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風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中國民族音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積淀深厚,博大精深。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民族音樂事業迅猛發展,民族器樂的作品創作也日益繁榮興盛。東北地區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黑土地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東北地域民族器樂的作品創作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取得了豐碩成果,涌現出許多民族器樂精品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民族器樂整體演奏水平不斷提高,全國各地的民族管弦樂隊開始蓬勃建設并進入成長的初期,民族樂器的普及使得表演隊伍不斷壯大,樂器制造業和聲學技術的發展使民族樂器的表現力不斷拓寬,音響性能日趨完善。全國民族器樂的不斷發展推動了東北地域民族器樂的生長繁榮。這個時期東北地域民族器樂作品經歷了從草創到逐漸專業化創作的局面,作品的創作體裁有所拓展,創作手法逐步得到改變和創新,新的作品不斷涌現,有些作品一經問世就受到全國廣大民樂愛好者的喜愛并成為民族音樂經典作品。這一時期民族器樂作品的創作主要圍繞著以下三個方面題材。
一是以挖掘和整理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音樂遺產為目的,并以這些民族傳統音樂為素材進行編創的作品。如原旅大歌舞團的王石路、朱廣慶與民間藝人谷新善、朱長安創作改編的雙管獨奏曲《江河水》(1953);原遼寧歌劇院著名作曲家雷雨聲創作的高胡、古箏三重奏(兩臺古箏)《春天來了》(1956)、高胡、古箏二重奏《漁歌》(1952);沈陽音樂學院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趙玉齋創作改編的古箏獨奏曲《四段錦》(1954),與此同時,趙玉齋還根據京劇傳統唱段創作改編了擂琴獨奏曲《二進宮》(1960)、《借東風》(1960)、《鍘美案》(1960)等樂曲。沈陽音樂學院著名揚琴演奏家、教育家宿英根據趙殿學同名揚琴獨奏曲整理改編的《蘇武牧羊》(1959);沈陽音樂學院老一輩二胡演奏家、教育家朱郁之根據同名古箏獨奏曲創作改編的高胡古箏二重奏《漁舟唱晚》(1952,與曹正合作);沈陽音樂學院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唐毓斌創作的二胡獨奏曲《牧羊姑娘》(1957);吉林藝術學院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甘柏林創作的二胡獨奏曲《草原情歌》(1959);長春電影制片廠樂團民族樂隊集體創作改編的琵琶齊奏《白族舞曲》(1964);黑龍江省歌舞劇院著名笛子演奏家霍殿興創作的笛子獨奏曲《紅色草原》(1963);原沈陽音樂學院二胡教師楊雨森創作的二胡獨奏曲《草原之春》(1959);遼寧歌舞團二胡演奏家楊蔭林創作的高胡獨奏曲《風雨行舟》(1958,與董作新合作),沈陽音樂學院笛子演奏家教育家趙越超創作的笛子獨奏曲《草原牧笛》(1959,與王慶堔合作)、《麥收時節》(1960,與李書元合作)等。
二是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及歌頌新時代、贊美新生活為題材創作的作品,如遼寧省歌舞團作曲家劉守義、楊繼武創作的嗩吶協奏曲《歡慶勝利》(1952);朱郁之創作的二胡獨奏曲《勝利舞曲》(1950)、《生產舞曲》(1951)等;趙玉齋創作的古箏獨奏曲《慶豐年》(1955)、《新春》(1957)、《公社好》(1958)、《工人贊》(1958)、《真快活》(1958)、《十年大慶》(1959),以及擂琴獨奏曲《憶苦》(1960)、《幸福歌》(1960)、《今昔》(1963)等;沈陽音樂學院老一輩竹笛教師向群創作的笛子獨奏曲《節日的前夜》(1956)、《偵察隊的姑娘》(1956);吉林省歌舞劇院著名作曲家張式功創作的民族器樂合奏曲《小高爐好》(1958)、《公社晚會》(1961)、《歡慶豐收》(1962),以及二胡獨奏曲《朝霞照山村》(1955)、《春游》(1956);吉林省歌舞劇院著名古箏演奏家趙登山創作的古箏獨奏曲《春到田間》(1958)、《歡慶節日》(1959); 長影樂團民樂隊創作改編的琵琶齊奏《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1964);吉林省歌舞劇院笛子演奏家李永奎創作的笛子獨奏曲《迎春曲》(1960);霍殿興創作的笛子獨奏曲《白鳥迎春》(1964)等。
三是以東北地域民族風情為題材創作的作品,如朱郁之創作的二胡獨奏曲《鴨綠江之歌》(1950)、《秧歌調》(1951);宿英創作的揚琴獨奏曲《東北風主題隨想曲》(1961)、《秧歌》(1959)、《翻身五更》(1961),揚琴協奏曲《遼河兩岸好收成》(1961)以及宿英創作的琵琶二重奏《跳皮筋》(1962),二胡獨奏曲《春耕忙》(1962)、《鼓聲》(1963),民樂小合奏《山村的集日》(1963)、《春滿人間》(1964)、《綠色的大地》(1964)等;唐毓斌、龔榮光創作的高胡獨奏曲《運糧隊》(1961);原遼寧歌舞團嗩吶演奏家胡海泉創作的嗩吶獨奏曲《二人轉牌子曲》(1960);吉林省歌舞劇院著名作曲家朱廣慶創作的民族管弦樂《風雪爬犁》(1963)、《駟馬銅鈴》(1963);長影樂團著名板胡演奏家周其昌創作的板胡獨奏曲《春城節日》(1962,與丁永盛合作)、《趕著馬車喜盈盈》(1965)、《打起竹板唱豐收》(1965);趙登山創作的古箏獨奏曲《松花湖漁歌》(1964)、《山谷回聲》(1964)、《茨兒山》(1965);吉林藝術學院揚琴教授朱連喜創作的揚琴獨奏曲《五好花開朵朵紅》(1964);黑龍江省歌舞劇院著名月琴演奏家馮少先創作的月琴獨奏曲《松花江漁歌》(1959,與曹大滄合作);霍殿興創作的笛子獨奏曲《奔馳在公社的大路上》(1963);黑龍江省歌舞劇院著名笙演奏家唐富創作的笙獨奏曲《鄂倫春馬隊在巡邏》(1963);遼寧省歌舞團著名笙演奏家王慶堔創作的笙獨奏曲《水庫引來金鳳凰》(1964,與高揚合作)等。
