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文文 黃舒舒
西林縣農業農村局,廣西 西林 533599
水稻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同時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物。近年來,西林縣將水稻種植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并通過“農戶+合作社+公司”的模式積極引導群眾發展水稻種植產業,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群眾增收,推進鄉村振興。
在西林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的《2023 年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主要目標任務分解表》中,關于2023 年西林縣第一產值的發展目標為同比增長8%,且有序推進“退果還田”,新建高標準農田333.3 hm2,提升改造20.0 hm2,墾造水田100.0 hm2,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提升丘陵山區農機化作業水平[1]。隨著水稻種植業的發展和栽培技術的日漸成熟,西林縣水稻產量和品質也在不斷提升。為進一步促進西林縣水稻種植業發展,筆者基于西林縣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推廣應用問題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2021年,西林縣成功培育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及一批縣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糧食總播種面積為1.38萬hm2,其中水稻播種面積為3 226.67 hm2(占全縣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的23.4%);糧食生產總量為5.92萬t,水稻產量為1.92萬t(占糧食生產總量的32.4%)[2]。
2022 年以來,西林縣堅持以服務“三農”為主線,以“補短板、強弱項、助發展”為目標,通過“抓落實、優結構、補短板、促提升”,促進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一方面,西林縣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簽訂科技合作協議,借助科技創新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以當地優勢產業冷水米為重點,共同創建有機水稻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同時加強與企業合作,打造地方優質米品牌,發揮示范基地引領作用,帶動鄉鎮水稻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西林縣農業農村局通過制定《西林縣2022 年水稻生產補貼實施工作方案》,重點支持雙季稻規模種植,實施水稻補貼政策,切實保護好種糧農民利益,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2022 年,西林縣水稻播種面積約為3 170.87 hm2。其中,早稻播種面積約666.00 hm2,中稻播種面積為2 451.54 hm2,晚稻播種面積為53.33 hm2;實現平均單位面積產量為6 240.75 kg/hm2,盡管與百色市水稻平均單位面積產量相比高出9.1%[3],但與全國水稻的單位面積產量相比低11.8%[4]。因此,為進一步提高西林縣水稻產量和品質,需要加強對水稻栽培技術的優化和推廣應用。
選用良種是實現水稻高產量和高品質的基礎。研究表明,種植水稻良種對提高水稻產量具有直接影響[5]。因此,種植戶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選擇適宜的優良水稻品種進行種植。
目前,百色市較為有名且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米有“田東香米”“田陽香米”“德保香米”“靖西香糯”,以及西林縣特產的冷水香稻等。根據《關于2023 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主要農作物審定品種名稱等信息的公示》,還可選用綠田香占等品種。種植優良水稻品種,稻谷的收購價格不僅能比普通稻谷高1.0~1.2 元/kg,而且病蟲害發生概率更低,對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作用。
種植戶應選擇地勢平坦、生態環境相對良好、交通和排灌便利、遠離污染源、土壤鹽堿度低、土地平整、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力較高的地塊種植水稻。
培育壯苗是實現水稻高產的基礎。為建設高標準大田,早稻用種量一般為22.50 kg/hm2,晚稻用種量一般為18.75 kg/hm2。在播種育秧前,種植戶應進行浸種、催芽處理。
2.3.1 種子處理
為提高種子活力,種植戶應對種子進行充分晾曬;其中,早稻種攤曬3~4 h,晚稻種攤曬1 h。將經過晾曬的種子放置于干凈的桶內,經過清洗后浸種;其中,早稻種浸泡時長為48 h,晚稻種浸泡時長為12 h。在浸種期間,種植戶應對桶內的種子翻動兩三次,以確保稻種吸足水分,待種子折斷無響聲時即可撈出。
將經過浸種處理的稻種裝入干凈麻袋中,用37 ℃的溫水浸泡后,再將其放入果筐中進行催芽處理。催芽時長一般為12~18 h;待稻種長出1 mm的芽時,可用25%咪鮮胺乳油2 mL 兌水4~5 L 浸泡,以預防稻飛虱、條紋葉枯病等病蟲害。
2.3.2 播種
西林縣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氣候溫暖、無霜期長,適宜開展雙季水稻種植。一般情況下,種植戶可選擇在每年3 月中旬播種早稻,在每年7 月中旬播種晚稻。
為確保秧苗充足,種植戶應確保秧田與大田的面積比為1∶20左右。為避免發生病蟲害而降低秧苗的成活率,種植戶可在播種育秧前對育苗秧床用50%敵克松兌水噴霧。播種前,將壯秧劑[用量為每平方米凈秧板用50 g(折合每盤10 g)]與適量干細土[壯秧劑與細土的質量比控制在1∶(4~8)]混拌后,均勻施于毛秧板上,然后用部分溝泥耥平秧板,再進行鋪盤裝泥,待泥漿沉實后再播種和塌谷。水稻塑盤育秧及拋秧技術具有省種、省地、省肥、省工、節本增效的優點。一般可選擇502穴和561穴兩種規格的秧盤;一般情況下,栽培雜交優質秈稻時每667 m2大田秧盤用量以55張為宜。為保濕促苗,種植戶在播種早稻后應及時用竹篾支拱并覆蓋塑料薄膜,播種晚稻后則應用遮陽網覆蓋秧床,以減少夏季高溫多雨而引發的秧苗灼傷和雨水沖刷。種植戶可在秧苗一葉一心時每667 m2施用壯秧劑12 kg,以有效促進早稻秧苗質量的提高。待秧苗苗齡在15~18 d,即秧苗生長至二葉期或三葉期時,即可移栽至大田。
