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349期-360期)
偉人剪影
旅歐期間周恩來對共青團思想建設的歷史貢獻 孫勝男(1-3)
大道同行——毛澤東與柳亞子的革命友誼 問增飛(2-3)
開國元勛:杜絕舌尖上浪費樹標桿 孟紅(2-7)
“贛南三整”前后的朱德 張曉東(3-12)
學習周恩來和陳云的為文之道 范莎莎(4-3)
毛澤東的“而立”之年 張家康(5-3)
向陳云學習妙用比喻 劉啟芳(5-8)
逆境中的求索:陳云研讀馬列著作的實踐意義(上) 遲愛萍(6-3)
劉少奇推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正確貫徹執行 曾春榮(7-3)
逆境中的求索:陳云研讀馬列著作的實踐意義(下) 遲愛萍(7-7)
周恩來總理與《采茶舞曲》的創作 鐘冶平(8-3)
從抗戰時期的《新華日報》看周恩來的斗爭本領 王萍(11-14)
學悟二十大
“兩個結合”的深邃意蘊對傳承和弘揚雨花英烈精神的啟示 吳光祥(1-8)
偉大建黨精神永放光芒 簡德(2-19)
深刻把握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的“三重邏輯” 郭凱(3-27)
汲取蘇區實踐經驗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兼談瑞金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搖籃 蘇春生 楊敏 廖九平(4-18)
紀念毛澤東誕辰130周年
毛澤東和魯迅互為知己 馬國華(9-3)
毛澤東對黨的自我革命的探索 徐東源(10-3)
毛澤東嚴格要求自己和親友 陳立旭(11-3)
毛澤東涉獵《孫子兵法》軼事 夏明星(11-8)
他為人民謀幸福:毛澤東度過的若干個生日 趙一心(12-3)
毛澤東同長子相處有道 孟缸(12-9)
紀念周恩來誕辰125周年
周恩來與哈軍工的創辦 季衛兵(3-3)
周恩來親點耿飚任新中國第一位駐西方國家大使 劉春秀(3-6)
紀念宋慶齡誕辰130周年
新中國的和平使者:宋慶齡與“一帶一路”國家印度尼西亞的情緣 朱賢島(1-10)
紀念張太雷誕辰125周年
瞿秋白與張太雷:雷驚燕銜春 相呼動云天 姚江嬰(6-13)
大革命時期張太雷與國民黨右派的斗爭 司元(6-19)
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
紅色文物中的抗美援朝戰爭 姜廷玉(7-23)
朝鮮停戰談判中的戰俘遣返博弈 張磊(7-28)
一張震撼心靈的合影 王仁山(7-34)
紀念鄧中夏烈士犧牲90周年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杰出先驅——讀《鄧中夏全集》有感 趙一心(9-9)
慶祝改革開放45周年
常州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常利”誕生記 金立暢 李寅初(8-31)
徐州破“三鐵”轉機制改革的探索實踐 胥繼禮 詹通明(9-16)
昆山之路:領跑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 陳偉齡(10-18)
“深圳速度”背后的“泰州力量” 潘國琴(11-30)
柳暗花明又一村——鄉村振興的江蘇實踐 徐向林(12-29)
慶祝《世紀風采》創刊30周年
為誰辛苦為誰甜——分管《世紀風采》辦刊工作瑣憶 萬建清(11-22)
留戀我曾兩度任職的《世紀風采》 陶炳才(11-25)
激活塵封史料 講好江蘇故事——我與省委黨史工辦及《世紀風采》的文緣情誼 鄒國忠(12-19)
值得一生品讀的《世紀風采》 吳光祥(12-22)
本刊特稿
怎一個把握了得 張亞青(3-26)
無錫縣的經驗是如何走向全國的? 華惠毅(5-26)
在實干中學習 在學習中提高 胥愛貴(6-23)
學習教育
學習回顧中國共產黨歷次黨內集中教育的著力點(一) 郭凱 沈昕(5-29)
1961年江蘇開展的農村大調研 劉曉東 楊溯(6-26)
學習回顧中國共產黨歷次黨內集中教育的著力點(二) 王子成(6-30)
張聞天與“晉陜農村調查” 孫浩軒 李浩昇(7-16)
學習回顧中國共產黨歷次黨內集中教育的著力點(三) 郭凱 沈昕(7-20)
戰爭年代“常勝將軍”粟裕的調查研究 肖力(8-23)
學習回顧中國共產黨歷次黨內集中教育的著力點(四) 郭凱 沈昕(8-28)
學習回顧中國共產黨歷次黨內集中教育的著力點(五) 郭凱 沈昕(9-23)
名人春秋
從《餓鄉紀程》《赤都心史》看瞿秋白的“推求”(上) 趙一心(1-13)
黃華:為共和國外交事業鞠躬盡瘁 裴清芝(1-19)
從《餓鄉紀程》《赤都心史》看瞿秋白的“推求”(下) 趙一心(2-12)
黃克誠端正黨風作表率 張治宇(2-17)
劉伯承與吳玉章的革命情誼 張磊(3-16)
聲望卓著的武將外交家——伍修權外交生涯二三事 陳安 方良平(3-21)
王震和毛澤東的不了情 水新營(4-7)
聶榮臻與錢學森:在為國鑄劍中結下深情厚誼 梅興無(4-12)
領導 嚴師 諍友——張愛萍與彭德懷的摯深情誼 陳安 方良平(5-12)
