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萍,侯開欣,孫秋霞,吳 昊
(1.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教育學院,河北秦皇島,066004;2.山東英才學院學前教育學院,山東濟南,250000)
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必要路徑。《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強調普通高等學校要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結合學科專業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積累職業經驗,培育創造性勞動能力和誠實守信的合法勞動意識。[1]《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加強勞動教育評價,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2]評價貫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本研究基于CIPP模型,擬定模型框架,構建大學勞動教育評價指標體系,以期能更好發揮大學勞動教育評價的指導作用。
CIPP評價模型由斯塔弗爾比姆提出,是一種可持續的、主動的、決策導向性的評估模型,包括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和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四個步驟。[3]第一,背景評價是對評估需求、問題、資產和機會進行評價,可以看作是診斷性評價。第二,輸入評價是對提出的方案或資源進行評價,比較得出最優方案。第三,過程評價是對檢測、評估和報告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實時反饋,本質上是形成性評價。第四,結果評價是評估目標達成程度,是否與預期一致,本質上是終結性評價。四類評價依次回答了需要做什么,該如何去做,是否已經完成,是否已經成功這四個問題,使得該模型具有全程性、綜合性、過程性和反饋性等特點。
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客觀需求,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4]《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高等學校要注重圍繞創新創業,結合學科和專業積極開展實習實訓、專業服務、社會實踐、勤工助學等。[5]高校應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勞動教育育人體系,使大學勞動教育具有復雜性、動態性、階段性和融合性等特點。
根據CIPP模型與大學勞動教育具有的特點,利用CIPP模型構建大學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具有邏輯自洽的適切性。
第一,CIPP模型的綜合性適用于大學勞動教育的復雜性。高校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是復雜多樣的。大學勞動教育內容繁雜,包括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和日常生活勞動等。大學勞動教育形式多樣,注重圍繞創新創業,結合學科專業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1]大學勞動教育的復雜性需要一個綜合的評價模式,而CIPP評價模型就具備這種綜合性,能將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融為一體。
第二,CIPP模型的全程性適用于大學勞動教育的動態性。隨著時代的變化、技術的革新,大學勞動教育的內容、形式以及勞動技術等也隨之變化發展,富有了時代性與動態性。而CIPP評價模型具有全程性,在勞動教育的各階段環節均可參與評價,適用于大學勞動教育的動態變化。
第三,CIPP模型的反饋性適用于大學勞動教育的階段性。大學勞動教育內容包括掌握科學勞動知識、鞏固良好勞動習慣、強化公共服務意識、重視生產勞動鍛煉等方面,相互聯結溝通,形同網絡,具有階段性。在不同階段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規劃安排具體的勞動內容。而CIPP評價模型具有及時反饋的特點,在各階段均可通過記錄并及時反饋,促進方案的改進和優化。
第四,CIPP模型的過程性適用于大學勞動教育的融合性。大學勞動教育內容和其他課程內容相互融合。《綱要》提出,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1]而CIPP評價模型具有過程性特點,能將勞動教育內容融入多學科課程內容的過程中進行評價。
基于CIPP“背景—輸入—過程—結果”評價模型,可以將大學勞動教育從開發環境、資源保障、實施過程和應用效果四個方面進行評價。由此,構建將CIPP模型應用于大學勞動教育的評價模型,如圖1所示。
背景評價是對大學勞動教育課程開發時所處的環境條件進行評估,包括課程目標、學生需求和教學環境三個評價指標。在課程開發之前,需要了解勞動教育課程所要達成的目標,評估學生對于勞動教育的需求以及教學環境是否符合勞動教育的要求。
輸入評價是對大學勞動教育資源的保障進行可行性評估,判斷資源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包括師資隊伍、經費預算、場地設施和組織保障四個評價指標。師資隊伍是人力保障,經費預算是財力保障,場地設施是物力保障,組織保障是制度保障。
過程評價是對大學勞動教育進行記錄反饋,以此對實施過程進行診斷和改進,包括對課程安排、活動模式、教學實施和學生表現四個指標進行評估。在大學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要對課程安排是否合理、活動模式是否恰當、教學實施是否滿足學生需求、學生如何表現等指標進行過程評估。
大學勞動教育的最終效果要通過結果進行評估,是對勞動教育應用的終結性評價,包含實施效果、學生發展和成果推廣三個評價指標。實施效果是對勞動教育整體情況的評估,學生發展情況是對勞動教育實施成功與否的關鍵評估,勞動教育產生的成果以及是否可以推廣是判斷其實施效果的重要標志。
根據上述框架,將CIPP模型“背景—輸入—過程—結果”4個維度引入大學勞動教育評價,建構 “環境—資源—實施—效果”4個層面的評價體系,共計42個具體評價指標。
1.課程目標評價
課程目標是課程開發、課程編制、課程評價的標準和指南,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課程目標決定著勞動教育的方向,要符合教育政策、法規的要求。第二,大學勞動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及現實需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職業訓練和綜合素質。第三,課程目標旨在培養高素質勞動人才,將勞動動機、勞動情感和勞動能力融為一體,形成大勞動教育觀,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完整而全面的勞動教育。[5]
2.學生需求評價
