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川
摘要: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體開展社會實踐育人的兩個重要方面,在實踐基礎、育人導向和方法運用層面具有契合性。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育人”具有鮮明的育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不僅促進了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還有效拓寬了大學生的就業路徑。做好“融合育人”這篇“大文章”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要注重價值引領,加強“融合育人”理念創新,強化機制構建,凝聚“融合育人”多元力量,聚合師資力量,建優“融合育人”教師隊伍。
關鍵詞:高校;勞動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融合育人
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順應學生全面發展現實需要而進行的育人理念和方式創新。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首次將“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和“注重圍繞創新創業”共同作為普通高等學校育人的要求進行明確。2022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印發〈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點〉的通知》提出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培養人才的要求。這些重要文件的相繼出臺和政策的反復重申,為新時代高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提供了科學思想指引和實踐遵循。
一、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契合交融的多重理據
高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我國新時代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高質量實踐育人體系的重要環節。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看似兩種不同的教育形式,但其在諸多方面有著內在契合性,是一體開展社會實踐育人的兩個重要方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圍繞實踐基礎,把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在特征上的一致性
勞動作為實踐的表現形態,是作為主體的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質活動,人類通過實踐的勞動可以改變現實世界。高校勞動教育正是在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科學理論基礎上開拓的,彰顯著濃厚的勞動意識和勞動情懷。創新創業作為通過人(創業者)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貫穿著其在企業運營、服務等方面思考以及推理和判斷的過程中獲取正當利益的初衷,體現著企業家精神的勤勞、奉獻、守法、擔當內在精髓。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的共同特征在于,遵循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以勞動實踐為核心,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品質、具備必要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鼓勵大學生嘗試開展具有挑戰性的勞動,使其把自身能力的提升牢牢扎根于實踐基礎上。
(二)聚焦育人導向,把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在目標上的同歸性
新時代高校加強勞動教育旨在通過改變一些青少年中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突出問題,教育全體學生崇尚并尊重勞動,特別是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最終培養出一批契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能擔大任成大事的好青年。新時代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則是在形成科學勞動觀的基礎上,以勞動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提高其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就關系而言,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開展是以勞動教育的有效性進行為前提的,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的水平也深刻影響著創新創業教育的實際效果。總之,勞動與創新創業教育二者在育人這一最終目標上具有高度同歸性。
(三)著眼方法運用,把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在育人方式上的交叉性
傳統育人方式的主要表現為“坐而論道”,即通過講授、背誦、理解、練習、考試等主要活動形態實現對學生的知識機械式灌輸,這種育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實踐能力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社會實踐育人,即鼓勵學生在理論知識夯實的基礎上,踴躍投身到鮮活的實踐中去,將理論所學融入勞動所為,不斷提高學生把理論所學知識運用于創新創業的能力。創新創業教育要在基礎性實踐勞動的基礎上不斷予以發散和拓展,通過親自在勞動實踐中進行的創造性思考,體悟真正的勞動與創新創業的實踐魅力,不斷厚植創新創業的思想和方法功底,從而將濃郁的創業訴求和蘊藏的創業潛能轉化為創新創業的實踐行為。由此可見,高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在方法上都注重從實踐中培育人鍛煉人教育人,在方式方法的運用上具有融通的特點。
二、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育人”的重要意義
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表現形式,其根本任務在于培養人。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要緊密圍繞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最大限度激發“融合育人”的社會價值。
(一)從育人價值看,“融合育人”提升了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綜合素養
