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9 月12 日,農業農村部發布《生豬屠宰質量管理規范》(以下簡稱《規范》)。這是我國畜禽屠宰領域首部質量管理規范,為生豬屠宰質量管理提供了基本準則和要求,對加強生豬屠宰管理、保證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規范》明確,生豬屠宰質量管理應當遵循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的原則;生豬定點屠宰廠(場)應當按照規范要求建立質量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供應商評價、進廠(場)查驗登記、待宰靜養、肉品品質檢驗、產品儲存、產品出廠(場)記錄、產品召回、無害化處理、現場巡查、屠宰信息報送、屠宰設備管理等制度。
《規范》對生豬定點屠宰廠(場)的機構與人員進行了明確規定。《規范》要求,生豬定點屠宰廠(場)必須設立質量管理部門,負責從生豬進廠(場)到生豬產品出廠(場)全過程質量管理;必須明確質量安全負責人,負責組織制定并落實本廠(場)生豬進廠(場)查驗登記、待宰靜養、肉品品質檢驗、產品出廠(場)記錄、不合格產品召回、無害化處理、現場巡查等質量管理制度等工作;必須配備與屠宰規模相適應的屠宰技術人員和獸醫衛生檢驗人員。《規范》規定,豬定點屠宰廠(場)的屠宰技術人員和獸醫衛生檢驗人員,以及其他可能與生豬產品接觸的人員每年應當至少進行一次健康檢查,并取得健康證明;患有人畜共患傳染病的人員不得直接從事生豬屠宰和檢驗檢測等工作。
《規范》明確了對生豬定點屠宰廠(場)廠房和設施設備的要求。《規范》規定了生豬定點屠宰廠(場)環境、布局等要求,細化了待宰間、隔離間、屠宰間、檢驗室等基本功能區及屠宰、清洗消毒、無害化處理等配套設施設備的配置要求;明確規定不得使用現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規定的淘汰類生產工藝裝備;明確規定應當配備與設計屠宰能力相適應的病死生豬及病害生豬產品無害化處理設施設備,采用的處理方法應當符合《病死及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及相關要求。
《規范》明確了生豬屠宰管理操作要求。在宰前管理方面,《規范》要求建立供應商評價制度,評價內容包括生豬來源、防疫、獸藥和飼料使用、運輸等情況及質量安全保障措施;要求建立生豬進廠(場)查驗登記制度,規定查驗登記流程、生豬驗收標準、生豬查驗要求、不合格生豬處理、查驗登記記錄等內容;要求建立生豬待宰靜養管理制度,明確生豬宰前停食停水靜養時限、待宰巡查頻次、巡查內容、問題處理和待宰靜養記錄等內容。在屠宰過程管理方面,《規范》規定屠宰生豬的工藝應當至少包括致昏、刺殺放血、燙毛脫毛(或剝皮)、吊掛提升、去頭蹄尾、雕圈、開膛凈腔、劈半(鋸半)、整修等,要求根據屠宰工藝流程設置屠宰生產崗位,在每日屠宰生豬前檢查工作環境、屠宰設施設備、工器具、容器等的衛生狀況和運行使用狀態,制定并如實記錄屠宰生產記錄表單,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生豬產品污染和交叉污染,要求建立屠宰設備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
《規范》還明確了生豬屠宰的配套管理要求。在檢驗檢疫方面,《規范》主要規范了檢疫申報、協助檢疫、宰前檢驗、宰后檢驗、實驗室檢驗以及無害化處理等活動。在產品出廠(場)管理方面,《規范》要求嚴格生豬產品包裝管理、儲存管理和運輸管理,要求建立生豬產品出廠(場)記錄制度,出廠(場)的生豬產品應當檢疫和肉品品質檢驗合格。在追溯與召回方面,《規范》規定生豬定點屠宰廠(場)應當建立生豬產品可追溯制度,確保生豬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應當建立生豬產品召回制度,明確召回情形、召回流程、召回生豬產品的處理、召回記錄等內容。在委托管理方面,《規范》規范了生豬定點屠宰廠(場)接受委托屠宰和委托檢驗檢測、病死豬及病害生豬產品無害化處理等幾種情形的管理。在質量監督與記錄管理方面,《規范》鼓勵生豬定點屠宰廠(場)利用信息化技術等對本規范規定的檔案、記錄等實施電子化管理,生豬和生豬產品相關信息應當對應、可追溯,有條件的可以利用視頻監控技術對生豬屠宰關鍵環節實施可視化管理。
據了解,《規范》自2024 年1 月1 日起施行。對《規范》施行前已開辦的生豬定點屠宰廠(場),應在《規范》施行之日起24個月內達到《規范》相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