此外,這一時期還有一些根據外國樂曲改編移植的作品,如周其昌根據羅馬尼亞民間樂曲改編的板胡獨奏曲《云雀》(1962);這一時期還涌現出一些少數民族的器樂曲,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著名四胡演奏家蘇瑪創作的低音四胡獨奏曲《趕路》(1954)、《八音》(1955)、《悶工》(1955)、《歸群》(1958)等,延邊歌舞團著名作曲家安國敏創作改編的朝鮮族伽倻琴獨奏曲《慶豐收》(1964)、《農樂舞曲》(1964)、朝鮮族橫笛獨奏曲《林海之晨》(1965);延邊歌舞團著名作曲家樸佑創作的朝鮮族篳篥獨奏曲《豐收》(1965)等。
以上所述的這些作品,有部分為專業作曲家創作的,但更多的是民族器樂演奏家創作的。這些作曲家、演奏家根植于深厚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底蘊中,對民族器樂作品的創作以及民族樂器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和改革創新。作品的音樂素材大多數來自東北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等),來自東北地區的自然風貌,來自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贊頌和向往。這些作品主題明晰,地域色彩鮮明,生活氣息濃厚,對于繁榮東北地域的音樂文化,提升民族樂器的表現力以及影響力有著重要的價值,也為全國的民族器樂作品創作增光添彩,是我國民族器樂百花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些作品中,有些作品不僅獲得了省、國家乃至國際器樂比賽的獎項,也在業界產生了很大影響,而且還開創了民族器樂創作和舞臺表演的新紀元,一些作品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精品并一直影響至今。例如,雙管獨奏曲《江河水》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樂曲是根據遼南鼓樂《江兒水》曲牌改編的,在旋律、題材等方面與東北民間音樂聯系緊密,其音樂風格具有濃厚的地域性,樂曲中管子運用了豐富的演奏技巧,表達了凄涼、悲憤之情。該曲在20世紀60年代初由武漢音樂學院青年二胡教師黃海懷改編移植為二胡獨奏曲,得到廣泛流傳。但是,管子曲的《江河水》被專家及聽眾認為是最具民間韻味的,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與管子樂器渾厚堅實、蒼勁悲涼的音色形成了高度契合,加上演奏者出色情感表達和各種演奏技術的裝飾,使樂曲濃厚的民族風格與東北民間音樂特征得到了升華。該作品被收入到《中國音樂辭典》中并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第一場“苦難年代”作為背景音樂,使聽眾對這首樂曲的印象更加深刻,感受更為真切,共鳴也更加強烈。
高胡、古箏三重奏《春天來了》,是20世紀50、60、70年代流行廣泛的一首民族器樂曲,這首樂曲的音樂素材源于福建民歌《采茶燈》等,樂曲采用三重奏的體裁形式由高胡和兩臺古箏演奏(也可采用高胡、古箏、揚琴三件樂器演奏),形式新穎,色彩華麗,深受聽眾喜愛。作品充分發揮了高胡古箏的樂器性能及音色特征,即音色明亮、華美和擅長表現歡快愉悅的情緒,較好地表達了人們在新時代過上幸福生活的喜悅心情和贊美大自然春意盎然的音樂意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民族器樂重奏作品較為少見,該作品簡練的創作手法和豐富的表現力以及鮮明的音樂意境使聽眾耳目一新。作品在1956年全國第一屆“沈陽音樂周”演出就受到聽眾的熱烈歡迎,于1957年代表國家赴蘇聯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器樂比賽榮獲金質獎章。
嗩吶協奏曲《歡慶勝利》是我國第一首嗩吶協奏曲,同時也開創了西方交響樂隊為我國民族樂器協奏這一體裁形式。樂曲由A-B-A(快、慢、快)三個樂段構成,以東北民間音樂為基調,表達了人民翻身解放、慶祝勝利、載歌載舞、歡欣愉悅的心情,歌頌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生活在社會主義新社會的美好情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該作品多次在一些重大演出活動中上演,深受聽眾的喜愛,并于1957年在莫斯科舉辦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器樂比賽中獲得銅質獎章。
古箏獨奏曲《慶豐年》是一首歡快熱烈并具有濃厚喜慶氣氛的古箏新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具有代表性的古箏創作作品之一。樂曲生動地描繪了人們在豐收之年的喜悅心情以及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象地表現了熱烈歡騰、喜慶豐年的場景。作者在該作品演奏技術上,勇于創新,突破了左手演奏技巧僅作為吟揉按滑的潤飾,而把左手解放出來,與右手同時演奏,運用雙手和弦交替、和弦琶音、掃弦、點柱等技法,開創了古箏雙手演奏技術的新篇章。這在當時的箏界被認為是一次創舉,該作品也被認為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后來的古箏作品創作和演奏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因此,《慶豐年》為古箏藝術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時代。