加強勞動教育作為構建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不可缺失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可以樹德、可以增智、可以強體、可以育美。”勞動與創新創業教育將靜態的理論與動態的實踐、感性的情感與理性的認知融為一體,凸顯了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獨特的現實功能。一方面可以從多個方面提升學生的勞動精神、勞動品質和勞動素養,增強其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四個最”的理解和認同,使大學生自主投身社會實踐以尋求創新創業的機會,在這一過程中發現自身短板,實現有針對性的提升。另一方面,融合有利于打開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窗口”和“心靈窗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社會主人翁意識和敢闖敢試的精神,使得大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基礎上做到創新創業,在勤學、善思、篤行、自省的創造性勞動中提升自身的思想理論和創新創業能力。
(二)從社會價值看,“融合育人”實現了大學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就業是民生領域的大事要事。高校勞動教育可以引導和樹立大學生科學的人生發展取向,培養其積極主動的創新創業思維,為未來的創新創業之路奠定思想基礎。大學生通過接受勞動教育,樹立人生所需的勞動觀實踐觀,培塑自身開拓奮進、求實創新的精神,改進傳統固化的求職思維,讓學生未來的職業選擇更加靈活多樣,使大學生對未來職業發展的規劃更加清晰明確,進而從被動的求職者努力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創新者、創業者。此外,學生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可以通過輸出創意點子、創新創意實體作品、項目評價方案展示、項目商業模式展示、商業計劃書撰寫和展示等方式將勞動教育的成果轉化為新的實踐,從而在二者的交融互補中充分發揮勞動帶動創業又帶動就業的“乘法效應”。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融合育人”還可以擴充創業就業容量,引導高校學生準確抓住就業創業機會、鼓勵大學畢業生以歷史主動性明確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和目標,最終在實現創造性勞動中實現人生價值,這不僅能拓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還能緩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三、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育人”的基本要求
做好“融合育人”這篇“大文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微觀和宏觀、主體和客體多重要素,具有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從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現代化的高度,堅持系統觀念,做好統籌保障,打造科學系統的社會實踐育人新格局,構建契合“三個面向”的社會大課堂新生態。
(一)注重價值引領,加強“融合育人”理念創新
要以培養符合社會改革要求的復合型可持續發展的人才為出發點,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按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要求,將提升學生的現代化水平作為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育人”的根本著眼點,確保“融合育人”的正確方向。要完善教師教學、學生互動、實踐養成、團隊互助、文化感染融為一體的高校社會實踐育人體系,一方面注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把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的元素融入學生專業課程,充分引導大學生增強對勞動和創新創業的認同感,切實夯實大學生的創造精神、奉獻意識、責任意識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學有效的制度激勵機制和高標準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長效機制,在積極做好政策宣傳的同時,營造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寬松氛圍,使學生在創新創業的大膽嘗試中沒有后顧之憂,積極推動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在融合中實現育人價值的最優化。
(二)強化機制構建,凝聚“融合育人”多元力量
要統籌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建立政校企同頻共振,協力推進“融合育人”的多維聯動機制。具體而言,教育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在發揮分內職能外,還要通過制度法規建設,完善政策調控機制,優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保障政策。要加強對資源的整合與統籌,根據具體發展情況制定大學生創業就業激勵性政策,在免稅減稅、項目資助、購買服務等方面傾斜和扶持,對大學生創業項目進行科學專業的指導,鼓勵社會各界增強對高校融合工作的支持。高校要發揮好協調作用,加強與政府、企業之間的溝通,在專業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元素,引進企業高管、行業精英投入到專業課程的開發和教育中。要加強企業與高校的綜合性深度合作,為高校提供勞動教育、創新創業的教育平臺和實踐實訓基地,第一時間對接高校人才,快速獲取和轉化科研成果,實現產教融合共贏互利。政校、校校、校企協同育人,高質量打造“融合育人”多維聯動機制。
(三)聚合師資力量,建優“融合育人”教師隊伍
育人必先強師。要實行“一校一策”,推動高校加快配齊建強實踐育人隊伍,聘請優秀企業家、行業精英及相關領域成功人士等作為兼職教師,建立一支高素質“融合育人”教師隊伍,成立獨立的專門教育教研機構,負責“融合育人”開展和教師隊伍管理。研發具有地域特色的“融合育人”教育師資培訓體系,推出一批“融合育人”師資培訓精品課程,建設優秀“融合育人”名師庫,實施分類、分層、分崗骨干培育計劃,提升教師專職化專業化水平。堅持師德第一標準,成立師德建設委員會,構建有效師德建設體系。特別是健全教師成長激勵機制,加大教師保障力度,搭建實踐育人平臺,鼓勵支持教師到企業進行學術交流、實踐研修和掛職鍛煉,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學,將“融合育人”作為高校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考評的重要依據,實現教師實踐、教學與科研能力同步提升,為推進高質量“融合育人”提供一支充滿活力的高素質職業化、專業化育人隊伍。
不惰者,眾善之師也。新時代高校推進勞動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育人”,根本上就是把兩種教育具體形態所包含的理念、精神、經驗、方法等貫穿到育人全過程,使培養出的人才能自覺傳承中華民族自強奮斗、創造不止、善于奉獻的民族品格,不斷在實踐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在自身個體價值與創新創業社會價值的融合中提升自我。唯有依靠這樣的教育、造就這樣的人才,依靠勤勞勇敢創造奇跡的中華民族才能在新的世界變局中繼續創造新的更大奇跡。
責編 / 褚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