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醫學英語文獻閱讀是醫學專業的必修課程。筆者將PBL教學法應用于醫學英語文獻閱讀課程教學中,以期提升學生的醫學英語文獻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關鍵詞:PBL 教學法;高階思維能力;醫學英語文獻閱讀
作者簡介:韓璐(1983.02-),女,云南昆明人,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醫學英語教學、大學英語教學。
大學英語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課,大學英語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英語進行交流。醫學院校英語教學除了要幫助學生打牢英語基本功,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使學生在就業后能更好地與患者溝通,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和交往的需求。傳統的“填鴨式”英語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基礎扎實的學生有較高的課堂參與度,對課程內容有很好的把握;而英語基礎差、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則學習效果不佳。PBL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建構者,以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與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模式的創新。
一、PBL教學法應用于醫學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意義
許多教育研究者把教師的教學能力看作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且認為教學質量與教學對象密切相關。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無法形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容易對教師有依賴感。PBL教學法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自主學習探究,教師也不再是簡單的傳道授業,而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幫助學生建構知識。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使他們的聽、說、讀、寫技能得到全面提升,這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一)強化知識點,拓展學生思路
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內容繁多復雜,教師可以把知識點進行精簡,采用PBL教學法突出重難點,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一般情況下,教師應當預先了解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提出與新授內容相關的問題,讓他們在課前進行預習,從而減少上課時學生對知識的陌生感。在 PBL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傳授知識的人,應當成為課堂的引導者與設計者,讓學生成為課堂參與者,積極思考,將知識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提高自身思維水平。學生在 PBL教學中要全程運用英語,這對學生而言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發言,敢于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能夠以英語思維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適當提供指導和幫助。
(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如果哪一環節的內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將難以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從而影響學習熱情,甚至產生畏難情緒和逃避心理,無法享受學習的快樂。教師在教學時應當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與學習狀態。在 PBL教學中,教師提問之后,學生會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討論,并進行獨立探索,從而擺脫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習能力較差、自信心不足的學生也能夠主動投入PBL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從多維度解答問題,從而更好地理解知識點。
(三)增強學生合作意識
傳統的教學方式較為固化,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學習過程過于僵化。PBL教學能使學生學習不同領域的思維模式,在獲取大量知識的同時深入思考,鍛煉思考能力。學生可以在小組合作中共同探索相關的學習資料,在小組討論中自由交流,將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表達出來。這樣學生既能體驗到分享的快樂,又能增加與同學的互動。這一過程能夠拓寬學生視野,學生在交流合作中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增強學習自信心。此外,輕松的教室氣氛還能使學生身心愉悅,使學習體驗充滿趣味。
二、PBL教學法在醫學英語文獻閱讀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一)PBL與高階思維能力培養
筆者查閱大量相關文獻發現, PBL教學法能夠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從而提高其解決問題、創新思維等高階思維能力。張玉茹等人將 PBL教學法應用于專業英語教學,發現 PBL教學法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義和創造能力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趙璐分析了 PBL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指出 PBL教學法在提高學生分析思維和協作學習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筆者嘗試將 PBL教學法應用到醫學英語文獻閱讀課程教學中,進一步認識 PBL教學法在英語閱讀課中的作用。
(二) 醫學英語文獻閱讀課程教學中 PBL教學法的應用
醫學英語文獻閱讀課程是我院為醫學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目的在于使學生理解、獲取、甄別文獻類型,對相關資料給予客觀評價并科學合理使用文獻,從而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本文依托《生物醫學期刊投稿統一要求(英文版)》,探討如何將 PBL教學法應用于醫學英語文獻閱讀課程教學中。
