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遙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是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的基礎,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壓艙石。中國14億人口每天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然而,我們的耕地面積僅有20億畝左右,僅占全球耕地面積的7%。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想要“端牢”糧食的飯碗,就勢必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這集中體現在耕地、種子、農業生產技術、農民生產積極性的保護、創新和發展等方面。14億中國人不僅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吃得安全,這對我國農業生產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3年9月,“第六屆中國食品科學青年論壇”在江西省南昌市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孫寶國作了《從“藏糧于地”到“藏食于民”》的主題報告,他從農業發展角度、食品觀念等方面,剖析了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科技農業的未來,以及農業食品的現代化等熱點話題。
向“大農業”要糧
2015年“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高糧食產能,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所謂藏糧于地指的是在糧食生產相對充足的情況下,調整種植結構,將部分土地改種經濟作物或從事其他經營,讓過度消耗的耕地得到休養,從而提升耕地質量和土地生產力,實現糧食穩產高產。
藏糧于技的核心是種業,是指糧食產量要向科技要單產、要效益,用現代的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強化糧食安全的支撐,用科技創新促進品種的改良、農田基礎設施的改進和農作技術的進步,從而提升糧食單產和品質。提升農田排灌能力、農機作業能力、耕地生產能力,推進農業信息化等藏糧之“技”,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端稻飯碗。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夏糧產量14613萬噸(2923億斤),比上年減少127.4萬噸(25.5億斤),下降0.9%。其中小麥產量13453萬噸(2691億斤),比上年減少122.6萬噸(24.5億斤),下降0.9%。今年夏糧產量穩中略減,但仍處于較高水平,實現了豐收。
孫寶國介紹說,隨著“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深化,我國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截至2022年,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生產可謂連年豐收。2022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不僅要碗里有糧、碗里有飯,碗里還要有肉、蛋、奶、果、蔬、茶等各種各樣的食品,這是人民群眾的需求。
“大食物觀”在習近平總書記《擺脫貧困》一書中提出:“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經過8年的豐富與發展,“大農業、大食物觀”已經有了愈加豐富的內涵與發展。
孫寶國說:“當前,世界人口激增,糧食短缺問題尤其突出。在我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以及‘大食物觀,在國家頂層設計方面確保了中國食物和食品的供給安全。我認為,‘大食物觀的提出,既是對中國食品產業發展趨勢的準確判定,也為未來全行業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政策指引。此外,我們還要向‘大農業要糧,整個‘大農業領域的主要職責就是提供豐富多樣的優質食物?!?/p>
所謂“大農業”指的是以更加先進的科學技術為生產手段、以更高水平農機裝備為生產工具,具有更高技術密集度和更高綜合生產能力的現代農業。
孫寶國認為,未來的“糧食”不應只局限于“大農業”領域,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物技術在食物生產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它們將成為“大農業”的良好補充,為“端好糧食飯碗”做保障。孫寶國說:“就在今年8月,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實驗室實現了二氧化碳到糖的精準合成,兩年前,他們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這些都是‘大農業以外的生物技術,如果這些技術未來能夠順利推廣應用,將會大量節約耕地和水資源,降低農藥化肥等物質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推動形成可持續的生物基社會,進一步提高糧食安全水平。甚至對于環保降碳也有積極作用?!?/p>
向“大食品觀”轉型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品安全社會治理體系持續完善,我國食品工業領域已經進入以“風味與健康”為導向的深度轉型期。孫寶國認為在“大食物觀”的基礎上,或將演變出“大食品觀”。
“食物不等于食品,食材也不能直接變成飯菜。要把食物、食材制作成豐富多彩的、深受消費者喜愛的食品才能確保人民群眾吃得好、吃出幸福感、吃出健康。甚至在突發情況下,仍有得吃,這就是‘大食品觀?!睂O寶國解釋道。
他認為,未來的食品制造業是以農業原材料為基礎而進行的多元化發展,傳統食品制造將結合物聯網、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多領域的前沿技術融合創新。
想要加速中國食品工業、產業的升級轉型,孫寶國有兩方面建議:一方面提升食品產業與食品科技的戰略地位,以科技創新賦能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要以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為根基,用具有天然、健康特征的功能物質和原料,開發滿足不同人群多元化需求的食品,以健康需求為導向,以風味、營養為抓手,不斷提升食品的質量內涵。
同時,對于“大食品觀”下的食品產業發展,孫寶國也提出了一些亟需解決問題。
“食品安全永遠在路上,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時”孫寶國認為,對于“大食品觀”來說,食品安全永遠在第一位,農業生產是第一環節,比如農獸藥的過量使用、農藥殘留等現象,需要長期關注,更需要科技賦能,讓種業展現出更強更優的食品屬性、安全健康屬性。此外,在加工環節,監管者既要加大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提高食品安全違法成本,生產者也要加強自律,不能“唯利是圖”,要將消費者、食用者的食品安全、食品健康放在第一位。
在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大食品觀”發展的下一步就應該是風味和健康,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是保證食品風味的重要條件。風味是食品的靈魂,享受美味是人的本性,提升和改善食品風味品質是食品研發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農業生產所追求的目標之一。人們對風味的要求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食品產業要根據不同階段的不同特點,來滿足消費者對風味的不同需求,農業產業也要根據食品產業的發展適時調整自身的發展方向。
營養是“大食品觀”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與健康密切相關。營養是食品的基本屬性,食品都是有營養的,但同時任何一種食品的營養又都是不均衡的。所以說, 沒有不好的食品,只有不好的飲食習慣。而“吃”是一門學問,首先要享受“吃”的過程,吃出生理和心理的雙層滿足,吃出健康的結果。未來食品更關注生命全周期的營養需求和特殊人群營養需求,這就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農業與食品現代化同步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諸多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上的改變,比如封控期間和隔離期間的食品儲備。因此,孫寶國支持“藏食于民”的理念,即普通民眾平時養成儲備可即時食用餐品的習慣,可以大幅提升全社會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能力。
經歷過疫情后,食品產業的發展與食品科技創新不僅承擔著讓民眾吃飽、吃好的任務,還承擔著更為重大的使命——在緊急時期提供充足且有營養,甚至是美味的食品。因此,不管是現代食品,還是農業生產都應該與時俱進,隨著社會和環境的變化,不斷轉型升級,這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撐。
孫寶國舉例說:“在我國,糧油、水果、豆類、肉蛋、水產品等深加工率僅有3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70%以上的水平;食品產業與農業產值比僅為1.2:1,相比發達國家特別是日本的11.7:1的比例,仍存在較大差距。”
孫寶國建議,國家需進一步提升食品產業與食品科技的戰略地位,研究實施“藏糧于食品”系統工程。明確食品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與布局,推動我國食品產業創新驅動與高質量發展;要樹立食品產業與農業同等重要的面向未來的發展定位,不僅要成為農業大國,更要成為食品加工的強國,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對食品科技創新的投入與支撐,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以“健康中國”建設為契機,強化食品科技與營養健康的正確科學觀、價值觀。
食品界要推進傳統食品現代化轉型,而現代化轉型首先要轉變觀念,要依靠科技創新生產更多更好的適合“藏食于民”的食品,特別是中國傳統食品?!安丶Z于地”“藏糧于技”“藏食于民”都是未來確保中國食品和食品供給安全的重要保障,要把“藏食于民”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