。以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降雨量自西向東、自北向南遞增。地形以高原、平原和盆地為主,包括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塔里木盆地、準葛爾盆地、柴達木盆地、河西平原(走廊)、關中平原以及秦巴山區等[1]。西北地區平均海拔1000m 以上,地勢高燥。截至2022 年末,西北五省人口總和只有1.0358 億,占全國總人口(14.12 億)的7.46%[2]。相比東部沿海地區,西北地區人口密度低,地勢高、氣候干燥、空氣流通性好,為生豬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優越的生物安全保障。
西北地區耕地面積1420.7 萬hm2,約占全國耕地總量的10%。糧食生產主要以小麥、玉米、豆類和薯類為主,其中小麥產量約為812.87 萬t,占全國的6.2%;玉米產量約為2070.9 萬t,占全國的9.2%;豆類產量約為87.2 萬t,占全國的5.4%;薯類產量約為403 萬t,占全國的12.1%[3]。大量的糧食產量為發展生豬產業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同時,西北地區深處內陸,距離海洋遙遠,不受夏季季風影響,年降雨量少,空氣干燥,糧食貯備霉變少,飼料品質好。另外,西北地區還是我國草原的主要分布區域,是牧草的主產區,可為生豬特別是地方豬提供豐富的青綠飼草。
2016 年8 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驗區的設立主要是落實中央關于更好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對西部大開發帶動作用、加大西部地區門戶城市開放力度的要求,打造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探索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該試驗區是西北地區唯一的自由貿易試驗區。2019 年6 月,在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九次會議上,中國倡議在陜西省設立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加強同地區國家現代農業領域合作。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的設立,為西北生豬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優惠政策和歷史機遇[4]。
西北五省交通網絡密布,多條航空線路、高速鐵路和公路在這片廣袤土地上縱橫交錯,擁有西安咸陽、蘭州中川、銀川河東、西寧曹家堡和烏魯木齊地窩堡等國際機場,鄭西、大西、西寶、西延、西成、蘭新、寶蘭等高鐵。這些日益完善的交通設施,為西北地區的生豬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技術創新推動下,西北五省(區)的生豬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為我國豬肉產品有效供給提供了有力保障[5]。
西北五省(區)擁有八眉豬、漢江黑豬、河西豬、藏豬等地方品種。八眉豬主要分布于青海互助、陜西定邊和甘肅靈臺等地。漢江黑豬主要分布于漢中的勉縣、略陽、留壩、寧強和安康的平利、鎮坪、旬陽、白河等地。河西豬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地區,藏豬主要分布于青海和甘肅南部地區。
除地方品種外,西北五省(區)還擁有培育品種:關中黑豬、漢中白豬、甘肅白豬、甘肅黑豬、河西豬、新疆白豬、伊犁白豬[6-8]。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2022 年全國生豬出欄量為6.99 億頭,年底生豬存欄量為4.53 億頭。2022 年西北五省(區)生豬出欄量約為3400.00萬頭,占全國的4.44%;年底生豬存欄量為2205.60 萬頭,占全國的4.88%。各省區的具體情況表1。

表1 2021—2022 年西北五省(區)生豬存欄量
受土地和環境約束的影響,生豬產業正由東部向西部尤其是西北和東北地區轉移。大量生豬養殖龍頭企業紛紛在西北布局,主要龍頭企業在西北地區投資的具體情況如表2。