1.教學前預習。首先,應當確定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并進行學情分析。讓學生在課堂上先看一遍《生物醫學期刊投稿統一要求(英文版)》,讓他們對論文的基本內容有全面的認識,并對教材的困難程度和認識程度進行評估。由于篇幅比較長,文獻內容以學術英語為主,對一些學生來說有很大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選擇一些與學生所學專業密切相關的章節作為重點。為了有效開展課堂教學,教師應提前準備相關閱讀資料,并上傳到學習共享平臺,讓學生自行下載,并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閱讀,從而在課前對課程內容有大致的了解。
2.課程安排。教學以合作學習、問題討論、師生問答等方式進行,將學生置于與知識點相關的情境中,并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對問題的探索學習隱藏在問題背后的重要知識點。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確定教學目標。教師全面研讀適當的教學文獻,并將相關文獻劃分為難度相當、內容適當的5個任務單元,以單元主題為中心,提出若干能夠引起學生強烈共鳴的問題,要求學生從整理、歸納、優化文獻內容出發,側重于分析文獻內容并進行邏輯整理。
第二,討論問題。學生被分為4個小組,教師給每個組布置了任務,同時組建相對應的A—E等5個專家小組。各小組圍繞各自的任務和問題進行重點討論,整理文獻思路與內在邏輯,掌握重點,并根據文獻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第三,再次分組。分組報告結束后,學生們來到專家小組。每一名成員都向小組成員傳達他們在原小組討論過的知識內容,并通過5個不同的角色構建完整的教學檔案。小組討論后,各小組分別選出一名表現優異的學生,向全班匯報討論成果。此舉一是讓學生有機會將本小組所討論的資訊與知識進行展示;另一方面,學生在匯報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所學的知識。
第四,觀察和評價。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作為旁觀者和輔助者,應當認真監督并洞察討論中出現的問題。如果出現一些知識類問題,不要馬上對學生進行指正,而是給他們一些提示,讓學生依據提示尋找問題答案。小組討論完畢并匯報完學習內容后,教師應當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客觀評價,對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揚,并指出存在的不足。最后,教師進行重點內容的總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自己思考的前提下積極傾聽教師的答疑解惑,并在同學的幫助下學習新知識。
3.課外研究。對學生進行調查可知,76%的學生表示,PBL教學法中的小組討論方式比整個課堂進行集體理論效果好;82%的學生表示,在“主問題”的指導下,自己的自主性和問題責任意識得到極大提高;半數以上學生認為, PBL教學的課堂氣氛與學習狀況比傳統課堂好,同時提出學習任務相對于獨立學習環節要少一些。
(三)總結和建議
教師作為教學的設計者與班級管理者、組織者,要對階段性教學目標有充分的認識與把握,對于教學目標、學期計劃與學生評價等要有清晰的認識,并把教學目標當成教學活動的指向標,并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對教學進行評價及總結。教師要將教學目標細化,具體到每一章節與課時,并根據學生個性發展特征和基本學習情況進行適當調整。教師對于教學方向與目標的把握要周密嚴謹,并依托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從互聯網搜集教學資料并制作精美優質的PPT課件,借鑒其他優秀教師經驗,以提高教學設計水平,讓課堂效果更佳。總體上看,采取 PBL教學法教授課程有利于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進行優化,讓學生徜徉在知識海洋中汲取知識、獲取技能,并開發新的學習空間,拓展學生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當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首先,學生在閱讀資料過程中往往因閱讀難度大而覺得吃力。醫學英語文獻大都采用專業醫學名詞,篇幅長,詞匯難度大,很難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適應。其次,教師應當合理安排教學時間。雖然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但大部分是集體學習時間,學生暢所欲言。有些學生發言時間太長,不僅會影響學習速度,還會讓其他學生失去表達的機會。再次,“搭便車”現象嚴重。應用PBL教學法的本意是希望學生能形成互助小組,取長補短,共同解決問題。但從課堂實踐來看,不少學生不愿主動思考,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期望有同學能提出解決辦法,其對小組的貢獻并不大。因此,筆者給出如下幾點建議: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更加精細的指導策略,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二是教師可以采取翻轉式教學法,在課前找些視頻,或安排一些輔助讀物,讓學生了解所讀資料中提到的專業名詞、概念。三是對文獻的難度和篇幅進行控制。針對難度太大的閱讀文獻,教師要認真全面地評估其內容,挑選出最適合教授的部分。此外,可以通過合理分配任務等方式控制每個小組的發言時間,并制定完善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制度,評價小組成員的貢獻,確保學生的參與度和評價的公平性。
三、結語
總之, PBL教學法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提升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知識點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PBL教學法與教學改革要求相適應,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并通過多元化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知識應用能力與學習自信心等,對學生的就業和未來的發展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Rhem J.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J]. The National Teaching & Learning Forum, 1998(1):1.
[2]楊海蓮.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基礎生物化學研究性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6(2):35-36.
[3]Albaneses M P.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y curricula are likely to show little effect on knowledge and clinical skills[J]. Medical Education, 2000(34):729-738.
[4]Anderson L W, Krathwohl D R, Bloom B S.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J]. Allyn & Bacon, 2001.
[5]尹新中.中醫內科學PBL教學方法的應用淺析[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4):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