該作品也得到了當時音樂界很多領導、專家的高度認可,原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呂驥先生在全國第一屆“沈陽音樂周”閉幕式上的講話中稱《慶豐年》的創作是對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一大貢獻[1]396。原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著名音樂評論家李凌在《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古箏演奏的革新者》的文章,對趙玉齋的藝術成就給予了充分肯定,文章中說“《慶豐年》是趙玉齋的新創作…我還沒有聽到過像趙玉齋這樣給我印象新鮮、深刻的古箏音樂……由于他的努力,為改進這樣一類民族彈奏樂器的演奏方法,開了一條新的道路,也為古箏音樂創作擴大了天地”[1]390。這首樂曲獲得了1956年第一屆全國“沈陽音樂周”音樂作品創作評比一等獎。
月琴獨奏曲《松花江漁歌》較為生動地表現了我國北方漁民生活的幸福景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深受聽眾喜歡的民族器樂作品之一,也是中國最早以月琴獨奏形式在舞臺上出現的作品,改寫了月琴一直以來僅作為京劇伴奏樂器的歷史,為月琴表演藝術開拓了新的藝術形式。
這些作品中,部分作品成為本專業東北演奏流派的代表性作品。例如,揚琴獨奏曲《蘇武牧羊》,該作品早在1920年由遼寧蓋州市民間藝人、東北揚琴演奏流派的創始人趙殿學根據同名歌曲改編成揚琴獨奏曲,樂曲表現了蘇武所經歷的艱辛和磨難,同時贊頌了他正氣凜然的愛國情操以及堅貞不屈的民族氣質。樂曲中,他采用了民間傳統器樂的變奏手法,使曲調更加豐富,同時又運用自己獨創的一些演奏技法,如顫竹、揉壓和滑音等技巧潤色旋律,形成了濃郁的東北民間音樂特色和新穎獨特、韻味十足的音樂風格。20世紀50年代,宿英將《蘇武牧羊》進行了重新整理,對整體樂段予以濃縮,使主題音樂更加鮮明,樂曲更加精彩。
《春城節日》是一首運用東北民間音樂風格創作的板胡獨奏曲,樂曲旋律歡快熱烈,曲調流暢優美,節奏輕快活潑,形象地表現了東北廣大人民群眾載歌載舞歡度節日的歡樂情景。作品問世以來,就受到聽眾的喜愛,在20世紀60、70年代影響較為廣泛,而且一直流傳至今。這首樂曲不僅成為板胡東北音樂風格的代表作品,而且多次成為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等國家級比賽以及各有關省市民族器樂比賽板胡規定曲目。中國戲曲學院、天津音樂學院等高等藝術院校將該作品列入高考民族器樂板胡招生考試規定曲目,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期板胡的優秀作品被選為中央電視臺2006年春節聯歡晚會開場曲之一。
笛子獨奏曲《奔馳在公社的大路上》是20世紀60年代較有影響力的北方風格的笛子作品,樂曲用生動活潑、樸實無華的音樂語言,描繪了人民公社社員懷著喜悅的心情,駕著馬車在公社的大路上馳騁的情景。樂曲充分發揮了北方梆笛剛健豪放的特征,運用大量的切分節奏型和快速的三吐、雙吐音以及歷音、花舌等演奏技巧,增加了樂曲活潑歡快的情趣。作品表現了生活在新社會的人民公社社員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作品在東北三省聯合舉辦的第一屆“沈陽音樂周”上演出就引起了強烈反響,獲得了成功,是早期東北竹笛流派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笙獨奏曲《水庫引來金鳳凰》(又名《流水歡歌唱豐收》)是一首歌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作品,樂曲描述了傳說中的神鳥鳳凰被水庫的美景所吸引,來到水庫展翅高歌的情景。樂曲的旋律歡快流暢委婉抒情,加引子的三段體結構使樂曲的情緒、速度、節奏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變化。以五聲音階構成的音型通過向上模進的手法,展現出一幅水庫美麗壯觀的畫面,引人入勝。該作品創作于20世紀60年代初,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期笙的優秀作品得到了業界的贊譽。
四胡獨奏曲《趕路》是這一時期東北地域少數民族器樂作品創作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樂曲,這首樂曲是前郭爾羅斯蒙古族四胡演奏家蘇瑪以蒙古族傳統民歌《趕路》為素材進行改編創作的,樂曲描述一位騎馬趕路人在途中見景生情、哼著小調的喜悅心情,表達了蒙古族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情景。原民歌為商調式,是一首僅有八小節上下兩個樂句的短小民歌,經蘇瑪改編創作,為其增加了樂段,使樂曲結構得到擴展,調式得到了改變,即由原曲的商調式改為徵調式。特別是作者研創的幾種四胡演奏技法(彈音、打音、點音、扣音等)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地運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比如每段樂句尾音中采用了彈音的技巧,使樂曲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和輕松愉悅的情調。1956年,作為少數民族器樂演奏家,蘇瑪隨同中國文化藝術代表團出訪了蘇聯、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家,并參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辦的第十一屆“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蘇瑪演奏了《趕路》這首樂曲,得到了國際友人的贊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民族器樂作品走出國門,在國際舞臺上交流推廣做出了貢獻。
