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何潔 朱虹
作者單位:010030 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
支氣管肺炎是臨床兒科中比較常見且嚴重的一種呼吸道感染性病癥, 病癥相對較為嚴重, 是因為多種病原體導致兒童發病, 這種病癥容易導致心肌炎、腦膜炎, 嚴重情況下危及生命安全, 所以在治療上要引起重視[1]。小兒支氣管肺炎在發病之后的主要癥狀和表現為咳嗽、發熱、氣促等, 聽診肺部會有細濕啰音, 患兒有白細胞升高和中性粒細胞增多的表現。經過X 線檢查胸片可以觀察到因感染而導致的肺部病變, 存在不明病原體的情況下, 臨床在治療時多采用二聯抗生素聯合治療, 能對患兒的康復發揮一定的作用[2]。但是在治療中針對不同的患兒往往會通過不同的抗菌藥物聯合用藥方案實施治療, 本文主要對比三種抗菌藥物的聯合用藥方案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的效果差異,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研究對象為2019 年3 月~2022 年9 月到本院治療的118 例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 根據抗菌藥物用藥方案的不同分為Ⅰ組(38 例)、Ⅱ組(41 例)及Ⅲ組(39 例)。Ⅰ組男20 例, 女18 例;年齡2~5 歲,平 均 年 齡(3.52±1.34) 歲;體 質 量 指 數(BMI)17.2~35.3 kg/m2, 平均BMI(25.46±3.25)kg/m2;發病至入院時間1~5 d, 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3.06±1.06)d。Ⅱ組男22 例, 女19 例;年齡1~5 歲, 平均年齡(3.34±1.11)歲;BMI 17.7~36.4 kg/m2, 平均BMI(26.24±3.37)kg/m2;發病至入院時間1~5 d, 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3.17±1.08)d。Ⅲ組 男21 例, 女18 例;年 齡1~5 歲, 平 均 年 齡(3.42±1.08)歲;BMI 17.4~37.4 kg/m2, 平均BMI(26.82±3.41)kg/m2;發病至入院時間1~5 d, 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3.28±1.04)d。三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研究對象資料均與《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內容對照且符合。
表1 三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三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
注:三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性別 平均年齡(歲) 平均BMI(kg/m2) 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d)男女Ⅰ組 38 20 18 3.52±1.34 25.46±3.25 3.06±1.06Ⅱ組 41 22 19 3.34±1.11 26.24±3.37 3.17±1.08Ⅲ組 39 21 18 3.42±1.08 26.82±3.41 3.28±1.04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研究對象均為入本院治療的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 診斷符合《兒科學》當中的標準[3];②均因為咳嗽、呼吸困難和發熱等癥狀入院治療且確診;③經過X 線檢查均存在雙肺部紋理異常;④血常規檢查顯示均存在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異常升高;⑤患者的臨床資料完整, 有詳細的聯系方式和家庭地址。
1.2.2 排除標準 ①存在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者;②存在重要的臟器功能不全, 或器質性病變[4];③對本文所應用的抗菌藥物不耐受或者不敏感;④有心力衰竭、視力或聽力障礙、惡性腫瘤、因其他原因導致的肺部炎癥或呼吸功能異常;⑤患兒家屬和患兒自身不愿意配合完成研究工作。
1.3 方法
1.3.1 Ⅰ組 經阿奇霉素+頭孢噻肟治療。選擇阿奇霉素6 mg/(kg·d)加入到5%的葡萄糖溶液200 ml中對患兒進行靜脈滴注, 1 次/d;并選擇頭孢噻肟100 mg/kg 加入到0.9%的氯化鈉注射液200 ml 中進行靜脈滴注, 1 次/d, 持續用藥7 d 觀察效果。
1.3.2 Ⅱ組 經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進行治療。阿奇霉素的用藥方法和Ⅰ組相同, 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20 mg/(kg·d)加入到0.9%的氯化鈉注射液200 ml中進行靜脈滴注, 1次/d, 持續用藥7 d觀察效果。1.3.3 Ⅲ組 經阿奇霉素+阿莫西林鈉舒巴坦鈉進行治療。阿奇霉素的用藥方法和Ⅰ組、Ⅱ組相同, 阿莫西林鈉舒巴坦鈉75 mg/(kg·d)加入0.9%的氯化鈉溶液200 ml 中進行靜脈滴注, 1 次/d, 持續用藥7 d 觀察效果。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治療效果 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好轉、無效4 個等級。顯效:用藥3 d 患兒的發熱、咳嗽、胸悶、氣喘等癥狀消失, X 線檢查胸片陰影吸收,呼吸功能恢復正常, 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水平恢復正常;有效:用藥5 d 患兒的發熱、咳嗽、胸悶、氣喘等癥狀消失, X 線檢查胸片陰影吸收, 呼吸功能恢復正常, 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水平恢復正常;好轉:用藥7 d 患兒的發熱、咳嗽、胸悶、氣喘等癥狀消失, X 線檢查胸片陰影吸收, 呼吸功能恢復正常, 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水平恢復正常;無效:用藥7 d 患兒的上述臨床癥狀仍然沒有明顯的變化或者加重, X 線檢查胸片陰影仍然存在, 呼吸功能未恢復正常, 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水平未恢復[5]。
