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作者單位:121000 錦州市第二醫院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骨科常見骨折類型, 好發于老年人, 發病率約占髖部骨折的30%以上[1], 且多數需手術治療, 同時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 手術耐受力差[2-4]。目前對于該類患者首選術式為PFNA, 復雜性不穩定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目前尚存在爭議, 有學者研究表明PFNA 術后會出現內固定松動脫出、螺旋刀片切割等風險, 術后髖關節穩定性及功能恢復慢且難以完全恢復[5]。生物型長柄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近年來廣泛應用于EvansⅢ~Ⅳ型股骨粗隆間骨折, 可降低手術損傷, 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 年5 月~2020 年3 月本院收治的105 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病歷資料, 依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52 例)和研究組(53 例)。對照組男32 例, 女20 例;年齡56~75 歲, 平均年齡(62.3±6.3)歲;Evans 分型:Ⅲ型24 例, Ⅳ型28 例。研究組男30 例, 女23 例;年齡54~76 歲, 平均年齡(61.3±5.8)歲;Evans 分型:Ⅲ型22 例, Ⅳ型3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6]:所有患者均為閉合性骨折且患者與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7]:嚴重心肺腦功能障礙, 無法耐受手術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PFNA 治療: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方式, 患側髖關節內收、內旋15°進行牽引復位,消毒鋪巾后取股骨大粗隆頂點5 cm 縱行切口, 梨狀窩外側、大粗隆頂端前中1/3 處鉆孔擴髓, 置入適當長度PFNA 髓內釘, X 線透視下置入股部與髖部螺釘導針,正位及側位透視后確定位置合適后置入螺旋刀片, 旋緊后瞄準器鎖定螺釘, 關閉切口。研究組實施生物型長柄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患者進行全身麻醉, 取健側臥位, 消毒鋪巾后選擇后外側入路, 逐層切開皮膚及周圍組織, 切開關節囊, 脛骨頸截骨并去除股骨頭,對于粗隆間骨折處行鋼絲環扎, 擴大髓腔并選擇合適型號生物型加長股骨柄假體, 骨缺損較大時可利用自體股骨頭塑形后嵌壓植入, 安裝好后復位, 檢查髖關節活動度, 內旋40°、無脫位、屈曲90°, 負壓引流并逐層關閉切口。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手術前后的Harris 評分。Harris 評分包含疼痛、畸形、活動度、上下樓梯、系鞋帶、坐椅子、上汽車、跛行、行走時輔具、行走距離10 個項目, 總分共100 分, 分數越高, 表明髖關節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81.2±9.6)min 長于對照組的(66.5±6.8)min,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314.5±24.7)ml 與對照組的(324.2±25.6)ml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研究組 53 81.2±9.6a 314.5±24.7對照組 52 66.5±6.8 324.2±25.6 t 9.039 1.976 P 0.000 0.051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Harris 評分比較 術前, 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 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均較本組術前升高, 且研究組患者Harris 評分(91.2±4.2)分高于對照組的(83.5±4.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Harris 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Harris 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術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研究組 53 28.6±5.7 91.2±4.2ab對照組 52 29.1±5.5 83.5±4.4a t 0.457 9.174 P 0.648 0.000
股骨粗隆間骨折不僅是醫學問題, 也對患者社會功能產生重要影響, 對于高齡患者, 死亡率超過20%,同時圍手術期出血、疼痛及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等也對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影響[8]。臨床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縮短手術時間, 盡可能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PFNA與股骨頭置換術是臨床常用術式, 前者對于年輕、愈合能力強患者, 術后可達到治愈標準;但對于老年骨質疏松、骨量丟失、基礎疾病多患者, 均會導致髓內固定穩定性減弱, 患者后期髖關節功能再次受限, 影響患者后期生活質量。
近年來, 多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治療, 有大量研究顯示[9-11]人工股骨頭置換對比髓內固定可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降低。盡管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創傷大, 手術時間長, 但患者術后可早期下床活動, 減少住院治療時間, 住院相關并發癥感染風險降低, 有利于患者后期恢復[12,13]。生物型長柄人工股骨頭早期穩定性差,但后期對于維持關節穩定效果顯著。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81.2±9.6)min 長于對照組的(66.5±6.8)min,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314.5±24.7)ml 與對照組的(324.2±25.6)ml 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 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均較本組術前升高, 且研究組患者Harris 評分(91.2±4.2)分高于對照組的(83.5±4.4)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PFNA 手術是一種微創術式, 盡管手術時間短, 但對于骨折、關節固定效果不確切, 術中出血量雖小, 但對于患者隱性失血等無法減少;生物型長柄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通過生物股骨頭置換, 使患者早期進行下床活動, 提高患者機體抵抗力,恢復患者髖關節功能。對于生物型長柄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應嚴格把握手術指征, 術中盡可能復位, 避免克氏針、鋼絲與假體接觸, 避免因電解反應造成假體松動;固定骨塊及骨折位置時要緊貼骨面, 避免肌肉神經等損傷, 導致固定不牢靠, 影響骨折愈合;安放股骨假體柄時, 頂端位置位于股骨大粗隆頂點平齊, 術中清理髓腔、置柄時用力適度, 避免股骨干骨折。
綜上所述, 盡管生物型長柄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時間長, 但患者術中出血量未增加, 且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優于PFNA 方式,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