表2 近年主要龍頭企業在西北地區的布局
隨著我國社會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西北五省(區)生豬產業不斷呈現出生態化與綠色化、節約化與集約化、自動化與智能化的發展趨勢。
當前,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的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項長期的重大任務。在生豬規模化養殖過程中,未經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的糞污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質,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2017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將構建種養循環發展機制作為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向。近年來,西北五省(區)統籌當地資源環境條件,大力推動種養結合的生豬養殖模式,將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作為有機肥的基礎,通過物質循環利用,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降低糞污污染。另外,我國作為獸用抗生素生產和使用大國,生豬養殖過程中抗生素濫用可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甚至威脅到人類健康。隨著2019 年農業農村部194 號公告的全面落實和2021 年農業農村部《全國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方案(2021—2025 年)》 的制定,西北五省(區)生豬養殖業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并完善了生豬養殖行業抗生素使用監管機制,積極開發抗生素替代品。上述措施,大大促進了西北五省(區)生豬產業的生態化與綠色化發展。
西北地區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土壤鹽堿化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加之近年來國際政治和經濟貿易環境的變化,糧食安全問題日益嚴峻。因此,采取節約化與集約化的發展模式是西北地區生豬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養豬節約化,主要是通過有效利用當地飼料原料,優化飼料配方、改進飼喂方式,提高飼料利用效率,降低飼料成本。豬場通過應用節水技術和循環利用水資源等措施減少水資源消耗和浪費。在集約化方面,通過規模化養殖,資源能得到更集中的利用,生產效率也能提高。而集約化管理則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實現精準管理,從而減少資源的浪費和損耗,提高經濟效益。
近年來,隨著機械化信息化技術的進步,全自動種豬生產性能測定系統、育肥豬自動分欄系統不斷出現;自動飼喂、自動圈欄清洗、自動洗消、自動巡檢、自動清糞等養殖機器人陸續在生產中應用。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溫濕度、氮氣濃度、通風供暖等豬舍環境的監測系統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智能化管理系統可以實時監測豬只的健康狀態、飲食情況等,及時發現異常從而提前采取措施。通過智能預測,可以更好地調整飼養計劃,降低疾病風險,提高生產效率。西北地區,人口稀少和勞動力資源有限。自動化與智能化技術,成為該區域生豬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另一重要途徑。
綜合考慮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資源稟賦等因素,西北五省(區)養豬業的特色領域主要包括種業、高端優質豬肉生產和模式動物培育。
隨著國家生豬產業“東減中穩西增”戰略布局轉移,作為國家大力發展的重要方向,西北地區在國家生豬產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其具有海拔高、空氣流通、各類土壤和水源污染少、高品質(無霉變等)飼料資源豐富、生物安全條件優越等特點,是發展種豬產業的理想區域。近年來,國內外生豬養殖龍頭企業,不斷進入和加大在西北地區的投資力度。使我國西北地區生豬產業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目前,西北地區主要龍頭企業有牧原集團、新希望六和集團、新疆天康、蘭州正大集團等多家養豬行業的龍頭企業。目前西北地區已成為我國種豬生產繁育的新高地。地處西北的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其種豬生產性能表現尤為突出(表3)。

表3 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種豬生產性能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對優質豬肉的需求越來越高。八眉豬、漢江黑豬和蕨麻豬等地方豬種,均具有肉質鮮美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消費者對豬肉“香鮮嫩”品質的追求。西北地區地域廣袤,具備黃土高原、荒漠半荒漠、戈壁地區、高原地區等多種地形地貌。地廣人稀,遠離重工業生產地區,空氣與水源質量較好,為生產優質豬肉創造了有利的自然環境條件。在飼料營養方面,西北地區是我國優質飼草和飼料的主產區,可為生豬養殖提供高品質的飼料原料,有利于將西北地區打造為高端優質豬肉的生產基地[9-11]。
豬被公認為是人類醫學研究領域理想的大動物模型。豬的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營養需要、骨骼發育以及礦物質代謝等都與人的情況極其相似。另外,其基因多樣、繁殖周期短、窩產仔多,便于根據特殊需要進行選育。基于以上特點,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與基因工程技術的飛速發展,小型豬在生物醫藥研究領域所具有的科研、應用和開發價值得以進一步彰顯。多種人類重大疾病小型豬模型相繼制備成功,為攻克人類重大疾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2]。
西北地區的藏豬是我國特有的珍貴小型豬,其具有生長發育緩慢,抗逆性及抗病能力強等特點[13]。現已作為動物模型被廣泛用于生物醫學研究中。其中,藏豬由于具有耐低氧的特性,常被用于構建缺氧缺血性腦病模型,通過觀察其腦部的生理生化指標為人類腦部疾病發生、發展與治療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與數據支撐。另外由于藏豬具備體型小、體質好、抗應激能力強、成本低、用藥量少、便于操作和長期飼養觀察等優點,其也被作為模式動物開始進行培育,通過基因編輯技術,目前已經得到了白化且具有免疫缺陷的藏豬群體[14]。該群體由于具有白化病的特征,因此在應用為疾病模型時可以更加方便的觀察其發熱、過敏、炎癥等癥狀以及皮膚角膜等損傷與修復的過程。
西北五省(區)地廣人稀、海拔高,發展空間大、生物安全性高,飼料資源豐富且品質高,交通設施日趨完善,擁有一帶一路、西北大開發和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等優惠政策,具有發展生豬種業獨特的區域優勢。八眉豬、漢江黑豬、河西豬、藏豬等地方品種,新疆天康、蘭州正大和安康陽晨等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牧原、溫氏和新希望等國內龍頭企業的布局,為該區域生豬種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并注入了新的活力。西北生豬產業逐漸呈現出生態化與綠色化、節約化與集約化、自動化與智能化趨勢。依其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資源稟賦等優勢,西北地區將成為我國種豬產業的新高地和高端優質豬肉的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