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益東 高藏藏 畢慧慧 吳雪瑞
作者單位:221700 豐縣中醫醫院重癥醫學科
在人體消化系統中, 胃腸道可發揮消化、吸收、免疫、排泄等重要作用[1]。在危重患者受到感染、手術應激或創傷刺激下, 則會導致其胃腸道黏膜屏蔽功能受到損傷破壞, 進而促使胃黏膜通透性增加, 并導致各種細菌、細胞因子、內毒素、炎癥介質等大量釋放,一旦未能及時治療, 極易引發全身炎癥反應, 并降低患者機體免疫力與抵抗力, 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 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2,3]。需盡早采取有效的胃腸功能障礙防范措施, 以保障臨床救治效果, 降低病死率,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中醫中認為, 脾胃虛弱是導致胃腸功能障礙發生的主要誘因, 故針對重癥醫學科患者實施益胃健脾中藥穴位貼敷干預能夠對胃腸功能障礙的防范發揮積極效果[4]。此次研究以本院重癥醫學科收治的68 例患者為例, 分析予以穴位貼敷干預對胃腸功能障礙的預防作用。
1.1 一般資料 采集本院重癥醫學科2021 年5 月~2022 年11 月接收的68 例患者資料, 在隨機數字表下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34 例。對照組男女比18/16;年齡40~77 歲, 平均年齡(60.85±8.82)歲。觀察組男女比17/17;年齡40~77 歲, 平均年齡(61.01±8.9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均為重癥醫學科收治病例, 且入院時腹內壓、腸鳴音無異常;②APACHEⅡ評分>10 分;③病歷資料完整;④參與病例與家屬知情。
1.2.2 排除標準 ①入院前伴胃腸道基礎疾病;②既往有胃腸道手術史;③有中藥過敏史;④貼敷處皮膚有破損、過敏、紅腫、潰瘍等表現;⑤依從性差。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西醫干預:對患者腹圍、腹內壓進行每日測量, 同時記錄患者腸鳴音, 腹部進行聽診, 對患者腸蠕動、排便、尿潴留等情況予以動態觀察,假如出現腸鳴音<3 次/min, 或者持續3 天無法正常排便, 就需要予以通便治療。如果胃潴留量>200 ml, 腹內壓>10 mm Hg, 就需要對患者予以肛管排期及胃腸減壓治療。同時停止輸注用腸內營養液。另外需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 , 針對腹 瀉、便溏、惡心嘔吐患者遵醫囑提供對癥藥物 , 加強腹瀉、便溏患者的肛周護理 , 每次排便后及時做好肛周清潔。
1.3.2 觀察組 基于常規西醫干預增加中藥穴位貼敷干預:使用的中藥組方包含大黃3 g、芒硝2 g、炒萊菔子2 g, 研成粉末, 使用蜂蜜將其調為糊狀, 將其放置在微波爐中加熱, 溫度設置在45℃, 取藥物將其涂抹在天樞、神闕、足三里、中脘等穴位, 覆蓋上膏藥, 避免藥物出現脫落。貼敷 6 h/次, 12 小時更換1 次, 持續貼敷10 d , 結合患者實際康復情況確定貼敷時間。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療效 依據患者胃腸癥狀改善情況判定療效,痊愈:完全無腹脹、便秘、腹瀉等臨床癥狀, 且腸鳴音及大便正常;顯效:患者出現輕微腹脹、便秘及腹瀉的情況, 腸鳴音及大便基本處于正常狀態;有效:腹脹、便秘、腹瀉 癥狀輕微 , 腸鳴音及大便異常輕微;無效:上述癥狀均存在。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胃腸功能相關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腸鳴音(記錄患者1 min 內腸鳴音次數)、腹圍(測量患者肚臍下三指處腹圍的大小, 在測量過程中, 要將軟尺完全緊貼患者身體)、腹內壓(間接測量法 , 經尿道膀胱將尿管 插入, 將膀胱排空后, 注入0.9% 氯化鈉注射液25 ml, 控制液體溫度為 37~40℃, 夾閉尿管, 采用三通連接尿管、尿袋和壓力傳感器, 并把傳感器一端連接至心電監護儀, 于呼氣末讀數)、胃潴留量(記錄治療前 1 d和治療后1 d 的平均胃潴留量, 連續 3 次鼻飼前回抽胃殘留物總量的1/3, 即為每天平均胃潴留量。)進行統計。
1.4.3 胃腸功能障礙評分及APACHEⅡ評分
1.4.3.1 胃腸功能障礙評分 參考《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病情分期診斷及嚴重程度評分標準》[5]評定,以腸鳴音無異常, 糞便潛血陰性, 未見嘔血或黑便為0 分;以腸鳴音消失或明顯減弱, 或糞便潛血陽性為1 分;以腸鳴音消失或明顯減弱, 同時糞便潛血陽性為2 分;以腸鳴音消失, 并伴嘔血、黑便為3 分。
1.4.3.2 APACHEⅡ評分 涉及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與年齡3 項內容。其中, 急性生理部分涉及心率、肛溫、呼吸、平均動脈壓、紅細胞比容、氧合、血肌酐、血鈉、血鉀、白細胞計數、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等12 項內容, 前11 項計分為0~4 分, GCS 1~6 分;慢性健康情況以急診后手術/無法手術、非手術/擇期手術、無上述情況分別對應5、2、0 分;年齡評分以≤44、45~54、55~64、65~74、≥75 歲分別對應0、2、3、5、6 分。最終評分=急性生理評分+慢性健康評分+年齡評分, 理論上最高分71 分, 評分越高病情越重。