朱廣慶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也是東北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樂作曲家之一,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與他人合作創作了雙管獨奏《江河水》,60年代初他又創作了極具東北地域特色的民族管弦樂《風雪爬犁》《駟馬銅鈴》。這一時期,正值我國民族器樂發展的初期階段,民族樂隊在編制音響等方面正在進行著不斷地探索,民族器樂合奏的作品創作也在摸索之中,很多作品是根據傳統樂曲改編的,如民族管弦樂《春江花月夜》(秦鵬章、羅忠溶),《月兒高》《步步高》《將軍令》(彭修文)等。但也有一些作曲家,民族器樂演奏家在嘗試著創作一些新作品,而且獲得了巨大成功,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經典作品。這一時期民族管弦樂新創作的作品基本是以中小型合奏為主,作品的題材大多數以歌頌新生活,反映人們的歡騰情緒與生活氣息,作品旋律基本都源于民間音樂。如《翻身的日子》(朱踐耳),《喜洋洋》《幸福年》(劉明源),《花好月圓》(黃貽鈞曲,彭修文改編)等。這些作品通俗易懂,雅俗共賞,在廣大聽眾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使人們對新型民族管弦樂隊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同時,也為今后的民族管弦樂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風雪爬犁》《駟馬銅鈴》這兩首樂曲是這一時期民族器樂合奏作品中的優秀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也是這一時期表現東北地域鄉土風情與地方音樂風格特征的民族器樂合奏作品中的精品。《風雪爬犁》描繪了冬季的東北山區白雪皚皚,爬犁在雪上奔馳的景象,曲調熱烈歡快,刻畫了獵人們爽朗彪悍的性格以及人歡馬躍滿載而歸的歡樂情景。樂曲中段運用板胡演奏出的優美旋律既巧妙又恰當,在歡騰愉悅的氣氛中又揉進了抒情的色彩,使樂曲形成了完美的統一體。板胡奏出的這段旋律源于遼南單鼓《大山歌》的音樂素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駟馬銅鈴》則是描繪了金秋時節東北農民喜慶豐收,車老板趕著馬車滿載豐碩果實喜氣洋洋的豪邁景象。樂曲的快板樂段借鑒東北秧歌曲牌《慢龍擺尾》,加上打擊樂器的烘托,使樂曲的情緒熱烈歡騰、粗獷豪放。中段慢板部分旋律舒展,表達了豐收年農民(車老板)歡欣愉悅的心情。兩首樂曲在1963年東北三省聯合舉辦的第一屆“長春音樂會”上首演就獲得了成功,在1979年第七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閉幕式再次上演,同樣受到熱烈歡迎,在聽眾中引起強烈反響。60年來,這兩首樂曲作為吉林省民族樂團的代表性作品經久不衰,作為保留曲目在國內外上演數百場,得到幾代聽眾的喜愛。一些音樂理論家及專家學者包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魏廷格、喬建中,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梁茂春,吉林藝術學院教授呂金澡等對朱廣慶的這兩首作品進行了仔細研究與分析并給予了高度評價,兩首樂曲獲得了1978年吉林省文藝匯演優秀作品獎。
這一時期很多作品不但受到了群眾的喜愛,而且還得到了業界認可。一些作品的樂譜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被選入由中國音樂家協會編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建國三十年器樂作品選》(1949—1979)等器樂曲集,有的作品還被中國唱片社錄制了唱片,并且作為華樂百年經典作品被收錄至由上海音樂出版社等出版的《國樂春秋》——華樂百年典藏CD中,如雙管獨奏曲《江河水》(谷新善演奏,入選《中國音樂辭典》,收錄華樂百年典藏CD);笛子獨奏曲《草原牧笛》《麥收時節》(趙越超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樂譜)、《奔馳在公社的大路上》(霍殿興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笙獨奏曲《水庫引來金鳳凰》(王慶堔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樂譜,入選《建國三十年器樂作品選》)、《鄂倫春馬隊在巡邏》(唐富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古箏獨奏曲《慶豐年》《四段錦》(趙玉齋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四段錦》收錄華樂百年典藏CD),《春到田間》(趙登山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收錄華樂百年典藏CD),《工人贊》《新春》《和平舞》《十年大慶》(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樂譜)《新春》于1957年獲得遼寧省音樂作品評比一等獎;琵琶齊奏《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白族舞曲》(長影樂團民族樂隊演奏,蘇煥洲領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揚琴獨奏曲《蘇武牧羊》(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項祖華演奏,收錄華樂百年典藏CD),《秧歌》《翻身五更》《秋思》(宿英