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華
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北京 100120
鄉賢一詞始于東漢,是當時對有作為的官員或對有崇高威望、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社會賢達在去世之后予以表彰的榮譽稱號。明代嘉靖十三年,官方給鄉賢作出了定義:“生于其地,而有德業、學行著于世者,謂之鄉賢。”此時的鄉賢指出生在這個地方,且在德行與功業、學問與品行上有顯著成就的人。隨后,《中國鄉賢一書》明確提出:“生于其鄉,而眾人共稱其賢者,是為鄉賢。”[1]這里依然強調鄉賢的地域性,即出生在這里;但評價鄉賢的標準更高了,需要獲得大家的尊敬與推崇,即在原有的自身評價標準上,引入了外界評價。
新鄉賢是相對于傳統鄉賢而言的。這一概念是在廣東省豐順縣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農村發展論壇上提出的,是指在當代鄉村,一些“曾為官為學而返歸鄉里、取得民眾認同的有威望的精英人物”[2]。從這里可明顯看出,新鄉賢的評價標準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可以是還鄉的故人,也可以是服務鄉間的人。不過,仍可以明確新鄉賢與傳統鄉賢的共同點,即有知識、有文化、熱愛鄉土、樂于奉獻。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進程中,一些在鄉村社會建設、風習教化、鄉里公共事務中貢獻力量的鄉紳,都被稱為‘鄉賢’,由此而形成了鄉賢文化。”[3]顯而易見,鄉賢文化在鄉村治理、家規村規制定、教化鄉民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新鄉賢是鄉賢文化的傳承者,他們以鄉賢為楷模,遵從并維護當地風習、村規民約、家規家訓等。同時,他們擁有新的觀念、思想、見識等,積極守正創新鄉賢文化,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例如,建立鄉賢議事機制、修繕鄉賢祠堂、將鄉賢文化與黨建結合等,因地因時因勢地加強鄉村治理,構建多元化的鄉村治理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勞動力持續外流,村中大都為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導致村莊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面臨新的挑戰。鄉村急需有識之士回歸,解決人才供需矛盾,為村莊發展出謀劃策。而新鄉賢是熱愛鄉村、擁有鄉土情懷的,就情感而言也是最愿意回到村里改善村莊現狀的。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明確提出要“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助力鄉村振興;2020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企業家、能人回鄉等[4]。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2年底,我國返鄉入鄉創業人數累計達到1 220 萬人[5]。而其中的一部分人正是新鄉賢,他們能夠有效充實鄉村的人才隊伍,為鄉村發展與振興貢獻力量。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動能。作為有想法、有思路、有知識和有見解的人才,新鄉賢在發揮個人動能的同時,會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鄉村、建設鄉村、振興鄉村。
北京市平谷區人王志凱回鄉創業,聯合9 位青年創業者跨界融合創立“桃娃”品牌,深耕平谷大桃地理標志,創辦了以平谷大桃切入市場的互聯網垂直電商企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同時,打造鎢絲邦·創新創業綜合服務體,為返鄉創業人才提供報團取暖的場所,實現資源共享。作為新鄉賢,他們成為鄉村振興帶頭人、農村實用人才代表、全國新農人的先進典型,又是吸引返鄉創業者回鄉的核心力量,為該區搭建的農村創業者聯盟、鄉創聯盟源源不斷地注入強勁動力。據統計,平谷區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北京市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全國新農人等先進典型人物遍及10個鄉鎮。此外,他們還加入新農人講師團,通過開展直播培訓、培養新型桃農,打通土特產“平谷大桃”的直銷渠道,增加桃農收入。據了解,2022 年平谷大桃網絡銷售占比達到20.5%,銷售量超過2.6 萬t,促進農民增收1.7 億元。這種以才帶才的方式,不但富了農民口袋,也富了農民腦袋,更讓平谷區的智囊團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創新人才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
發展鄉村產業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根基。2012—2022 年,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漸成趨勢,農村創新創業日漸活躍。在此過程中,新鄉賢群體是重要的支撐力量,他們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理念、新活力、新思路。