劉曉:堅忍一生踐行和詮釋偉大建黨精神 陳彩琴(5-17)
何孟雄:久經考驗、以身許黨的革命先驅 成靜( 6-9)
李大釗: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 周均錕(7-12)
胡耀邦的萬里長征路 錢江(8-9)
新中國首任最高檢察長羅榮桓 宋風英 何立波(8-13)
黃克誠大將的灌南情 陳勤 尹風貴 侍亞林(9-20)
陳獨秀與陳延年的“另類”父子情 王雅寧 林桑(10-8)
陳毅重視新四軍無線電通信工作 王毓瑩(10-12)
老驥伏櫪——上將陳再道晚年的調查研究 余志強(11-27)
粟裕心系新四軍通信工作 俞德斌(12-13)
紀實之窗
中國成功應對改革開放后首次大規模西方制裁 徐佳佳(1-24)
蘇魯交通線上的地下交通站 樊振(2-47)
張太雷首登共產國際舞臺所涉幾則史實考辨 黃愛軍(3-30)
后來居上的江蘇農村“大包干”——江蘇實行家庭聯產責任制歷程回眸 華惠毅(7-39)
善于抓典型的余秋里將軍 梅興無(8-17)
從《人民日報》的相關報道看開國大典的前前后后 杜意娜(9-25)
1951年志愿軍戰斗英雄代表團國慶觀禮紀實 邢逸(10-32)
人民政府對金陵大學的接管與改造 楊曉振(10-36)
1949年中共代表團秘密訪蘇中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吳躍農(11-17)
水口渡突圍壯歌 梅興無(12-24)
昨宵燈火
“潘門三杰”如何踏上革命之路 何樂(1-29)
洪學智的濃濃“三情” 水新營(2-28)
盧作孚:—位不能忘記的愛國企業家 劉重來(4-24)
青年顧準在江陰抗戰紀實 徐泉法(5-36)
紅軍長征中的三位西方傳教士 梅興無(6-33)
賀綠汀:追尋光明的“硬骨頭”張伶俐 仇俊琴(7-45)
“你是個樸實的農民,但像是一個高人”——吳仁寶剪影 華惠毅(10-40)
赤子初心
任天石:站成永恒的梧桐樹 姚江嬰(1-40)
熊雄:用生命燃燒信仰 漆亮亮 熊群武 熊敏峰(4-32)
中共江蘇省委首任組織部長郭伯和 田艷麗(7-36)
中共津浦鐵路特派員王振翼 徐國前 陳華俊(9-34)
蕭楚女:青年界最有信仰的良師益友 趙賡(11-34)
紅色家風
人民大法官江華的家風軼事 李榮喜(5-32)
鐵馬金戈
開國上將葉飛激戰盂良崮 韓繼云(1-35)
韓先楚:打響遼沈戰役第一槍 韓繼云(2-23)
鐵血長空衛祖國 陳漢忠(3-43)
陶勇在蘇中抗戰歲月 葉介甫(4-21)
東進,東進,東進到大海邊! 邵雍(6-38)
朱明:戎馬一生 血礪忠誠 陳安 黃曉明(10-21)
將軍作家丁秋生的成長“源泉” 楊逸東(10-27)
鏖兵三浦 張莛藏 張治宇(11-39)
新知秘聞
“四千四萬”精神提法的由來 曹柏楠(1-43)
“孤島”時期江蘇省委的情報工作 孫愷(1-45)
喬信明獄中接受方志敏指示 喬阿光(2-32)
1926年陳獨秀失蹤事件之謎 石智生 王雅寧(3-34)
血灑南京的中央特科紅隊隊長 孫愷(4-41)
黨中央緣何任用項英為新四軍主要領導人 張學亮(5-21)
“福利電器公司事件”的前前后后 孫愷(8-39)
象山漁民舍命營救美國飛行員 陳漢忠 陳益源(9-37)
李勝與茅家嶺暴動 李超(10-43)
八路軍第115師挺進連云港始末 姜龍(11-32)
歌曲《歌唱二郎山》背后的故事 孟昭庚(12-33)
江海傳奇
不渝信仰 不負忠貞——從童養媳到新中國第一位女將軍 董青(2-36)
“清江部隊”亮劍淮海 王繼華(4-36)
從武昌監獄長到王牌軍“鋼鐵營長”——曹玉海三次入伍的傳奇故事 王仁山 侯紹軍 曹強新(9-29)
世紀回眸
以漫畫投入戰斗——五二O運動前后野馬畫社的斗爭片段 華惠毅(3-37)
李一氓的人格魅力 王家云(4-29)
前蘇聯援華專家西林:人民友好使者 蘭鶴雪(5-42)
父親與韋國清的兩次交往 朱東朝(6-43)
傅連唪的紅色信仰 朱萬紅 朱慧琳(8-35)
百戰歸來認此身——原中紀委常委曹瑛的早年革命生涯 方曉燕(9-42)
風采人物
功勛卓著的航天人王希季 王建柱(2-40)
市縣之窗
丹陽整訓:入城紀律是送給上海人民的見面禮 鄭學富(3-40)
江蘇風采人物
馮端:春風化雨育真人,橫跨理工鉆科研 洪嘉駱 劉小賢(7-42)
七彩畫廊
蕭公權:融合中西兩大學術傳統的菁華之學人 王天宇(2-44)
薪火相傳 弦歌不斷——蘇中四分區聯合中學的創立與發展 韓成 仇俊琴(4-45)
四千里路霜晨月——抗戰期間的另類長征 黃志毅(8-44)
西南聯大里的江蘇人 李寅初(11-44)
一封書信話名伶 張曉東(12-41)
市縣遺珍
新四軍在寶應的軍民魚水情 黃如中(9-46)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阜東縣“雙擁”工作 南敬生 韓品松 徐壽春(10-45)
新四軍第3師在阜東 畢天霞(12-38)
警世鐘
貪官的廉政“折子戲” 范富文(6-47)
隨園筆
“便民”“惠民”是目的不是標簽 簡德(5-48)
總目錄
《世紀風采》2023年總目錄 (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