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翻身五更》入選《建國三十年器樂作品選》),月琴獨奏曲《松花江漁歌》(馮少先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收錄華樂百年典藏CD,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樂譜);二胡獨奏曲《草原情歌》《春耕忙》《歡慶豐收》《牧羊姑娘》(唐毓斌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高胡獨奏曲《鬧元宵》(唐毓斌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迎春曲》(李永奎演奏,上海唱片公司錄制唱片);《風雨行舟》(楊蔭林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板胡獨奏曲《春城節日》《云雀》(周其昌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春城節日》收錄至華樂百年典藏CD,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樂譜,入選《建國三十年器樂作品選》),《趕著馬車喜盈盈》(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樂譜);四胡獨奏曲《趕路》《八音》《悶工》(蘇瑪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樂譜),《歸群》(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樂譜);高胡、古箏三重奏《春天來了》(唐毓斌、雷雨聲、尹其穎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收錄華樂百年典藏CD,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樂譜),高胡、古箏二重奏《漁歌》(唐毓斌、葉申龍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嗩吶協奏曲《歡慶勝利》(遼寧省歌舞團管弦樂隊演奏,胡海泉領奏,樸東升指揮,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收錄華樂百年典藏CD);民族管弦樂《風雪爬犁》(吉林省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演奏,朱廣慶指揮,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駟馬銅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總譜)。
此外,由趙玉齋主編的《箏曲選集》(1960,人民音樂出版社)、《古箏曲集》,(1963,上海文藝出版社),宿英整理編創的《宿英揚琴獨奏曲八首》(1959,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在這一時期也相繼出版,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數不多的古箏揚琴曲集,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著名民族音樂理論家喬建中曾給予高度評價,針對趙玉齋先生主編的兩部古箏曲集他說:“這可以說是歷史上第一本古箏創作的個人專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箏樂的創作狀況”。針對宿英先生整理編創的揚琴曲集他說:“20世紀50、60年代可以說是揚琴作品的一個移植改編期。通過這種創作方式,作者摸索積累了揚琴創作的技巧、語匯,為揚琴創作闖開一條新路”[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7年間,東北地域民族器樂的作品創作雖然缺乏專業的創作人員和相應的作曲知識和創作經驗,一些作品僅靠演奏家的演奏實踐的感性認識來對民間音樂的有限改編,很多作品存在著結構簡單,篇幅短小,藝術深度不夠等現象。但總體來說,這一時期東北地域民族器樂作品創作成果豐碩,成績斐然,不僅作品的體裁廣泛,形式多樣,數量可觀,而且包括古箏在內的很多作品還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成為這一時期我國民族器樂作品創作的標志性的成果。正如喬建中先生所說:“現代箏曲的創作開始于1950年代中期,有兩首作品具有開創意義,一首是趙玉齋的《慶豐年》(1955),一首是雷雨聲的《春天來了》(1956),后者雖是三重奏,但兩件箏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且富有新意。由此開始,從1950年代至今,產生了大批箏樂獨奏、重奏、協奏體裁的新作”[3]。可以說,這些作品不但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同時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民族器樂此后的作品創作。
由于特定的歷史時期,音樂事業的發展受到諸多限制,但仍有一批作曲家民族器樂演奏家懷著對生活、對音樂事業、對人民的熱愛筆耕不輟,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民族器樂作品。
