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的《母乳喂養促進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公共場所母嬰設施配置率達到80%以上。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仍普遍存在母嬰室設置不足、母嬰室內設施不齊全等問題,母嬰室被不合理使用、占用的情況亦頻繁發生。
母嬰室設置少,還經常被占用
“900公里高速,沒找到一個能用的母嬰室。”前不久,家住天津市河東區的張先生開車,帶老婆和3個月大的兒子回河南南陽老家,“導航顯示會途經30多個服務區,我中間路過和停靠了近20個服務區,其中只有兩個服務區有母嬰室,而這兩個母嬰室,一個并未啟用,另一個門半掩著,里面堆滿了雜物。”張先生告訴記者,從天津到河南,孩子喂奶、換尿布、沖洗屁股等都是在車上進行的,“出發前我們以為服務區肯定會有母嬰室,結果令人大失所望”。
不僅服務區的母嬰室讓人一言難盡,近日,記者走訪了北京、天津多家商場、地鐵站、醫院、飯店等地,發現其中絕大多數場所甚至沒有設母嬰室。
在北京市多個地鐵站內,記者均沒有發現母嬰室,而僅有男女衛生間和殘疾人衛生間。記者詢問工作人員后被告知“實在有需求建議用殘疾人衛生間”。而據觀察,殘疾人衛生間內僅有一馬桶、洗手臺、扶手和金屬臺,衛生條件較差,很難真正用作母嬰室。在北京市海淀區一處大型商場,記者順著標識找到所謂的“母嬰室”——和殘疾人衛生間混在一起,臭味撲鼻,地上散落了不少垃圾。
還有不少母嬰室被占用,讓真正有需求的人無法進入。上海浦東的卞女士不止一次遇到母嬰室被占用的情況,包括主播在里面開直播、年輕女子化妝、小伙子抽煙打游戲等。“母嬰室可以說是我們帶娃出行的‘后防線,讓寶媽寶爸可以放心出行,但目前母嬰室的設置顯然還有很多不足,亟待改進。”
內部設施不足,忽視寶爸需求
2016年11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等10部委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母嬰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規定公共場所母嬰設施基本配置應包括:面積一般不低于10平方米;防滑地面;帶安全扣的嬰兒尿布臺提供熱水和洗手液的洗手臺;嬰兒床;便于哺乳休息的座椅;便于放置哺乳有關用品的桌子;電源插座;垃圾桶;保護哺乳私密性的可上鎖的門、簾子遮擋設備等。
然而,記者走訪發現,一些商場雖然設置了母嬰室,但不少母嬰室都存在問題,如母嬰室標識不明顯,想找到要費不少時間;空間太小,無論是母乳還是瓶喂都不方便;只有冷水,沒有熱水;一次性消耗品沒有及時補充等。除少數高檔商場外,大部分母嬰室均不符合設置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不少母嬰室設置時,忽略了帶娃父親的需求。北京市朝陽區的李先生最近就被母嬰室“勸退”了:“有些母嬰室外面貼著‘男士止步的標語,有些尿布臺只在女廁所才有。”李先生說,雖為“母嬰”室,但寶爸實際也有使用需求,設置時應該更全面充分考慮實際情況。
出臺相關法規,統一強制標準
“設置好母嬰室意義重大。”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趙樹坤告訴記者,從政策落實角度,完善的母嬰室設置,能夠提升攜嬰出行群體的出行體驗,助推“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形成;從個人角度,完善的母嬰室設施能夠避免讓哺乳的母親感到不適和隱私受損。為此,她認為,鑒于目前沒有統一的母嬰室強制性標準,地方部門、公共設施管理者和所有者可以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無障礙設計規范》《母嬰保健服務場所通用要求》為參考,進行更為人性化的設計。
“現實中母嬰室數量不足、設施不全或者是被占用的情況,完全是違規的,檢察機關可以通過公益訴訟的方式去維護母嬰群體的基本權利。”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院講師李靜認為將母嬰室的建設上升到法律層面,可以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中或相關司法解釋中,把母嬰室的建設標準及維權的基礎條件納入進來。
(摘自《法治日報》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