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平
(衡南縣岐山鎮社會事業綜合服務中心,湖南衡陽 421100)
黃白痢是黃痢以及白痢疾病的總稱,仔豬出現黃白痢,即通過病原性大腸桿菌所致傳染病,患病豬有排泄黃色稀糞的癥狀。此種疾病有著極強的傳播性,主要通過糞便顏色進行判斷。此種疾病導致患病生豬水分以及電解質的流失,患病生豬將面臨死亡威脅,由于病程比較短且伴隨迅速傳播的特點,不利于保障生豬養殖的經濟效益[1]。黃痢對應潛伏期比較短,在仔豬出生之后12h 可能出現病癥,潛伏期比較長的大約有3d。若仔豬患病,會突然出現病癥,即精神萎靡、鼻鏡無汗、眼結膜有些潮紅。病程比較長的狀態下,患病仔豬會有黃色稀糞排出,迅速消瘦與脫水,存有腥臭味[2]?;疾∽胸i的體溫可能達到40℃,在1d 之內黃痢會迅速傳播,增加患病生豬的數量。一些患病豬出現肺炎、呼吸困難、眼球凹陷或者昏迷死亡,死亡率比較高。和黃痢相比,白痢癥狀輕一些,大多在仔豬出生之后1 周發病,起始表現為乳白色或黃白色的糞便,伴隨腥臭味。仔豬患病之后基本上不會有食欲的變化,體溫達到40℃,后續伴隨一定腹瀉癥狀,容易脫水。白痢的出現率超過60%,沒有病菌或病毒的繼發現象,死亡率不高。
因此,養殖戶應具體研究仔豬黃白痢發病的影響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從而降低黃白痢發病給養殖戶帶來的經濟損失,具體如下。
試驗藥品:大腸埃希氏菌病疫苗購自于齊魯動物保健品企業;免疫球蛋白購自于南京生物科技企業;腸態素購自于合肥天泰牧業企業;土霉素堿原粉購自于赤峰制藥企業。試驗動物包含健康母豬、仔豬、患病生豬,來源于某區域的養殖場。
1.2.1 疫苗預防
選擇胎次相同且處于妊娠期母豬24 頭,隨機分為2 組,每組12 頭豬,記作對照組與試驗組。對試驗組母豬在生產之前40d 與生產之前15d 均進行大腸桿菌疫苗注射,每次注射劑量為2mL。對產后仔豬在飼喂初乳12h 后進行腸泰素2mL 口服,出生之后第3 天進行4mL 腸泰素口服,并增加6mL 的腸泰素到飼料中[3];觀察對照組母豬,不使用疫苗、也不使用腸泰素藥物,觀察時間為30d。
1.2.2 治療
若仔豬自然出現疾病,對試驗組患病生豬采取生物診治、對照組患病生豬采取化學診治[4]。試驗組包含22 頭黃痢豬與20 頭白痢豬,對這些仔豬使用免疫球蛋白1mL 診治,配合5mL 的腸泰素口服診治,每日診治1 次,持續治療2d;對照組包含25 頭黃痢豬與23 頭白痢豬,引進土霉素堿診治,每千克仔豬接受20mg 藥物治療,每日治療一次,持續治療2d。在停藥結束后12h 記錄診治情況[5]。
使用SPSS 20.0 軟件,采用t 檢驗,計量資料結果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X2檢驗,計數資料結果用(%)表示,<0.05 表示差異顯著。
由表1 可知,試驗組母豬在疫苗接種后分娩了50 頭仔豬,對仔豬應用5mL 的腸泰素干預,結果為哺乳期出現了2 頭黃痢患病豬、3 頭白痢患病豬;對照組母豬沒有進行疫苗接種,分娩了52 頭仔豬,沒有應用腸泰素藥物,哺乳期出現了7 頭黃痢患病豬、5 頭白痢患病豬。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仔豬出現黃白痢概率顯著降低(<0.05)。

表1 比較預防試驗情況
如表2 可知,試驗組黃痢患病豬有20 例好轉,占比90.9%,白痢患病豬有20 例好轉,占比90.0%;對照組黃痢患病豬有20 例好轉,占比80.0%,白痢患病豬好轉23 例,占比73.9%,試驗組黃白痢患病豬的好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0.05)。

表2 比較治療試驗情況
3.1.1 飼養管理不當