這些作品受到當時社會政治文化背景的影響,一部分是具有歌頌性內容的和反映重大歷史事件以及描寫“學大慶、學大寨”題材的作品,如著名作曲家,原黑龍江省歌舞劇院劉錫津創作改編的民族器樂合奏曲《東方紅》(1976)、《軍民聯防保邊疆》(1974)、《你追我趕學大寨》(1974,與隋長福合作)、《歡樂的解放區》(1972),嗩吶協奏曲《翻身不忘毛主席》(1971);吉林省歌舞劇院趙登山、趙國良創作的古箏高胡二重奏《瀏陽河》(1971)、《油海戰歌》(1975);黑龍江省歌舞劇院高揚、馮少先創作的月琴獨奏曲《百萬雄師過大江》(1975)、《英雄的珍寶島》(1976,與劉錫津合作);唐富創作改編的笙獨奏曲《快樂的女戰士》(1975,與石坡合作);黑龍江省歌舞劇院嗩吶演奏家馮永興創作的嗩吶獨奏曲《油田慶功會》(1977);遼寧省歌舞團著名笛子演奏家魏顯忠創作的笛子獨奏曲《人民列車向前進》(1975,與王文悅合作);張式功創作的嗩吶協奏曲《劈山造田學大寨》(1973)、二胡獨奏曲《赤腳醫生》(1976);吉林市歌舞團笙演奏家段廣武創作的笙協奏曲《雷鋒之歌》(1975,與孫文昱合作)等等。
這些作品一部分是反映人民群眾在生產勞動中的精神面貌以及贊美生活、贊美家鄉題材的作品,如黑龍江省歌舞劇院笛子演奏家尚存寶創作改編的笛子獨奏曲《歡樂的嫩江草原》(1967);霍殿興創作改編的笛子獨奏曲《翻身五更》(1967);魏顯忠創作的笛子獨奏曲《揚鞭催馬運糧忙》(1969);王慶堔創作的笙獨奏曲《邊寨新歌》(1973);唐富創作的笙獨奏曲《山鄉喜開豐收鐮》(1972)、《林海新歌》(1975,與高揚合作)、《喜運豐收糧》(1976);段廣武創作的笙獨奏曲《汽笛長鳴穿林海》(1974)、《邊寨月夜》(1976);劉錫津創作的嗩吶協奏曲《生產忙》(1973),張式功創作的嗩吶獨奏曲《廣闊天地迎親人》(1974);沈陽音樂學院揚琴教授張學生創作改編的揚琴獨奏曲《豐收歌兒傳北京》(1972);遼寧省歌舞團作曲家霍存慎創作的古箏獨奏曲《春天》(1973);沈陽音樂學院古箏教授閻麗以東北民歌和民間樂曲改編的古箏獨奏曲《五更調》(1973)、《瞧情郎》(1973)、《梅花開得好》(1973)、《春季里來》(1973)、《小看戲》(1973)、《睡吧,寶貝》(1973)、《秧歌調》(1974)、《鬧秧歌》(1974);沈陽軍區前進歌舞團笛子演奏家嚴鐵明創作的巴烏獨奏曲《漁歌》(1973);朱廣慶創作的古箏與樂隊《引水上山》(1975);張式功創作的雙千斤二胡獨奏曲《豐收歡歌》(1976)、民族吹打樂《節日鑼鼓》(1976);甘柏林創作的二胡獨奏曲《心向北京唱豐收》(1971,與朱連喜合作);沈陽音樂學院著名二胡演奏家教授果俊明創作的二胡獨奏曲《東北好風光》(1976,與柴玨合作);李秀日、趙國良創作改編的板胡獨奏曲《海蘭江畔唱豐收》(1973);趙登山、趙國良創作的古箏高胡二重奏《春來早》(1972);劉錫津創作的民族器樂合奏曲《達斡爾的春天》(1976)等。
這一期間改編移植外國樂曲的民族器樂作品主要有劉錫津的民族器樂合奏《非洲戰鼓》(1968)、《兩河之夜》(1976)等。與此同時,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器樂作品有延邊歌舞團作曲家安國敏創作的朝鮮族長嗩吶獨奏曲《豐收的喜悅》(1973)、橫笛獨奏曲《蕩秋千》(1974);延邊大學藝術學院鄭俊甲教授創作的朝鮮族短簫獨奏曲《高原上也迎來了萬豐年》(1976);朝鮮族作曲家金龍武改編的短簫獨奏曲《紅日照耀邊疆》(1976)等。
這一時期,東北地域民族器樂作品創作的數量在減少,特別是缺少大中型體量的作品,而且依然存在著結構簡單、創作手法單一等現象。由于朱廣慶、趙玉齋等老一輩作曲家、民族器樂演奏家被調離工作崗位,下放農村勞動,邊緣化以及政治文化導向等原因,嚴重影響了民族器樂作品的創作數量和質量,但民族器樂作品的體裁還是較為豐富的,包括合奏、重奏、協奏、獨奏等形式一應俱全。由于劉錫津、張式功等專業作曲家注重民族器樂作品的創作,因此合奏、協奏形式的作品與前期比較有所增加,但獨奏體裁的作品仍占一定的比例。
這些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笛子獨奏曲有兩首,即《揚鞭催馬運糧忙》《歡樂的嫩江草原》。《揚鞭催馬運糧忙》是以東北民間音樂為素材創作的,采用引子與三段體的樂段結構,音樂形象鮮明。引子部分笛子運用顫音的技法演奏出8小節16拍快速且強烈的長音,接著又運用下歷音和頓音相結合的技法演奏出鏗鏘有力的音型,把樂曲歡騰熱烈的情緒展現在聽眾面前。快板樂段的旋律是以東北秧歌曲牌《滿堂紅》為音樂基調進行創作的,曲調熱情歡快,流暢自如,對答呼應的樂句情趣生動,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慢板樂段借鑒了東北民間樂曲《銀鳳鎖》,旋律舒展,優美抒情,富于歌唱性,整個作品富于濃郁的東北民間音樂特色。其演奏手法借鑒嗩吶的演奏技巧,在一些滑音、歷音技巧中加入了花舌技巧,在中間樂段的抒情旋律中運用了三吐的技巧,猶如美妙的歌聲中傳來了清脆的馬蹄聲。整段樂曲主題鮮明、形象生動,表達了北方廣大農民在豐收之年喜送公糧的熱烈場面。作品問世后,不僅深受億萬聽眾的喜愛,同時也得到了柬埔寨國王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等外國友人的贊賞,澳大利亞的澳洲廣播電臺還把這首樂曲作為華語節目的開始曲播放。1996年,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出訪西歐六國時,在贈送的各國元首禮品中,選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器樂CD盤《春江花月夜》,其中就有魏顯忠創作并演奏的笛子獨奏曲《揚鞭催馬運糧忙》,該作品為在國際舞臺傳播中國民族音樂作出突出的貢獻。《歡樂的嫩江草原》是以達斡爾族民間音樂為素材創作的一首笛子作品,樂曲展現了以游牧為生的黑龍江省嫩江草原牧民們在新社會過上幸福生活的精神面貌以及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的草原景色。樂曲充分地運用了吐音、疊音、顫音等笛子的各種演奏技巧,以生動、活潑、樸實和富于達斡爾族鮮明特色的音樂語言,采用由慢到快的節奏,悠揚歡快的旋律,描繪了草原牧民們在遼闊的草原上豪情高歌,策馬揚鞭的歡樂情景。該作品曾在當時廣為流傳,并被選為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的笛子教材。
