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群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只有產業興旺,農業收入穩步增長,農民生活富裕,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才能全面實現。本文分析了當前鄉村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措施。
我國經濟高質量和高水平發展實現的根本在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戰略的穩步推進是產業振興的基石。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只有產業興旺,農業收入穩步增長,農民生活富裕,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才能全面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順利實施,能在農民基本生活質量得到保障的基礎上,對農村生態治理進行完善,建設一個生活富足、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但在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夠、市場競爭力不強的問題仍然存在,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一、當前鄉村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鄉村產業缺少人才。農村一些地方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比較低,對網絡運用不夠熟練,無法通過網絡開展新知識和技術的學習。不少本地高校優秀人才缺少回家鄉就業的意愿,鄉村普遍留下老弱婦孺群體。導致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一是鄉村相比城鎮缺少就業機會,待遇比較低;二是在基礎建設方面,農村普遍落后于城市,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條件不好,對鄉村年輕人缺少吸引力;三是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入城鎮打工,對鄉村產業發展影響很大:一方面,農村青壯年大量涌進城鎮務工,鄉村產業發展缺少必需的年輕勞動力。另一方面,鄉村大學畢業生大量留在城鎮發展,必然導致鄉村產業發展缺少技術人才。受限于鄉村基本生活條件,再加之其配套設施無法滿足需求,難以留住人才,導致缺少農業技術人員現象嚴重,有的還出現外來人才邊招邊流失的現象。
(二)鄉村產業融合度比較低。這主要體現在:一是鄉村產業發展存在比較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因為各鄉村自身條件大多差不多,這就導致一些鄉村開展第二、第三產業過程中,主要集中在農產品的初加工和鄉村旅游產業方面,不具備明顯的產品差異性。就鄉村旅游業來看,因為幾個鄉村的地域相近,同區域內存在大體相同的地貌、風景和民俗文化,同時推出一些幾乎相似的鄉村旅游產品,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出發,鄉村旅游在同區域內大打價格戰的事件屢屢發生。二是產業融合效果不明顯。優化配置區域資源的效果不理想,缺少明顯的產業聚集、產業聯動氛圍,造成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內生動力比較弱。三是鄉村產業發展缺少可持續性。不少鄉村產業的有效可持續產業規劃尚未形成,因市場競爭激烈導致其產業不具備可持續性。四是鄉村產業融合機制不健全。未形成支柱性的鄉村產業發展,較短的產業鏈和低附加值,以及鄉村產業發展計劃與執行過程融合的有效性差,無法形成明顯的產業聚集效應。
(三)鄉村產業發展難以融資。農村金融是鄉村產業發展必要的支撐,但就目前狀況,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尚不健全,這體現在:一是目前的鄉村生產業規模較小、成本和風險比較大,而且缺少抵押物。金融機構在支持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小農場、農戶等方面力度不強。由于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難以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融資需求只有從民間借貸渠道解決。二是農村經濟發展程度普遍比較低,管理科學性不夠,社會資本沒有較強投資意愿。三是城市是政府資金支持重點,大量政府財政資金投向城市,財政分配不均、鄉村分配不足,這就造成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方面資金匱乏。
(四)鄉村產業規模化、機械化程度不高。如果規模不夠大,就不能形成產業鏈,也就不能產生好的效益。目前,農村產業發展還存在規模不大、零散化、碎片化、多樣化的現象。例如:茶園村面積85.7平方公里,戶籍882戶,2995人,蔬菜種植面積不足3000畝,大部分土地還是以種植玉米為主,種植分散,沒有產生規模效益。同時,農業機械普及率不高,農村部分山區只能使用小型的微耕機、覆膜機、起壟機等機械,農業機械還處在最初級階段。
(五)技術含量低,品牌效益不強。一方面,技術含量低。農業產業化在不同的地區相繼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農民的收入也在不斷增加,但是在農業標準化生產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普遍還是各自為政、粗放型經營,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對于新產品、新技術、新標準的運用不夠,生產技術水平不高,產品品質不優。另一方面,品牌效益不強。由于農民的品牌意識不強,導致農業品牌建設滯后,推廣力度不夠,政府與企業的融合、協同不力,農業品牌產生的效益不高。例如:資丘木瓜是榔坪鎮木瓜區域公用品牌,一直享有盛譽,但是近幾年來農民在產量豐收的情況下沒有增加收入,反而收入有所下降,沒有體現出品牌的價值。
(六)產品的銷售渠道單一。農產品的銷售好壞決定農民的收入。銷售渠道單一、經銷商價格壟斷、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在農村普遍存在,由于農民的文化水平相對落后,對互聯網、智能手機、電腦不會運用,對市場信息了解不夠,網上銷售沒有經驗,造成單個的農戶在農產品的銷售上處于被動局面。同時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農產品價格忽高忽低,農戶很難把握市場行情,造成嚴重虧損。
(七)市場主體帶動力不強。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不斷壯大發展,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有很多市場主體有其名無其實,規模小、產品結構單一、市場競爭力不強,有的經營面臨嚴重虧損,真正能帶動農民致富,為農民排憂解難的不多,市場主體的聯農帶農能力不強。例如:茶園村的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已經發展到8家,但真正能帶動農民增收的只有1~2家。
二、解決鄉村產業發展問題應采取的措施
針對目前鄉村產業發展存在的上述問題,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一)大力提升鄉村農民素質和能力。一方面,提高農民素質。要動員廣大農民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并把其建設新農村的動力有效激發出來。鄉村產業振興能夠提高農民收入,促進現代化新農村建設,這就需要農民主動參與,通過自身努力來發展經濟和提高生活水平。農民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如此農村產業發展才能真正有效推進。另一方面,提升農民能力。就現狀看,農民擁有的專業技能和知識遠未達到滿足鄉村振興發展需要的程度,農村產業振興的關鍵和保障在于提升農民技能。這就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方式,推廣農業科技和文化,大力進行鄉村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