學生需求是構成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因素。如今大學生的勞動意識普遍淡薄,學生勞動教育需求應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學生具有提升勞動知識和能力的意愿。第二,學生具有提高勞動素養的意愿。第三,學生愿意參加勞動教育活動的意愿。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勞動意愿,促進自我勞動的內發性作用。
3.教學環境評價
高校要構建良好的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學環境,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高校應充分重視勞動教育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勞動教育具有幫助大學生明確社會擔當,提高民族素質,引領時代風尚的重要作用。第二,高校應制定符合學生發展的勞動教育方案。構建體現時代特征,滿足個性發展,貫穿整個過程,實現全方位育人的綜合方案。第三,高校要具備完善的勞動教育機構,充分管理勞動教育各環節和要素。
1.師資隊伍評價
保障大學勞動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就是要建立一支能力強、素養高的師資隊伍,對師資隊伍的評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高校要配備專職、兼職的勞動教育教師。作為一門獨立課程,高校應設立專職教師;作為一門與綜合實踐課或專業課程的融合課程,高校應設立兼職教師。第二,高校教師要具備基本的大學勞動教育素養。第三,高校教師要具備課堂組織和教學能力,包括勞動專業技能、勞動情境創設、勞動活動引導、勞動教育效果評價四項關鍵能力。[6]
2.經費預算評價
經費預算可以豐富大學勞動課程的形式并確保實施的質量,其評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勞動教育經費投入要充足。從政府、社會、高校三個層次確保充分的經費投入,專款專用。第二,要合理計劃分配經費。將經費合理分配到活動支出、勞動工具、場地建設等方面。第三,經費落實要到位。根據權變理論,經費投入應隨各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并確保經費落實到位。
3.場地設施評價
對高校場地設施的評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高校要具有勞動實踐場所或基地。高校可以將已有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室、實訓車間、研修室等空間進行改造,提高空間利用率。也可以適當開辟場所與土地進行實踐。第二,高校教學設備設施能夠正常運行。勞動教育需要動手實踐,要確保教學設備設施能夠正常運行。第三,勞動教育場地設施要建立安全使用規范,排除安全隱患。
4.組織保障評價
對高校的組織保障的評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高校應設立專門的勞動教育組織部門。通過設立專門的勞動教育部門,管理全校勞動教育各環節,確保勞動教育的正常實施。第二,各分管領導和教師應當權責分明,各司其職,具備監督體系和保障體系。第三,高校應將勞動教育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提高其地位,端正學生勞動態度。
1.課程安排評價
課程安排是課程實施的準備工作。第一,應將勞動教育設為必修課,使學生深入了解新時代勞動教育內涵。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點是現代科學,因此,不能夠用體力勞動來取代腦力勞動,不能只講勞動技術而不講相關原理。[7]第二,應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把勞動教育內容融入專業課程中,加強學生專業能力,促進學生職業發展。第三,結合地方和本校特色挖掘并開發優質的勞動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個性化選擇。
2.活動模式評價
大學勞動教育活動模式應豐富多樣,以吸引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勞動。第一,高校開展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以增強學生專業能力,提升勞動素養。第二,高校開發多樣的勞動教育模式,如專題講座、技能競賽、志愿活動等,滿足學生不同勞動體驗。第三,高校、家庭、社會協同開展勞動實踐,形成綜合育人模式。
3.教學實施評價
教學實施是勞動教育的核心環節。第一,根據課程目標設置豐富的教育內容,合理組織安排。第二,根據不同學生和課程內容選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和媒介,確保教學實施高效率、高質量。第三,在授課過程中,傳輸正確的勞動教育理念,傳授科學的勞動知識與能力,對學生進行正向積極的引導。
4.學生表現評價
學生的表現可以直觀反映勞動教育實施過程的質量。第一,學生有意愿并積極主動參與勞動教育活動,觀察與記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習慣與品質等方面的表現。第二,學生形成關于勞動的基礎知識和關鍵能力后,能獨立解決生活中的勞動問題,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第三,在具備勞動教育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后,進行創新創造,自主探究,體現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創新性。
1.實施效果評價
第一,教師勞動教育專業素養得到提升,具備一定的課程資源開發與編制、課程內容組織與協調、指導學生活動實踐等能力,起著引導者、領航人的關鍵作用。第二,學生在勞動教育活動中獲得多元的體驗和豐富的收獲,增進自身勞動能力和素養。第三,在發展勞動教育的同時,專業教育的水平得到提升發展,起到全面綜合的促進作用。
2.學生發展評價
學生發展情況是評價勞動教育的決定性因素。第一,學生能充分認識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勞動意識,在實踐中產生勞動動機,進而實現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第二,學生具備一定的勞動知識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加深對勞動的理解和感悟,促使學生綜合全面發展。第三,在勞動實踐中不斷強化勞動素養,培養勞動情懷,厚植勞動精神。
3.成果推廣評價
成果可推廣程度是評價勞動教育實施的有效標準。第一,經過勞動實踐可以得出一系列勞動成果,并得以推廣。第二,高校因校制宜,發展具有特色的勞動教育理念、課程和模式,建立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庫,利用信息化平臺共建共享優質資源,做到可持續發展。第三,勞動教育理念、模式等優秀成果不斷被完善、借鑒、推廣。
由此,基于CIPP模型的大學勞動教育評價指標體系得以建構,如表1所示。
基于CIPP模型對大學勞動教育的評價指標進行構建,能完善“教—學—評”一體化建設,達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以評促改的效果。以CIPP評價模型構建的大學勞動教育評價體系,能全面提升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增強大學生的勞動認知和實踐自覺,促使大學生身心獲得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