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東 | 浙江省麗水市云和縣實驗幼兒園
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對人們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開端,在這一時期培養幼兒的深度學習能力,對幼兒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深度學習是指幼兒通過深入思考和分析,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深刻的理解和知識。深度學習有三個特征:學習者的主動性、復雜問題的解決、經驗的遷移和運用。許多益智木玩看似造型簡單,但玩法多樣,蘊含數量關系、邏輯思維的培養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能支持幼兒開展持續探究與操作、想象與創造。在游戲中幼兒能將已有經驗進行遷移,從而達到認知的迭代升級,促進深度學習。
創設自主游戲環境,激發幼兒參與興趣。幼兒的游戲離不開環境,其對游戲的興趣、經驗從環境開始,又回到環境中。幼兒園應盡可能地創設開放、有利于幼兒與環境主動互動的教育空間,充分尊重幼兒獨特的學習方式,積極構建有利于他們主動游戲的環境,更好地促進幼兒與空間、材料、同伴、教師的積極互動,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讓幼兒在“玩中學、做中學”。
例如,幼兒每天上下學都要經過寬敞的教學樓走廊,有的幼兒喜歡摸著墻走,于是我們布置了一些走迷宮、鍛煉手眼協調能力的墻面玩具,供幼兒游戲。剛開始,幼兒非常喜歡墻面玩具,每天都會操作,可是不久后,我們發現墻面玩具變得無人問津。詢問幼兒后得知,這些看似有難度的墻面玩具玩法單一,幼兒容易失去興趣。于是我們和幼兒商量后布置了磁力墻,投放了大小不一的木制磁性七巧板、紙筆和小桌子,滿足不同能力幼兒的游戲需求。原先被冷落的場地又重新熱鬧了起來,上下學和餐后活動時間,幼兒都喜歡在磁力墻前擺弄,拼喜歡的物體。自由寬松的游戲環境給幼兒帶來了良好的情緒體驗,使幼兒能全身心地投入游戲,主動學習。
提供難度適宜的游戲材料,支持幼兒主動學習。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表明,不同年齡段兒童所處的認知階段不盡相同,他們的認知水平、經驗、興趣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投放益智木玩材料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提供不同難度、數量適宜的材料,使不同層次的幼兒都能選到適合的材料及方法進一步操作、探索,有效地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基于此,我們對材料進行了分類和價值分析。
目前我們的益智類木玩材料主要有穿編類、鑲嵌類、套疊類、棋牌類等。這些玩具有一定的游戲規則和挑戰性,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兒通過操作擺弄木玩開展形式多樣的益智游戲活動,能夠助推深度學習。
比如,由于小班幼兒年齡小、手眼協調能力弱,我們在益智區投放了不同形狀、大小、顏色的木珠,提供了不同粗細的繩子供幼兒開展穿珠游戲。當大部分幼兒能熟練穿珠時,便增加了橢圓形和幾何形狀、大顆小孔和小顆小孔的木珠,提供較軟、稍細的繩子,以及ABAB、AABB、ABBABB等不同難度的穿珠提示卡,滿足不同水平的幼兒繼續游戲。
開展穿珠游戲,幼兒需要先觀察木塊的形狀、顏色和大小,然后根據觀察結果進行操作,在操作過程中要學會處理遇到的問題和避免來自外界的干擾。這樣的游戲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觀察力、注意力以及思維能力,培養幼兒的專注力,為幼兒深度學習奠定基礎。
適時的觀察、支持與引導,推動幼兒持續游戲。幼兒在游戲中的發展通過與材料的互動來實現,也就是說,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擺弄材料以及與同伴玩耍,來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不過在過程中幼兒會遇到很多問題,因此教師對幼兒游戲情況的觀察、支持與引導很重要。比如,在游戲初期,幼兒對游戲材料、游戲形式、游戲規則不明,教師需要對游戲材料的玩法、規則進行指導和干預;當幼兒對游戲材料的興趣下降時,教師需要引導幼兒提高材料的操作難度,持續開展游戲;在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教師需要給予幼兒以鼓勵和幫助。
以“中班空間思維積木游戲”為例,學期開始,教師在益智區投放了色彩鮮明的空間思維積木,深受幼兒的喜愛。游戲材料由彩色方形積木塊和卡片組成,玩法是按照卡片上的色塊數量提示進行拼搭,有平面一層拼搭、立體2層拼搭、立體3層拼搭,看似簡單,卻富有挑戰性。在拼搭時,幼兒需要猜測、推理所用的積木數量和色塊,才能完成游戲任務。
