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蔣介石悍然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批共產黨人被屠殺,蘇聯顧問被驅逐。究其原因,當時中共的直接領導者共產國際的指導錯誤,為其創造了條件。
共產國際指導方針自相矛盾
共產國際成立于1919年3月,這是為了指導全球性革命成立的指導機關。然而,隨著各國革命高潮被鎮壓下去,蘇聯的口號變成了“一國建設社會主義”——實際上從發動世界革命的立場上撤退,轉而謀求蘇聯自身安全。
因此,共產國際的東亞戰略變為“同殖民地和落后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結成臨時聯盟,但是不要和他們融合”。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蘇聯不僅和國民黨結盟,還幫助訓練他們。
蘇聯控制下的共產國際一方面指導中共開展土地革命及建立專政政權,不停刺激國民黨內原有反共反蘇勢力;另一方面又幻想利用國民黨替蘇聯火中取栗,三令五申不許中共破壞聯合戰線,一切都要經過國民政府。這顯然是自相矛盾。
三次重大問題上接連退讓
早在國民黨“二大”召開前夕,國民黨內的“西山會議派”連續通過7個決議,叫囂要和中共及蘇聯分道揚罐。陳獨秀在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的幫助下,同孫科等人懇談,“對右派采取完全讓步的政策”。
爾后,共產國際通過中共中央否決了周恩來等人打擊右派、孤立中派、擴大左派的方案。陳獨秀曾提出在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中的共產黨員要有7人的意見,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不同意。反復磋商之后,才同意定為4人。正是在國民黨“二大”上,右派勢力大漲,蔣介石則進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中山艦事件”發生后,聯共(布)正好有個由布勃諾夫率領的使團在廣州。他的對策是:首先要從根本上消除蘇聯顧問突出自己以及直接發號施令的做法,與此同時要減少國民革命軍里中共黨代表對將領們的監督,隨后干脆撤回了第一軍中的共產黨員。
1926年,蔣介石策劃出臺了《整理黨務案》。這次他直接找到鮑羅廷多次協商,然后讓鮑羅廷以共產國際的名義壓服中共。果不其然,1926年4月29日,聯共(布)在鮑羅廷建議下作出一系列退讓的指示。
正是這三次重大退讓,使得蔣介石完全了解共產國際患得患失的心態,得以成功策劃“清黨”,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 李思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