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清
【摘要】學前教育事業屬于“民生問題”“社會公益事業”,幼小銜接的順利開展就是幼兒學前教育的高水平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是保障社會民生的根基。大班階段的幼兒在結束幼兒園生活進入小學校園開始學習,極易因為“學習環境”“生活環境”“學習模式”的轉變而產生一定的“不適感”“恐懼感”。依托幼小銜接將能推動他們的綜合發展,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系統化、全面化的小學學習和生活。文章概述了幼小銜接的價值,針對性分析了幼小銜接的現狀,結合教育案例探索了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合作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幼小銜接? 家園合作? 幼兒園?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11-0007-03
“黨”的二十大以來,“立德樹人”“德育先行”等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深化,幼兒園學前教育是“為了一切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的教育。學前教育過程中幼小銜接順利推動了幼兒學前教育質量提高,也為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并適應小學生活和學習奠定了基礎,推動了幼兒教育過程中“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幼小銜接的實施過程中,家園合作模式能夠將不同水平、不同家庭、不同學情的幼兒情況綜合起來打造家校合作的教育活動模式,推動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有效互動,推動幼小銜接過程中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而且,家庭環境和幼兒園環境是幼兒生活和學習的主陣地,幼小銜接過程缺乏任何一方的參與,對于幼小銜接實施的整體影響都是較大的。所以,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合作的開展是幼兒園幼小銜接和教育創新改革的必然選擇。
一、幼小銜接的開展意義
幼小銜接的順利開展要求幼兒教師和幼兒園立足現階段幼小銜接中的常見問題,加強對幼兒教師教育理念和思想理念的引導,確保幼兒教師能夠在掌握幼小銜接理論和幼小銜接價值的基礎上開展幼小銜接。具體來說,幼兒教師務必認識到幼小銜接的教育教學理念,并將幼兒放在幼小銜接教育活動的“中心”,將幼小銜接涉及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活動”區別于常規幼兒教育活動。同時,幼兒教師的幼小銜接需要適當參考《3—6歲兒童發展指南》中的相關要求和內容。對于幼兒教師而言,幼小銜接的本質是承上啟下和教育過渡,不僅是幼兒進入小學階段學習的前提條件,也是幼兒快速融入小學生活、適應小學學習的關鍵。所以,只有幼兒教師具備正確的思想理念引導,轉變教育態度、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幼小銜接才具有有效性和實踐性,幼兒才能逐步培養起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心態、學習習慣。同時,幼兒教師也需要憑借自身對教育理念和思想理念的認識和掌握影響幼兒家長,推動幼小銜接實施過程中“家校合作”的開展。比如,幼兒教師應當轉變教育理念和思想理念,聯合幼兒家長在幼小銜接過程進行“教學觀察”和“教學過渡”,讓幼兒教育過程中幼兒家長參與進來,并配合幼兒教師打造幼兒的“小學生”屬性,也讓幼兒家長對小學教學產生初步認知。
二、幼兒園幼小銜接的現狀分析
受到傳統社會觀念、傳統家庭觀念、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家長和社會都將“學習成績”視為學生評價的唯一指標。盡管現代教育不斷發展,德育教育、素質教育等提倡已久,但是“學習成績”的好壞依然影響了家長、社會以及教師對于一個學生的評價。故而,幼兒園學前教育盡管處于一個人的啟蒙教育階段,面臨的幼兒、兒童等處于身心發展、智力發展和認知發展的初步階段,依然存在大部分家長以“學習成績”“學習成效”為導向的評價思路,給幼小銜接過程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甚至造成學前教育工作者以及學前教育機構也潛移默化將“學習成績”“學習成效”當作了學前教育評價的指標,進而造成幼小銜接“小學化”的傾向出現,使得幼小銜接的過程成為小學教育。
而且,受到歐美教育文化的影響,一些學前教育打著“國際化”“全球化”的教育理念作為辦學思路,大量“雙語教育”“國際教育”等學前教育機構如雨后春筍,也使得幼小銜接過程的小學教學特征大于幼兒園教育特征。“好奇心重”“活潑好動”“喜歡新鮮”是幼兒的主要特點,釋放天性則是幼兒學前教育的重要理念。一旦幼小銜接過程出現“小學化”傾向,釋放幼兒天性、賦予幼兒快樂等將會遭到阻礙,幼兒在幼小銜接教育過程中將會失去“快樂”“童真”。