北京市平谷區返鄉創業青年張海龍,于2018 年回到東高村開始升級傳統養羊模式,實現云端銷售;以“互聯網+大桃”的模式,幫助桃農銷售大桃,3 年累計銷售超過2 500 t;2019 年以“村民+村集體+民宿企業+鄉鎮”的模式成立了北京鄉博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將農村閑置房屋變成特色民宿,再以民宿為抓手,聯合采摘園、休閑園區、景區,將采摘、研學、手工制作、康養等融入其中,做大做實“民宿+”。據悉,截至2023年9月,北京鄉博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已在平谷區14 個鄉鎮落地多個項目,示范帶動200余家民宿發展,吸納30多位返鄉創業青年加入其中,帶動平谷區200 多位農民就業,帶動農民增收5 000余萬元。
2017年,北京市懷柔區人李思鵬大學畢業后回到渤海鎮渤海所村,創立“老栗樹”品牌,打造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產品“懷柔板栗”,用新思維改變傳統板栗種植與銷售方式。例如,給栗樹安裝傳感器,建立智能種植管理系統;研發栗子糕、栗子啤酒、栗子餡粽子等栗子衍生品,采用線下商超對接和線上直播帶貨相結合的方式,拓寬銷售渠道,幫助栗農增加收入。據介紹,截至2022年,合作社的社員達到830余戶,聯農帶農建設1.47萬hm2板栗種植基地,板栗年產量為3 000~4 000 t,帶動栗農額外增收500 余萬元。下一步,李思鵬想講好“懷柔板栗”故事,讓板栗文化、栗農文化深入人心。
像張海龍、李思鵬一樣的新鄉賢還有很多。他們懷揣著與鄉親的共富夢,或立足鄉村資源、謀劃發展,或成立新型民宿、注重品牌建設,或拓展銷售渠道……千方百計地發展鄉村產業,引進新的發展業態,增加村民收入,他們也成為新農人的典型代表。某種意義上,他們也逐漸成為京郊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主推手。
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鄉賢文化因鄉賢而生,它扎根鄉土,服務鄉親,受鄉民認同,是優秀文化的代表。新鄉賢除了守護與繼承傳統鄉賢文化外,還結合時代特色與鄉村發展,積極守正創新,講好鄉村特色故事。
在村黨支部書記崔春洪的帶領下,門頭溝區雁翅鎮田莊村全面挖掘與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建立京西山區中共第一黨支部紀念館、“紅滿天”大食堂,發展薪火文創產品等,僅2021 年該村便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00 余萬元。通州區西集鎮沙古堆村憑借大運河、櫻桃、農耕及民俗文化串燒的3D墻體彩繪,成為打卡點,而這來源曹艷紅的創意與親力親為。作為土生土長的沙古堆人,曹艷紅先從發展鄉村農場開始,讓耕種文化、時令文化在農場中再一次“生根發芽”,而后加入更多體現鄉村文化的活動:定時播放鄉村電影、舉辦鄉村聚會、舉辦鄉村市集等。待農場成為成熟的“IP”后,曹艷紅依托農場,將村里的閑置農房改造成保留原木檁子、老窗欞的原汁原味的鄉村民宿,同時立足運河文化、櫻桃產業,開發特色文創產品——運河兒女手提袋、小淘氣和小北玩偶等。如今,沙古堆村不僅吸引了眾多市民打卡,而且鄉村文化活力更加旺盛,振興的路子更加寬闊。諸如崔春洪、曹艷紅這樣的新鄉賢,他們專注研究村莊特色,挖掘村莊故事,整合村莊資源,注重鄉村文化傳承和發展,以文興旅、興農,文農旅結合,為鄉村發展激發了內生動力。
3.4.1 增強基層黨組織對鄉村振興的引領作用
鄉村振興不僅需要產業發展,而且需要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新鄉賢中的重要力量,村干部、村書記和“第一書記”等群眾威望高、帶富能力強、協調能力好,能很好地優化鄉村發展帶頭人隊伍結構,增強村黨組織對鄉村振興的引領帶動作用。
作為“第一書記”的閆子墨,在門頭溝區永定鎮艾洼村工作時面臨的問題便是村黨組織軟弱渙散。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走訪調研,閆子墨找到問題根源并開始“對癥下藥”,制定黨建“四必須”工作原則、“兩委”工作法、艾洼村黨建工作總目標,建立“第一書記懇談機制”“包村干部聯席會”等制度。終于,艾洼村的黨建工作有了明顯起色,村領導班子得到了有力加強,繪出了干群關系的“同心圓”。艾洼村環境變美了,人心更齊了,發展更好了。據悉,從2015 年起,北京市對各涉農區縣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經濟發展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共確定了407 個需要選派“第一書記”的村,其中黨組織軟弱渙散村171個。8年來,“第一書記”的到來給上述農村地區注入了新的力量,村“兩委”班子凝聚力增強,基層組織建設效果提升,村容村貌等煥然一新。
3.4.2 提升基層黨組織鄉村治理能力
基層黨組織是農村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凝聚力、號召力的基層黨組織能夠有效發揮組織優勢,帶領農民群眾參與鄉村的協同治理,最大限度地發揮村民自治作用,形成良好的鄉村治理體系。