種植戶應盡量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移栽秧苗。目前,西林縣推廣應用的水稻移栽方式有機械插秧和人工拋秧。試驗研究發現,采用機械插秧方式不僅能提高水稻移栽效率,節約種植成本,還能提高水稻產量[6]。采用機械插秧,行距以25~30 cm 為宜,每穴應插4~6 苗,即每667 m2插秧0.74 萬~1.06 萬穴,用苗量為2.96 萬~6.36 萬苗。西林縣地處云貴高原邊緣地區,土山較多,因此限制了機械插秧技術的應用,多采用人工拋秧的移栽方式。但拋秧苗對生長環境要求相對較高,種植戶應在移栽水稻前將前茬作物秸稈均勻埋布在耕作層中,且確保田面平整、土壤軟爛呈糊狀、基本無水層,以提高秧苗立苗率。拋秧時,要求均勻拋秧,去密補稀,確保每667 m2秧苗穴數為1 萬穴,每穴4~6 苗。
追肥應以氮肥為主。移栽秧苗后7 d左右,種植戶應追施分蘗肥,中等肥力地塊可每667 m2施用尿素15~20 kg,并配施適當腐熟有機肥(以人畜糞肥為主,每667 m2施用量為1 000~1 500 kg)。在水稻孕穗期進行追肥主要是為了保花增粒,每667 m2施用尿素4~5 kg。在水稻始穗期或灌漿期,種植戶可每667 m2噴施0.3%磷酸二氫鉀溶液40~60 kg,以滿足水稻生長過程中對養分的需要。
由于淺水移栽能有效促進分蘗,因此種植戶可在穗分化后對大田進行灌水。在水稻生長中后期,種植戶應加強水分管理,在灌漿成熟期應間歇灌溉,確保田間土壤處于干濕交替狀態。在水稻成熟收獲前7 d,種植戶應及時斷水擱田。
以西林縣水稻常見病蟲害——稻紋枯病和稻縱卷葉螟為例。一旦發生稻紋枯病,水稻可減產10%~20%,嚴重時可減產超過30%。針對稻紋枯病,種植戶可在水稻孕穗拔節前和拔節期,用70%甲基托布津150~200 倍液對田埂或全田噴施防治。針對稻縱卷葉螟,種植戶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在稻縱卷葉螟產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可分批投放赤眼蜂,每667 m2單次投放量為3萬~4萬頭,每3 d投放1 次,連續投放三四次;二是采用化學防治方法,噴施90%晶體敵百蟲600倍液進行防治。
目前,西林縣農業龍頭企業數量相對較少,且規模不大,實力偏弱,農業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不足,因而不利于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因此,西林縣農業相關部門應注重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與發展,同時建設一批優質水稻栽培示范基地,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發揮從栽培、收獲、加工到銷售各環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串聯產業鏈上下游,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并完善水稻種植經營模式(如“基地+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進一步加大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擴大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應用的覆蓋面。
受地形地勢等因素的影響,西林縣山多地少,耕地過于分散,難以實現對耕地資源的整合,不利于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因此,西林縣農業部門應進一步優化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其推廣應用模式。由于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因此,農業部門應結合西林縣的地形和土壤特性研發適宜當地的農業機械,如中小型多功能農業機械,提高農業機械的適應性和利用率;或改裝現有農具,代替人工操作,提高作業效率和作業質量。此外,推廣旱育秧和山地水稻旱種技術,利用“農戶+合作社+公司”的方式,通過示范推廣、宣傳推廣、培訓推廣、獎勵推廣、合作社推廣、政府引導推廣、科技服務推廣等模式積極引導群眾發展水稻種植業,支持村集體開展合作進行集群發展,從而提高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水平。
受傳統農業經營理念和個人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的水稻種植戶對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認識不足。尤其是在西林縣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情況下,當地農業相關部門更應積極簡化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并加強技術指導服務,在關鍵農時通過派專業技術人員駐村入戶實地開展指導和組織現場觀摩、技術培訓、專家巡回指導、項目測產驗收總結等活動,切實提高種植戶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水平。西林縣農業相關部門應擴大宣傳渠道,通過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途徑宣傳推廣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提高種植戶對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接受程度。
只有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及示范基地的帶動作用,不斷優化種植技術和技術推廣模式,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才能全面提高西林縣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