幼小銜接是屬于幼兒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幼兒教師匹配幼兒實際開展教育教學銜接,重在引導幼兒,而不是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但是,現階段部分幼兒園在開展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沒有充分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智力發展、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等,教育引導、教育活動等與幼兒需求不匹配,還阻礙了幼小銜接的質量提高。例如,幼兒轉變為小學生的過程中,自身的“焦慮”“挫敗”“緊張”等負面情感和負面情緒也極易出現。尤其大部分幼兒處于心理發展、情緒發展、認知發展的初級階段,且思維屬于啟蒙階段,情緒調節能力、情感調節能力、心理調節能力尚未形成,一旦因為一些負面情緒和消極情感出現心理問題,將會對幼兒往后的生活和學習產生較大影響,甚至會造成身心發展障礙。
三、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合作的策略
(一)開展親子共讀,感知幼兒認知和情緒變化
閱讀繪本是幼兒最喜愛的學習方式之一,繪本中抽象的畫風、夸張的語言為幼兒提供一道美味的精神大餐。作為大班的幼兒,他們已經具備了閱讀繪本里豐富的畫面和簡單的文字的能力,而且還能用連貫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所看、所想。因此繪本閱讀不但能提升幼兒的認知水平,更為幼小銜接工作架起了有力橋梁。具體來說,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合作,幼兒教師可以為幼兒家長提供幼小銜接的閱讀書單,重點指導家長借助親子共讀培養幼兒行為習慣,養成幼兒良好的社交能力,引導幼兒正視情緒與挫折等。具體來說,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繪本有《大衛上學去》《遲到的理由》《大衛不可以》等;培養幼兒社交能力的繪本有《同桌的阿達》《小象艾拉去上學》等;正視情感類的繪本有《小魔怪上學》《神奇的黑板熊》《爺爺一定有辦法》等。
最為關鍵的是,依托親子共讀幼兒可以在輕松的狀態下接受小學的新鮮事物,舒緩不安和緊張的情緒。對于繪本里的疑惑,幼兒可以與家長面對面直接溝通,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家長則可以通過親子共讀的形式,更直接地感知幼兒產生的認知變化、情緒變化,為幼兒提供相應的支持。在閱讀過程中,家長自己也可以作為一個學習者,從繪本中學習如何幫助幼兒做好幼小銜接階段的心理準備。
例如,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合作過程中,幼兒教師指導家長開展《我準備好上小學一年級了》這一繪本的親子共讀。繪本中講述了小花馬上要上小學了,可她卻因為舍不得幼兒園的好朋友和擔心被新同學欺負而高興不起來。外婆給她寄來了新書包,并且承諾會參加她的入學典禮;奶奶帶她來百貨商店買新衣服;媽媽想盡一切辦法告訴女兒,小學是個多么美好的地方。最后在家人的鼓勵和引導下,小花開始慢慢接受了小學生活。幼兒在閱讀完繪本之后感慨道:“原來我的家人會陪著我一起成為一名小學生,我不是一個人!”隨后,家長引導幼兒逐漸從害怕、擔心轉變成期待和向往小學的生活,提高幼兒安全感。
(二)雙向互通,加強家長與幼兒園的聯系
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合作,核心還在于家長和幼兒園之間的聯系,即依托家長與幼兒園的聯系實現教育的雙向互動,推動幼小銜接質量提高。具體來說,幼兒園需要定期組織開展幼小銜接教研活動,幼兒園教師、幼兒家長共同參與研討活動,加強家長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加強對不同教育環境中幼兒身心特點的理解,這樣才能做到幼小銜接過程中和家園合作過程中達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具體來說,幼兒園家長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之下走進幼兒園課堂,幼兒園教師可以通過繪本故事課堂等活動進入幼兒的家庭學習生活,了解學前幼兒的心理需求等并注重今后教學中的銜接性改革,大大縮短幼兒的幼小銜接過程的適應期,推動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合作的強化。
比如,幼兒園可以組織幼兒家長和幼兒教師一起“手拉手,幼小銜接”活動,組織幼兒園大班幼兒、幼兒家長在幼兒教師陪同之下參觀小學的校園環境;組織幼兒和幼兒家長參觀有儀式氣息的小學生升旗、畢業典禮,體驗小學社團活動,激起幼兒智力欲望和對小學生活的向往。在不同的幼小銜接教育過程中,依托幼兒教師和幼兒家長之間的雙向交流和互通,幼兒教師和幼兒家長都能明確在各自的環境中如何開展幼小銜接。
