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卿
講道理是一門“技術活”,需要高超的表達技巧。比起單刀直入的說話方式,迂回曲折、逐層深入的委婉表達,能讓聽眾更加愿意聽,且聽得心服口服。
何為層層遞進?就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小到大、由個別到一般、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逐步展開、逐層深入的一種論證方式。這樣的論證方式如抽絲剝繭,娓娓道來,循序漸進,層次清晰,邏輯嚴密,說理透徹。下面,我們結合課本中的《〈孟子〉三章》,總結以下三個層層遞進講道理的技巧。
一、緊扣論點,不蔓不枝。
論證過程中,要時刻牢記自己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緊緊圍繞中心展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緊扣“人和”逐步展開:人和是取勝的關鍵——治國依靠人和——仁政得人和;《富貴不能淫》緊扣“大丈夫”進行論證:公孫衍、張儀遵循的是妾婦之道,不算大丈夫——大丈夫思想崇高——大丈夫信念堅定;《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緊扣“憂患”展開分析:列舉生于憂患的名人事例——分析憂患對人的磨煉意義——分析人們在憂患中奮發圖強的表現——闡述國家在安逸中必然衰亡的事實——得出結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中心論點就像一條看不見的線,我們的分析論證必須緊緊圍繞這條線展開,這樣的論證才是有效的論證。
二、逐步展開,有序推進。
論證的前后層次要一環扣一環,銜接緊密,邏輯嚴謹。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想要通過論述“人和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根本條件”來奉勸君主施行仁政,贏得人心,開篇就把影響戰爭勝敗的三個重要因素做了一番比較排序,得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結論,這一句以頂真的形式,層層遞進地闡述了“人和”是戰爭取勝最重要的條件,既開門見山地亮明了觀點,又為后面的論證思路進行了規劃,可以說是綱舉目張。下文分作三層逐步深入論證:第一層先用戰爭實例,依次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順勢延伸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依靠的不是外在的優越條件,而是“人和”;第二層繼續深入分析,用正反對比的方法論證實施仁政才能贏得“人和”;第三層水到渠成,得出結論,“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全文圍繞“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層層推進,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且首尾呼應,渾然一體,排比句的運用使語言表達鏗鏘有力,深入人心。
三、一問一答,步步緊逼。
如何將思維引向深處,巧妙布局?一問一答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可以通過質疑別人的言論引出自己的看法,如《富貴不能淫》中,孟子針對景春的觀點反問“是焉得為大丈夫乎”,由此引出下文關于妾婦之道的看法,否認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也可以通過假設別人質疑自己的言論,從而將話題引向更深的層次。仍以《富貴不能淫》為例,孟子否定了景春的看法之后,我們可以假設景春針鋒相對地質問孟子“你說公孫衍、張儀的行為是妾婦之道,那怎么做才稱得上大丈夫呢”,從而引出孟子關于大丈夫標準的觀點。
提出的問題可以作為文章的過渡句(段),銜接上下文,使文章思路清晰,層次分明;也可以把問題隱藏起來,只展示答案,暗中推動論證的進程,使文章簡潔精煉,結構緊湊。《〈孟子〉三章》的論證過程屬于后者。兩種呈現方式各有所長,可以靈活選擇,也可穿插使用。
現在,我們嘗試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推進層次展開的潛臺詞補充出來:第一層針對開篇的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質問“何以證明”;第二層追問“既然‘人和如此重要,那君主該如何做才能做到‘人和”;第三層繼續追問“為什么‘人和會成為取得戰爭勝利的最重要條件呢”。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也潛藏著關鍵性的問題,同學們可以試著進行想象和補充,或者與同學討論交流。經常做這樣的思維小游戲,既能鍛煉我們的思考能力,又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也能快速提升我們謀篇布局的能力。
課文是我們學習表達和寫作的最佳范本,只要我們深入研讀,有意識地提煉歸納,就能從中找到一些“秘密武器”,再學以致用,勤加練習,一定可以做到妙語連珠,筆下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