仔豬是否出現黃白痢往往受到飼養管理的影響,日糧搭配不合理,突然補充飼料或者提供飼料量不夠,導致母豬營養匱乏,影響乳汁的正常分泌,降低仔豬抵抗力的獲取效果。另外,圈舍衛生不良,飲水受到污染,也會增加仔豬患黃白痢的風險。
3.1.2 仔豬生理特征影響
仔豬自身的調節機能不足,自身胃腺發育不成熟,不具備充分分泌胃酸的機能,導致致病菌過度繁殖,不利于消化系統正常運作。并且夏季溫度比較高、冬季溫度比較低,均增加了仔豬患黃白痢的概率[6]。
3.1.3 母豬攜帶致病菌
母豬受到大腸桿菌的影響,其乳頭或者體表受到污染,相關致病菌伴隨糞便一同出現,不能給仔豬生存提供優質環境,從而出現仔豬黃白痢的情況。并且母豬分娩之后有便秘或者乳房炎現象,使得乳汁變性,仔豬長時間吮吸會有消化不良的問題,影響仔豬抵抗力的提升,阻礙仔豬有效生存。
3.1.4 疫苗接種不及時
一些養殖戶缺少對母豬進行疫苗接種的認知,預防措施不到位。仔豬可能在吸吮母豬皮膚過程中受到致病菌的影響,從而出現黃白痢疾病。
仔豬出現的黃白痢疾病主要是由特殊血清大腸桿菌所致,直接影響到仔豬的成活率。病原菌株很有可能生成腸毒素,選取滅活疫苗對母豬進行干預,仔豬可間接得到抗體,降低了仔豬出現黃白痢的概率。并且大腸桿菌和仔豬腸道結合之后,在腸壁的作用下大腸桿菌會有所繁殖,出生之后的12h 及第3 天應適當補充益生菌,因為其能夠在仔豬消化道中轉變為活性物質,協助構建微生物區系,調節仔豬胃腸道生理能力,避免大腸桿菌過量繁殖,增強黃白痢患病豬的治療效果。在本次試驗分析中,試驗組仔豬出現黃白痢幾率較低。試驗組黃白痢患病豬的好轉效率高于對照組。即生物防治的方法可以直接降低仔豬出現黃白痢的概率,有效調節仔豬腸道微生態平衡,增強黃白痢患病豬的治療效果,可以大力推廣和實踐。
3.3.1 飼養管理
母豬補充營養,提供具有豐富營養價值的飼料,營養均衡。對圈舍的糞便進行清除,充分消毒,保證圈舍內的保溫和通風。在母豬生產之后,將仔豬放置在保溫箱之中,避免母豬以及仔豬互相接觸,使用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母豬的乳頭部位和腹部。養殖戶應及時清除圈舍中的糞便,關注圈舍環境的消毒,保證仔豬良好的生活環境,促進仔豬健康生長。母豬生產結束后,關注圈舍的衛生清理,2 周之內借助碘制劑消毒液充分消毒。在飼養階段,避免有人員隨意進出的現象,養殖戶應貫徹有效預防黃白痢的計劃,全面關注仔豬的生存,判斷仔豬是否有不良癥狀,真正落實仔豬的飼養管理。分析仔豬的行為表現,若仔豬對提供的飼料沒有產生較大興趣、臥于養殖場的某個角落、基本上不對外界環境的刺激生成反應,則工作人員應及時判斷生豬是否有異常問題,及時對生豬進行隔離,避免鏈球菌病在養殖場中大范圍蔓延,提高生豬養殖效率。
3.3.2 及時進行免疫接種
養殖戶不僅要關注普通免疫,還應該在出現患病生豬之后對其他生豬加以一定疫苗注射,加快生豬體內生成抗體的速度,從根源上避免病原擴散和傳播。母豬在生產之前的40d 或15d,都可以注射疫苗,提高母乳之中的抗體水平,讓仔豬獲取充分的免疫,還可適當在飼料中增添預防黃白痢的藥物[7]。
3.3.3 明確檢疫機制
養殖戶在飼養生豬過程中,不應該隨意引進生豬,若購入帶病生豬可能影響到本場生豬的健康。養殖戶要細心觀察生豬,若仔豬處于患病階段,其可能存在呼吸急促的現象,并且膚色比較紅。仔豬生病時比較懶惰,體溫比較高,養殖戶要堅持自養,避免購買種豬時混入存有疾病的生豬,或者借助雜交一代的特點保障仔豬育肥質量,減少生豬養殖的成本,保障養殖戶效益。
仔豬患黃白痢可使得機體水分及電解質流失較快,甚至面臨死亡威脅,由于其病程較短且傳播迅速,不利于保障生豬養殖的經濟效益。因此,養殖戶應具體研究仔豬黃白痢發病的影響因素,研究疾病表現,日常仔細觀察仔豬的健康狀態,及時治療患病仔豬,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確保仔豬可以健康生長,從而降低黃白痢給養殖戶帶來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