1.5 統計學方法 以SPSS2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予以統計, 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以、[n(%)]表示, 行t、χ2檢驗。若P<0.05 則表明差異較大, 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療效對比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12%, 較對照組的73.53%更高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胃腸功能相關指標對比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腸鳴音、腹圍、腹內壓、胃潴留量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腸鳴音多于對照組, 腹圍小于對照組, 腹內壓低于對照組, 胃潴留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胃腸功能相關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胃腸功能相關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腸鳴音(次/min) 腹圍(c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4 1.52±0.57 3.12±0.37 86.85±10.53 84.33±9.26觀察組 34 1.49±0.60 4.43±0.45a 87.12±10.36 79.85±8.20a t 0.211 13.112 0.107 2.112 P 0.833 0.000 0.915 0.038組別 例數 腹內壓(mm Hg) 胃潴留量(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4 16.32±3.15 10.68±1.56 96.12±23.54 67.42±12.33觀察組 34 16.42±3.77 8.85±1.10a 96.20±22.79 51.23±12.57a t 0.119 5.590 0.014 5.361 P 0.906 0.000 0.989 0.000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胃腸功能障礙評分及APACHEⅡ評分對比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胃腸功能障礙評分、APACHEⅡ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胃腸功能障礙評分、APACHEⅡ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胃腸功能障礙評分及APACHEⅡ評分對比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胃腸功能障礙評分及APACHEⅡ評分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胃腸功能障礙評分 APACHEⅡ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4 1.95±0.53 1.40±0.49 19.11±4.25 13.61±1.62觀察組 34 1.97±0.52 1.12±0.28a 19.20±4.31 11.03±1.45a t 0.157 2.893 0.087 6.919 P 0.876 0.005 0.931 0.000
重癥醫學科收治病例多病情危重, 并伴有各種系統或器官功能障礙, 其機體往往處于急性應激狀態, 一旦未能有效控制病情極易繼發多器官功能障礙, 加重病情, 危及患者生命[6]。同時, 受到病情危重、自主進食能力喪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重癥醫學科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統損傷, 其胃腸道系統處于衰退狀態, 再加上恢復期機體血流灌注增加, 大量氧自由基的生成, 也易導致腸黏膜受損, 影響患者胃腸道功能[7,8]。中醫認為重癥醫學科患者多伴有元陽虛損及下焦虛寒, 并以胃腸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 諸如腹脹、便溏、腹瀉等[9]。天樞穴具有理氣止痛、清利濕熱、活血散瘀等功效;神闕穴則擁有十分豐富的血管、神經組織及淋巴管, 有助于藥物滲透;足三里穴可生發胃氣, 燥化脾濕;中脘穴可疏肝養胃、和胃健脾、消食導滯, 故針對天樞穴、神闕穴、足三里及中脘穴進行中藥貼敷可發揮理腸和胃、固本培元等功效, 在食欲不振、便秘、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疾病治療中可發揮積極作用[10]。
本次研究顯示,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12%,較對照組的73.53%更高(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腸鳴音(4.43±0.45)次/min 多于對照組的(3.12±0.37) 次/min, 腹 圍(79.85±8.20)cm 小 于 對 照 組 的(84.33±9.26)cm, 腹內壓(8.85±1.10)mm Hg 低于對照組的(10.68±1.56)mm Hg, 胃潴留量(51.23±12.57)ml 少于對照組的(67.42±12.33)ml (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胃腸功能障礙評分(1.12±0.28)分、APACHEⅡ評 分(11.03±1.45) 分 低 于 對 照 組 的(1.40±0.49)、(13.61±1.62)分(P<0.05)。提予以重癥醫學科患者穴位貼敷治療可有助于預防胃腸功能障礙, 并促進患者恢復機體健康。分析可見, 選用的穴位貼敷組方中, 包含芒硝、炒萊菔子及大黃三種, 這之中, 芒硝具有瀉下通便、潤燥軟堅、清火消腫等功效, 嘔吐呃逆、心腹冷痛、脾胃虛寒等癥治療中可發揮積極療效;大黃可助陽補火、通脈溫經、散寒止痛;炒萊菔子則主要入人體脾經、胃經、肺經, 可發揮健胃消食、行氣化痰等功效;故三藥合用可協同發揮調和陰陽、寒熱相濟、和胃通便的功效[11]。而且選天樞、神闕作為貼敷點, 也可進一步促進藥物藥性的發揮, 進一步起到止吐降逆、益氣補脾、通絡溫經等功效, 可有效預防及控制胃腸功能障礙的發生發展, 改善患者機體功能, 促進其預后康復[12]。
綜上所述, 予以重癥醫學科患者中藥穴位貼敷可有助于預防患者并發胃腸功能障礙, 改善患者胃腸功能指標, 促進其病情好轉, 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