《林海新歌》是這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笙作品,這是一首音樂主題明晰,地域特色鮮明、作品內容豐富、演奏技術全面、風格粗獷豪放的笙獨奏曲。樂曲以東北林區森林號子的曲調為素材,運用豐富而獨辟蹊徑的演奏技術,表現了林區工人不畏困難,艱苦奮斗的奉獻品格。鏗鏘有力的節奏、跳躍的附點音符,展現了林區工人你抬我扛,熱火朝天的干勁。經典的森林號子旋律,顯現出濃郁的東北地方音樂風格。號角式的曲調,不僅豐富了樂曲的表現力與藝術效果,更是表達了林區工人的豪邁精神與氣概。
這一時期東北地域的彈弦樂新作不多,古箏獨奏曲《春天》,揚琴獨奏曲《豐收歌兒傳北京》、月琴獨奏曲《百萬雄師過大江》《英雄的珍寶島》是較有代表性的幾首作品。古箏曲《春天》以“春天”為寓意,表現了春天到來,春回大地,人們歡欣鼓舞,在田間你追我趕,辛勤勞動的情景。樂曲為“ABA”的單三部曲式結構。A樂段以a小調歡暢明快的旋律,表現了人們喜迎春天,歡快勞作的場面;B樂段為慢板樂段,轉為A大調,以東北二人轉曲牌《四平調》的音調為素材,充滿了東北地域特征,旋律委婉抒情,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A樂段為再現樂段,從A大調又回到a小調,旋律更加歡快,最后,樂曲在熱烈歡騰的情緒中結束。作品采用同名大小調的二次轉調,讓人耳目一新,同時,大量的搖指、滑音等演奏技巧的運用,也使樂曲的風格色彩更加鮮明,韻味十足。揚琴曲《豐收歌兒傳北京》作為東北揚琴流派的優秀作品之一,在20世紀70年代問世以后倍受歡迎,傳遍各地。樂曲根據朱連喜《喜慶豐收》改編而成,其創作手法新穎獨特,旋律清新流暢,節奏活潑歡快,蘊含著特有的時代氣息與鮮活的藝術表現力。
二胡獨奏曲《心向北京唱豐收》(又名《唱支豐收歌》)是當時較有影響的一首二胡作品。其主題旋律是根據東北二人轉曲調改編創作的,活潑明快的節奏,富于歌唱性的旋律,表達了人們獲得豐收的喜悅心情[4];古箏高胡二重奏《春來早》是這一時期民族器樂重奏體裁中的佳作,樂曲主題旋律以東北秧歌曲牌《東北風》為音樂素材,作品中古箏、高胡運用了花指、刮奏、顫音、拋弓等各種技巧演奏出歡快質樸的曲調,生動描繪了早春時節北方農村農民們興高采烈犁地播種的繁忙景象。
巴烏獨奏曲《漁歌》由引子(晨曦)、尾聲(遠去)及四個標題性小樂段構成(漁歌、歡唱、跳月、漁歌),樂曲以哈尼族和彝族的民間音樂為素材,曲調清新優美,節奏歡快跳躍,表現了邊疆少數民族人民對新生活的贊美,是一首廣為流傳并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作品。
朝鮮族短簫獨奏曲《高原上也迎來了萬豐年》是這一時期少數民族器樂的代表作品,作品以朝鮮族民族傳統音樂為基調,充分發揮了延邊改良短簫的性能,通過節奏速度的變化和朝鮮族民族傳統音樂的優美旋律,表達了農民們在豐收之年的喜悅與歡樂之情。
這一時期東北地域的一些作品作為國內民族器樂領域的優秀作品被中國唱片社錄制成唱片以及收錄至國樂春秋——華樂百年典藏CD,樂譜被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還有的作品被選入《建國三十年器樂作品選》(1949—1979)等器樂曲集。例如,笛子獨奏曲《揚鞭催馬運糧忙》(魏顯忠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樂譜,入選《建國三十年器樂作品選》)、《歡樂的嫩江草原》(尚存寶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收錄至國樂春秋——華樂百年典藏CD);笙獨奏曲《邊寨新歌》《林海新歌》《快樂的女戰士》(入選《建國三十年器樂作品選》);揚琴獨奏曲《豐收歌兒傳北京》(入選《建國三十年器樂作品選》) ;月琴獨奏曲《百萬雄師過大江》(馮少先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樂譜)、《英雄的珍寶島》(馮少先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二胡獨奏曲《心向北京唱豐收》(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樂譜,入選《建國三十年器樂作品選》);古箏高胡二重奏《瀏陽河》《春來早》(趙登山、趙國良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巴烏獨奏曲《漁歌》(嚴鐵明演奏,中國唱片社錄制唱片);民族器樂合奏曲《你追我趕學大寨》(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樂譜)等等。這些優秀的作品標志著這一時期東北地域民族器樂作品的創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得到國內外音樂愛好者以及業界的廣泛認可。
這一時期,由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徹底結束,文藝的春天即將來臨,東北廣大音樂工作者興高采烈,音樂創作積極活躍,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又涌現出一批質量較高的民族器樂作品。
一是以“歡慶喜悅”為題材的作品,主要有吉林省歌舞劇院打擊樂演奏家于延河、嗩吶演奏家李秋奎創作的民族吹打樂《歡慶勝利》(1978);民族管弦樂有張式功創作的《普天同慶》(1978)、張洪玉創作的《北國歡歌》(1980);段廣武創作的笙獨奏曲《草原歡歌》(1978);趙玉齋創作的古箏獨奏曲《喜慶》(1978,與柴玨合作);吉林省歌舞劇院板胡演奏家趙國良創作的板胡獨奏曲《喜慶》(1978)等。《歡慶勝利》鼓樂齊鳴,熱烈歡騰,特別是中段的套鼓演奏活潑跳躍,引人入勝;《普天同慶》是一首以吹打為主的合奏曲,全曲充滿了熱烈、火爆的情緒,而中間部分的華彩段落是以云鑼獨奏形式呈現的,音色清澈悅耳,樂曲具有濃厚的東北民間音樂特征,作品于1978年在吉林省文藝匯演中獲得創作獎;《北國歡歌》恢宏大氣,激情澎湃,嗩吶、板胡的領奏色彩鮮明,富于地域風格。