(二)因地制宜開展特色產業的培育。鄉村產業發展的推進,必須立足自身優勢和特色,培育自己的品牌體系,如果不與當地特色結合,照搬照抄別的模式,雖然短期內收入可能增加,但也難以持續發展。要在進行特色產業培育的基礎上,把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市場品牌體系構建起來。針對市場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多種內涵的特色品牌打造。
(三)充分提供有效的農村金融保障。首先,應把農業銀行主體作用發揮出來,有序而平穩地發展村鎮銀行,為農村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務渠道;其次,讓農民加深農業保險認識,為金融機構拓寬涉農保險業務提供支持;再次,政府應加大財政補貼力度,為農業保險增強保障。同時,要實現農村金融支持與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農村金融產品的不斷優化,把更多的社會資金吸引到發展鄉村產業上。
(四)盡快實現規模化種植。農業產業要發展,首先要實現規模化種植,不僅僅是一個農戶要有一定的規模,而且是要在一個村或者一個鎮、一個縣形成規模,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特、一縣一業。只有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才能產生效益。擴大土地規模,需要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形式,將一家一戶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由于農村絕大多數年輕人常年在外務工,多數年邁的父母在家已經沒有能力種地,大量的土地荒蕪、無人耕種的現象比較普遍。農村土地實行“三權”分置,通過土地流轉這項措施,既解決土地無人種的問題,又解決了種田大戶土地集中的問題,為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需要農村各地經管部門要發揮職能作用,指導農村土地流轉,更好地服務“三農”工作。同時要實現機械化生產,減少勞動力的投入,減少勞動生產成本,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要加大農業機械技術的研究,生產出適合農村山區需要的農業機械,更好地服務于農業、農村、農民。
(五)切實提高產品質量。一是選優品種。優良的品種是提高農產品質量的關鍵,高質量產品在市場上才能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才會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例如:市場上賣的冰糖李子每斤40元,價格是其他品種李子的5~8倍,而且供不應求,農民通過品種的改良增加了收入。二是綠色種植。首先要減少化肥的使用量,以農家肥、有機肥料為主,從而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同時,要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和使用頻次,特別是禁用劇毒、殘留大的農藥,大力提倡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術。例如:使用頻振燈誘殺、生物天敵捕殺等。三是發展設施農業。因地制宜發展塑料大棚、日光溫室、連棟溫室等設施。集中建設育苗工廠化設施。鼓勵發展工廠化集約養殖、立體生態養殖等新型養殖設施。推動水肥一體化、飼喂自動化、環境控制智能化等設施裝備技術研發應用。四是開展技術培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農民開展農業科學技術培訓非常必要。做到農民需要什么,就培育什么,通過屋場會、現場會等不同形式,到田間地頭,開展農業實用技術科普,讓農民掌握一至兩門實實在在的農業技術,同時,還要引導農民適應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在農產品的銷售環節加強指導,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例如:農民在大棚蔬菜的種植上,農業技術人員不僅要向農民傳授高產優質的種植技術,還要傳授蔬菜采摘、儲存、運輸等方面的知識,減少蔬菜在儲存、運輸過程中的損耗。
(六)堅持抓好品牌建設。農業品牌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一是要提高各級政府以及農業企業的品牌意識,充分認識到農業品牌建設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重要性。二是抓好品牌培育。要緊緊圍繞農業生產“三品一標”的要求抓好品牌策劃、品牌設計、品牌營銷。三是加強宣傳推介。通過新聞媒體、互聯網、各種平臺等宣傳本地區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農產品品牌。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知曉率,從而擴大產品銷售量。
(七)積極擴大產品銷售渠道。一是要大力培養農村經紀人。充分發揮農村經紀人的優勢,為農民傳授生產技術,幫助農民銷售產品。二是做好線上銷售。通過網上銷售、直播帶貨等形式,拓展銷售路徑。三是做好錯峰銷售。在農產品集中上市的時候,會造成價格大幅下跌,甚至出現滯銷現象,嚴重影響農民的收入。因此通過保鮮、冷藏等方法,延長農產品上市時間,錯開農產品上市的高峰期,等待價格恢復或上漲后出售,確保農民收入增加。
(八)大力培育市場主體。通過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建設,把農民組織起來,通過土地出租入股、資金資本入股等利益機制,聯合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讓農民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儲藏、銷售全產業鏈中受益。
(九)加大政府扶持。一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設備建設。抓好農業用水、農業用電、農田機耕道等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灌溉用水、用電以及農產品運輸的需要,全面實現旱澇保收。抓好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保證農產品的倉儲、物流運輸,減少各方面的損失。二是加大農業產業項目的扶持力度。通過財政資金、金融服務、土地出讓金、稅收優惠等政策扶持龍頭企業,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支持產業鏈拉伸、擴展、做大做強。通過農業保險補貼政策,推廣農業種植保險,減少農民因受災造成的損失,保護農民的收益。三是加大政府的宏觀調控。近幾年來,農村生豬價格出現“過山車”現象,生豬從每斤20元一路降到6元左右,仔豬價從每頭1800元降到50元,“蒜你狠”、“姜你軍”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對農村產業的發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各級政府對于涉及國計民生的產業要通過收儲、投放、價格管控等措施,防止物價大起大落;對于壟斷經營、囤貨投機等不法行為要堅決打擊,切實平穩價格。從而既保護生產者的利益,又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