1.4.2 不良反應發生率 包括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皮疹等。
1.4.3 康復指標 包括發熱時間、咳嗽咳痰時間、憋喘時間、住院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Kruskal-Wallis H 檢驗, 獲取“Hc”值和“P”值。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對比 三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對比[n(%)]
2.2 三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Ⅰ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89%(3/38), Ⅱ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76%(4/41), Ⅲ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69%(3/39)。三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2.3 三組患兒的康復指標對比 三組患兒的發熱時間、咳嗽咳痰時間、憋喘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三組患兒的康復指標對比

表4 三組患兒的康復指標對比
注:三組對比, P>0.05
組別 例數 發熱時間 咳嗽咳痰時間 憋喘時間 住院時間Ⅰ組 38 3.20±0.67 3.88±0.81 3.67±1.82 5.20±3.34Ⅱ組 41 3.29±0.69 3.81±0.80 3.65±1.82 5.34±3.43Ⅲ組 39 3.22±0.67 3.58±0.75 3.60±1.79 5.40±3.47 F 0.2041 1.5177 0.0148 0.0356 P 0.8157 0.2236 0.9854 0.9650
小兒支氣管肺炎屬于臨床兒科比較常見且嚴重的一種病癥, 這種疾病的多發群體為兒童, 而且臨床認為嬰幼兒是高發群體, 由于免疫力不足, 兒童的肺部組織發育也并不完全, 再加上氣管管腔狹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很容易因為病原菌的入侵等而導致病癥的嚴重化[6-8]。臨床在對患兒進行治療時通過抗菌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是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的常用手段, 但是由于這種疾病危害性較大, 且不同患兒的致病菌不同, 大部分患兒都存在多重耐藥性的特點, 所以臨床在進行治療時所選擇的抗菌藥物用藥方案也不相同, 但這幾年從臨床實踐角度而言, 單一的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所獲取的效果有限, 所以在治療時多為患兒通過聯合用藥的方式實施治療, 并且能在治療中發揮較好的作用[9-11]。
本文主要分析3 種不同抗菌藥物的用藥方案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的效果, 對結果進行分析后可以看出:三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Ⅰ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89%(3/38),Ⅱ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76%(4/41), Ⅲ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69%(3/39)。三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兒的發熱時間、咳嗽咳痰時間、憋喘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說明三種抗菌藥物的聯合用藥方案在小兒支氣管肺炎的治療中, 均能發揮理想的治療效果, 而且沒有明顯的用藥差異。這說明在小兒支氣管肺炎的治療中通過阿奇霉素聯合頭孢噻肟、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阿莫西林鈉舒巴坦鈉都能達到對患兒治療的目的[12,13]。阿奇霉素是常見的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 具有廣譜抗菌的特點,其抗菌作用較強, 能治療由多種病原菌而導致的兒童呼吸道感染[14,15];阿莫西林鈉舒巴坦鈉屬于羥氨芐青霉素三水化合物、舒巴坦鈉所共同構成的一種復方制劑, 這種藥物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 用藥效果也比較高[16,17];頭孢噻肟屬于一種第3 代合成類頭孢菌素,這種藥物針對克雷伯菌、肺炎鏈球菌等多種病原菌都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18];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是一種復方制劑, 這種藥物通過阿莫西林和克拉維酸鉀聯合應用也能發揮較強的抗菌作用[19,20]。
綜上所述, 針對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 通過阿奇霉素分別聯合頭孢噻肟、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阿莫西林鈉舒巴坦鈉進行治療效果無明顯差異, 均能達到可靠的治療效果, 可以根據不同患兒的實際情況選擇抗菌藥物用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