二是兩首贊頌性題材的作品,即劉錫津創作的民樂合奏曲《緊擂戰鼓學大慶》(1977),月琴協奏曲《鐵人之歌》(1977)。兩首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都得到了廣泛的贊譽,特別是《鐵人之歌》成為月琴獨奏曲的經典之作,作品以豪邁激昂的氣概,生動感人的筆觸,鮮明的音樂形象和強烈的時代氣息歌頌了鐵人王進喜和石油工人不畏困難,艱苦奮斗的精神。作者在作品中借鑒琵琶的掃弦、絞弦、煞弦等演奏技巧,拓寬了月琴表現力,使樂曲既粗獷豪放又抒情優美,具有濃厚的“黑土地”氣息。作品首演于第七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開幕式(1979),引起業界和聽眾的強烈反響,當年被中央電視臺錄制成音樂節目,中國唱片社錄制成唱片。《緊擂戰鼓學大慶》也被中國唱片社錄制了唱片。
三是具有懷念題材的作品,即張式功創作改編的民樂合奏曲《歌唱敬愛的周總理》和趙玉齋創作的古箏獨奏曲《難忘》,前者是根據曉藕、魏群的同名歌曲改編的民族器樂合奏曲,兩首作品深切地表達了億萬人民對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無比懷念之情。
四是具有濃郁生活氣息題材的作品,主要有朱廣慶創作改編的古箏與樂隊《漁舟唱晚》(1978),云鑼與樂隊《貨郎鼓兒敲》(1978,與于延河合作)、《幼兒園的早晨》(1978,與于延河合作),箏群、女聲與樂隊《君子蘭》(1978);李秋奎創作的嗩吶獨奏曲《歡樂的飼養場》;沈陽音樂學院柴玨創作的民族器樂小合奏《山村小景》(1978);果俊明創作的雙千金二胡獨奏曲《青年牧馬員》(1977);原大連市歌舞團音樂創編室主任,著名中阮演奏家林吉良創作的中阮獨奏曲《草原抒懷》(1978)等。這幾首作品構思新穎,形式獨特。《貨郎鼓兒敲》是以東北民歌《燕青賣線》為音樂素材創作的作品,云鑼輕巧的敲擊聲好似貨郎的撥浪鼓,與板胡的呼應對答,富有東北民間生活情趣與濃郁地方風格,極具想象力,是一首既保持民間傳統風格又富于新的時代氣息的作品。《幼兒園的早晨》則是作者純粹創作的作品,創作手法獨特,曲調清新活潑,好似清泉流入人們的心田,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兩首作品首演于第三屆“長春音樂會”,受到聽眾的喜愛并在1978年舉辦的吉林省文藝會演中獲得優秀作品獎。之后,《幼兒園的早晨》又在1983年舉辦的吉林省民族器樂比賽中獲得作品創作二等獎,這兩首作品都被中央電視臺錄制成音樂節目。箏群、女聲與樂隊《君子蘭》則是這一時期為數不多的民族器樂加入聲樂體裁的作品,也是一首清新典雅,品質高潔的作品。作品在運用現代作曲技法的同時又保持著中國古典的音樂風格,其特點是既創新又守古,將古香古色的音樂風格賦予現代的音樂思想,作品借物抒懷,以名花君子蘭的高潔品格,表達了對當代具有高尚節操勞動者的贊美。作品以精致的配器手法,空靈的弦樂泛音,古樸的風鑼,清脆的琵琶,溫和的巴烏,清淡的和聲,描繪出和煦的微風,亭亭玉立的花朵,創造出純潔雅致的意境。古箏、女聲齊唱接連奏唱出古樸、高雅的主題音樂,別開生面,蘊含著高貴的藝術品位,凝聚著深邃的思想性和非凡的藝術性。整首樂曲高貴淡雅,真摯感人,給人“萬里飄香,風中忘我”的遐想,在音樂的語境中追求“超凡脫俗”“高情遠致”的境界,作品獲得吉林省1981年文藝匯演音樂作品創作一等獎。嗩吶獨奏曲《歡樂的飼養場》,運用了嗩吶各種演奏技巧,巧妙地模擬了飼養場雞鴨鵝的合鳴之聲,表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機勃勃的景象。作品首演于第七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1979)的閉幕式,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同年入選《建國三十年器樂作品選》(1949—1979)。《青年牧馬員》則是一首雙千斤二胡作品,樂曲充分利用雙千斤音域擴展、表現力豐富的優勢,采用滑音、三度顫音、撥弦等具有鮮明蒙古族草原風格特征的演奏技巧,表現了牧馬青年在草原上放牧時的生動景象,曲調活潑歡快,情緒熱烈奔放而富于生機。民族器樂小合奏《山村小景》于1991年在第二屆全國民族管弦樂展播小型器樂作品評選中獲得優秀作品獎。中阮獨奏曲《草原抒懷》于1982年獲得遼寧省政府文藝創作獎。
與此同時,這一時期改編移植的外國作品有張式功根據莫扎特同名鋼琴奏鳴曲改編的彈撥樂合奏曲《土耳其進行曲》等。少數民族器樂作品有鄭俊甲、李一男創作改編的朝鮮族奚琴獨奏曲《綻放的桔梗花》(1978)等。
綜上所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改革開放這一時期,東北地域民族器樂作品創作經歷了從起步到發展的重要階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以移植改編和獨奏為主要創作體裁的作品形式逐漸發展為體裁多樣、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創作局面。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以民族器樂演奏家為主要創作群體逐漸發展到專業作曲家廣泛地參與到民族器樂作品創作之中。有些作品的創作不僅改變了一些樂器傳統的單一演奏手法,而且還使這些樂器從戲曲伴奏或民間樂(曲)種樂器一躍成為登上音樂會舞臺表演的獨奏樂器,開創了此類樂器新的歷史,如月琴、管子、低音四胡等。從樂器種類的作品創作而言,管樂的笛子、笙、嗩吶,彈弦樂的古箏、月琴、揚琴,擦弦類的二胡、高胡、板胡產生了數量較多的新作品。從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之后,合奏體裁的作品逐漸出現在舞臺上,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合奏體裁的作品呈現出較為興旺的新局面。這一時期作品創作題材的時代色彩明顯,大部分作品存在著旋律的敘事性較強的情況,結構基本都是“ABA”再現的三段體模式,內容注重外在的刻畫等現象,但總體而言,這30年東北地域民族器樂作品創作的成果是豐碩的,體現了民族性、地域性、時代性等特征,是一段閃爍著創造光芒的歷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