大興區禮賢鎮一村為配合國家新機場建設,于2018 年開始整村拆遷,2023 年完成回遷村民上樓。此時,擺在村黨支部書記馬艷輝面前的有村民就業問題、村民轉居民的角色與身份轉化問題、由村到小區的治理問題等。因為一村是禮賢鎮的民族村(以回族居多),所以馬艷輝優先解決維護團結、加強治理、促進村民意識轉化等問題。首先,他建立黨員管理制度,將黨員的教育、自我管理與學習常態化、制度化,同時把每月的10 日作為黨群活動日,把開展黨員活動與組織群眾文化活動相結合,拉近黨群關系,同時評選和諧家庭。尤其是將四世同堂的家庭作為模范,向村民宣講孝義文化、家風傳承等。其次,積極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推動黨組織工作機制的創新。建立“拉家常議事會”,即每位黨員包片入戶,通過拉家常的方式仔細了解村民的需求、困難、矛盾等,同時把這些問題一一記錄并在會上討論,全體黨員協商后給出最優解決方案,再由包片的黨員把方案反饋給村民,并積極跟進推進進度、解決情況、村民反饋等,最終形成“拉家常辦實事”的良好閉環。在馬艷輝的帶領下,一村村民自從回遷上樓后,實現了全村中青年就業率100%,村內和諧穩定,家風和睦,民風淳樸。
由此可見,“第一書記”、村書記等新鄉賢能夠充實、優化基層組織隊伍,積極參與基層組織建設,從而提升基層組織活力,壯大基層組織力量,振興基層組織。在此基礎上,鄉村自治的力量、善治的途徑、德治的氛圍更加健全,從而為鄉村治理提供了保障。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建設和美鄉村,共建宜業、宜養、宜居的村莊,努力實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是鄉村振興的動力與方向。新鄉賢在帶動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振興鄉村文化、強化鄉村組織等方面發揮效能的同時,必然會為鄉村生態振興貢獻力量。
在密云區溪翁莊鎮金叵羅村,村民生活在大花園中,游客騎著共享單車慢行在鄉間。而這一切都得從2012 年伊書華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說起。上任伊始,伊書華便帶領村民完善村內基礎設施,硬化田間道路,壘砌壩墻、維護梯田,改良土壤,開展自然種植。隨著該村綠色底色的愈發鮮亮,一批批有著濃郁情懷、熱愛鄉村的知識分子、海歸創業團隊等在此匯聚,組成“11 隊”,形成了活躍度更強、生產能力更高、鄉村建設更加完善的美好圖景。數據顯示,金叵羅村人均年收入從2012年1.5萬元,提升至2020年2.6萬元。金叵羅村將“生產、生態、生活、生意、生命”有機融合進行鄉村共建,促進生態振興與人才振興同頻共振,如今正昂首闊步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大道上。
綜上,新鄉賢作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點燃了鄉村人才振興的“新引擎”,促使鄉村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同頻共振,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他們是鄉村優秀文化的傳承者與發揚者,是鄉村一二三產業不斷融合的推動者,是把新生力量與活力不斷注入鄉村且吸引更多新鮮血液的吸引者,是筑牢基層黨組織的保障者,也是宜業宜居宜養鄉村建設的發起者與共享者。他們可全面賦能鄉村振興,推動鄉村振興進入快車道。
新鄉賢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鄉愁情結濃郁,熱愛農耕文化,愿意參與鄉村振興。為了使其發揮出最佳效能,政府有關部門除了需要提供政策、資金支持外,還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其他舉措[6]。
完善人才服務鄉村激勵機制,為鄉村創造更多吸引新鄉賢的機會和留住新鄉賢的理由。例如,貫徹落實《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健全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落實人才返鄉留鄉創業補貼、擔保貸款等支持政策等。
全方位培養各類人才,擴大總量、提高質量、優化結構、精化區域。據了解,北京市于2022 年在全國率先啟動“頭雁”培育工作,計劃用5 年時間著力打造一支“頭雁”隊伍,形成“頭雁”效應,推動北京市鄉村新業態發展壯大。此外,農村地區應吸納鄉村振興協理員,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業,為返鄉創業青年提供更多支持,繼續開展“第一書記”選派工作,構建多層次的新鄉賢架構,助力鄉村振興。
建立不但詳細介紹新鄉賢成長背景、專注領域、擅長方向等情況,還包含村莊基本情況、現有資源及發展需求等內容的新鄉賢數據庫,為新鄉賢與村莊之間的雙向選擇打通通道。此外,該數據庫平臺還應定時分享優秀鄉賢的典型事跡、先進做法、優秀經驗等,為新鄉賢提供更多的參照與啟發。
綜上,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新鄉賢作為關鍵力量,可推動鄉村的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當前,新鄉賢賦能鄉村振興的價值與意義逐漸彰顯,作用越發強勁,進一步優化新鄉賢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將有利于鄉村增收、增效、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