實錄一:
自主游戲時間,弦弦走進益智區,拿出空間思維積木玩起來。她從筐里先找出紅色積木塊,擺成同樣的兩排,然后找出橙色積木塊,擺成同樣的兩排,之后依次拿出深藍色、黃色、綠色……并以每層少一塊的方式擺放,很快一個蛋糕塔的造型就出現了。當弦弦拼擺好造型后,她高興地告訴教師:“蛋糕做好啦!”幾天后,教師發現幼兒對積木的興趣在減退。如何更好地激發幼兒對空間思維積木的興趣?教師與幼兒一起討論,有幼兒提議可以在圖示卡上做標記,用“星星”圖標來標記拼搭游戲的難易程度。大家紛紛表示贊同。從“一顆星”到“五顆星”,幼兒以闖關的方式游戲,既有挑戰性又增加了趣味性,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實錄二:
晨晨來到益智區拿起了空間思維積木,她看到筐里有圖示卡片,便拿出一張畫有一顆星的卡片拼搭。拼搭了一下后,她發現都不對。教師走到她身邊提醒她“可以先選少一點塊數的圖示卡片來拼搭”。她選了一塊有3種顏色的積木,教師引導她觀察圖示卡片上的積木提示,對照里面的數字拿取積木的數量。拿取相應的積木塊數后,晨晨根據圖示卡片上的擺法拼搭,不一會兒便搭好了。接著她選了一張兩顆星卡片,開始第二次嘗試。成功的體驗給晨晨帶來了很大的信心,于是她開始選擇更難的三顆星游戲。這次選擇的圖示卡片有隱藏的積木塊,需要幼兒通過猜測、推理以及空間想象能力才能完成。晨晨嘗試幾次后都沒有成功。她有點沮喪,想尋求教師的幫助。教師指著卡片問道:“你選了哪些顏色的積木?還有什么顏色沒有選?想要擺在哪里?”在教師的引導下,晨晨完成了“三顆星”的挑戰。
幼兒深度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解決復雜問題,而這需要持續的探究。益智木玩游戲通常需要按照一定的規則和順序進行搭建和拼湊。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需要思考和推理,按照一定的邏輯操作。這樣的游戲可以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分析能力。此外,益智木玩游戲還能幫助幼兒建立科學探究和實驗的意識。通過觀察、試錯和調整,幼兒可以理解搭建的原理和規律,培養探索和發現的能力。
以多元評價方式,促進幼兒進階發展。游戲評價是全面了解幼兒學習情況和發展進程的重要環節。在評價時,教師結合幼兒游戲的不同情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通過觀察記錄、作品展示等方式評價幼兒的學習成果,通過觀察幼兒的學習行為等方式評價幼兒的學習過程,通過觀察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情感表達等方式評價幼兒的學習態度,通過觀察幼兒的社交行為、合作情況等方式評價幼兒的社交與合作能力。
幼兒既是評價客體,又是評價主體,我們應積極鼓勵幼兒對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讓幼兒梳理游戲過程,積累游戲經驗,培養自我認知和反思能力。幼兒的自我評價可以采用幼兒表征游戲故事、講述游戲過程等方式。在評價的同時,教師還要肯定幼兒的進步,激發幼兒的學習動力,使幼兒的各項能力獲得進一步發展。
以“中班七巧板游戲”為例,區域活動時,幼兒決定利用七巧板來拼一拼各種“小怪魚”。游戲前,幼兒了解了七巧板的有關知識,并梳理了《小怪魚》繪本里的角色,自由組建了4個拼搭小分隊,并且討論出利用走廊墻面上的磁性七巧板來拼搭的結論。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幼兒拿材料,有的幼兒拼搭,不一會兒,各組都完成了作品。但幼兒很快發現拼搭的圖形有些簡單,畫面也有點亂。于是他們開始了第二次拼搭,畫出要拼的物體的設計圖,并標注圖形和數量,再用圖形組合和圖形分解的方式,拼出了大章魚、烏龜、海馬等,還拼出了機器人、潛水艇、探測器。此次拼出的圖形極具美感。游戲結束后,幼兒與同伴分享故事。
案例中教師基于幼兒興趣,讓幼兒自主選擇玩伴,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游戲,并相互學習評價作品,在游戲中幼兒學會了與他人合作、分享和解決沖突,提高了交往能力。在與他人分享成果的同時,幼兒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自信心。
幼兒期是人類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游戲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方式,也是培養幼兒深度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創設更多條件,支持幼兒的深度學習,提高幼兒深度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