(三)家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究其本質而言,幼兒園大班幼兒在結束幼兒園學習之后是否能順利地適應小學的生活,健康、快樂、樂學向上,家庭教育和幼兒園之間構筑的教育合力是極其重要的,是共同影響幼兒的元素。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幼兒家長往往會在幼小銜接期間處于焦慮狀態,在幼兒入學準備上存在各種各樣的認識誤區。諸如部分幼兒家長認為幼兒園以游戲作為基本活動,部分幼兒家長將入學準備理解為認字、寫字、計算做題等。所以,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合作一旦出現家長的重心偏移和急功近利,將會導致幼兒步入小學階段之后面臨較大學習壓力,導致學習動力不足。故而,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讓家長和教師之間達成一致目標形成一致方向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來說,家園配合形成教學合力可以從以下兩個維度開展:
第一,定期召開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和舉辦專題講座或通過分享線上教育資源課程讓家長認識到幼小銜接的重要性,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認識到入學準備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準備,還包括身體和心理上的準備,并能主動參與到幼小銜接的工作中來。
第二,利用家園聯系欄增設《幼兒銜接家長專欄》,傳播有關幼小銜接知識,如“家長須知”“專欄速報”“今日要點”等。這樣,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合作才能順利開展,家長才能真正實現家庭教育助推幼兒園教育發展。
(四)依托游戲活動鏈接家園合作
愛玩是幼兒的天性,家園合作的開展過程中利用游戲鏈接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具有天然優勢。具體來說,幼兒園日常教育活動中,幼兒教師應當設計一些便于幼兒在家庭環境中也能和家長一起開展的游戲活動,為家庭教育中借助游戲開展教育起到支撐作用。同時,在家庭教育環境中幼兒家長需要借助幼兒教師指導開展游戲活動,同時需要幼兒家長積極主動向教師反饋幼兒當前的身心發展狀況,了解幼兒的學習需求、學習水平發展、心智能力發展等情況,保證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合作的開展具有針對性,切實游戲活動鏈接家園合作符合幼兒的實際。
四、結束語
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往往扮演的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會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對于孩子的身體發育、協調能力、身心發展都有著重要影響。面對著“贏在起跑線”“抓好啟蒙教育”等理念的影響,幼小銜接的價值愈發重要,但是隨之而來的卻又是幼小銜接過程小學化傾向問題愈發嚴重,直接影響了幼小銜接的發展、創新以及改革,也違背了學前教育的本質規律和幼兒身心發展。幼小銜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尊重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需求,明晰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合作的價值,才能共同做好科學有效的幼小銜接,為幼兒今后的小學生活開啟規范的奇妙旅程。所以,幼小銜接過程中,幼兒教師和幼兒家長務必消除“小學化”傾向的問題,在加強互通、加強互動的基礎上滿足幼兒學習需求,有序推動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合作,保證幼兒的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和霞,曾素林,曾玉珠.基于幼小銜接的小學語文教學:意蘊、問題及改進[J].林區教學,2023(2):121-124.
[2]王菠,王萍.利益相關者視角下幼小銜接教育觀的差異——基于家長、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的實證比較[J].基礎教育課程,2023(4):19-28.
[3]黃慧蘭.幼小科學銜接背景下幼兒教師入學準備教育觀念調研報告[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1):40-43.
[4]黃書濤.探析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家園合作之幼小銜接工作[J].華夏教師,2022(27):37-39.
[5]蔡芳婷.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校合作共育的困境與路徑[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2,37(3):86-90.
[6]王麗伏.幼小銜接“小學化”傾向下家長端參與現狀及其優化策略[J].教育觀察,2021,10(8):106-107+116.
[7]李萌.基于幼小銜接視角的幼兒社會適應性水平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