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陳璠 米娜
教研員是教師園本研修的合作者和引領者,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真實的教育現場,部分教研員常常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其教育指導和園所實際需求難以同頻共振。那么,在與教研員交流的過程中,園長有哪些困擾?他們對教研員的指導內容有哪些期待?
談學前教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讓我感到很有壓力。一是教研相關工作由業務園長負責,我可能沒有深度思考過;二是即使思考過,連業務園長都不愿提,我就更不知道該從何說起。畢竟教研員人數極少等狀況,也不是我們能在短時間內改變的問題,我就結合實際聊聊自己的想法。
首先,教研內容可能出現了問題。教研員主要對地區幼兒園教師普遍面臨的問題或急需解決的問題給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但我們園所情況有些特殊,需要個性化教研方案或者說基于具體問題的深度教研。然而,教研員由于時間原因,只能蜻蜓點水式指導共性問題,做不到深度把脈后對癥下藥。比如,我們希望幼兒園改變開展游戲化課程時的師幼互動模式,教研卻總是停留在硬件設施問題該如何改善上,可這并不是我園的棘手問題。
其次,教研員與一線教師之間缺乏教研聯結。我們區域教研員人數少,也沒有兼職人員,這使一線教師與教研員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大大減少,導致教研理念經層級傳達后因個人主觀理解而“變味”。
最后,教研方式可能也出現了問題。有時,教研不能聚焦一線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看似轟轟烈烈,實則是走過場、完成任務;有時,以賽代研、以考代研占據了教師與教研員本該圍繞問題碰撞觀點的時間。教研的魅力在于大家各抒己見,在分析并采納真實意見和建議后,達到理念的更新或行動的蛻變,而不是以某個專業人士的評判標準作為核心,開展一場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的比賽。
初衷是為了幼兒發展的教研活動變得帶有功利性,這著實令人心痛。其實,我們都知道“真教研”應是什么樣,也知道眼前的一團和氣是大家有問題卻不敢提的結果,但不知道該如何改變現狀。我們渴望“真教研”,希望教研員的每一次入園都能讓我們有所收獲。(曉曉 浙江省某幼兒園園長)
我園每月都會邀請教研員深入班級“號脈診斷”,幫助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但達到理想指導目標的前提是教研員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否則指導也只是“紙上談兵”。比如,幾年前,針對幼小雙向銜接如何科學落實的問題,我帶領教師與一名缺乏帶班經驗的教研員開展了深入溝通,該教研員的理論講解多于實踐經驗傳授,在具體指導中缺少對應的經驗方法分享,尤其針對師幼互動中具體的追問、回應等問題。交流結束后,教師普遍反映收獲偏少,很難將理念落實。
我理想中的教研員應該具備以下特征。一是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包括學前教育、兒童發展和教育心理學等方面,能夠理解和掌握幼兒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為幼兒園的教學和管理工作提供專業的指導和支持。二是具備實踐經驗和實踐能力,教研員應該能夠與幼兒園教師一起開展課程設計、教學研討、教師培訓等工作,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果。三是具備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教研員應該能夠根據幼兒教育的最新發展趨勢和實際需求,為幼兒園的教學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此外,基于幼兒園的現實需求,我希望教研員能夠結合教師的成果,幫助他們科學梳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素材,從而助力教師提升寫作水平。(王飛 北京市懷柔區第四幼兒園園長)
近些年,教研員的數量不是很多,也無法對全市幼兒園開展走訪調查。即使幼兒園獲得了和教研員交流的機會,交流內容也是圍繞教研員正在研究或感興趣的內容,他們很少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我長期負責教學工作,難免遇上難以解答的問題。比如,幼兒園使用的分級閱讀材料中常帶有字卡,而防止小學化是幼兒園極其重要的一項工作。當教師詢問我能否出示字卡時,我不知如何回答。后來,我組織了一場辯論賽,一隊贊同幼兒園教學中可以出示簡單字卡,另一隊則持反對觀點。我試圖從教師的辯論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而當討論結束后,我依然不知道問題的答案。于是按照傳統理解宣布不出示字卡隊獲勝??蛇@個結果真的對嗎?我當時非??释幸晃粚I的教研員可以解答一下。我對教研員的渴望還體現在指導教研方面。幼兒園教研如何有效開展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點。正常的集體教研難以喚起教師的積極性,老套的集體討論、分組發言只是讓問題的解決得到了一些建議,至于后續到底如何解決、什么方法是最好的方法,這些都要靠教師自己研究。漸漸地,教研變得流于形式,無法使教師快速成長。
我時常想,若是每周都能得到教研員的指導該有多好呀!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得到了一次由教研員負責的培訓機會,我滿懷熱情地參與了學習,但因當時教研員無法提供更為專業的指導而難以避免地感到失望。我理想中的教研員應該具有科學的頭腦,有改造教學的精神,他足跡所到之處,一年能使園所氣象生動,兩年能使教師信仰教育,三年能使教科研成績顯著。這樣的教研員便是好的教研員,也是教學教研真正的靈魂。(王梾宇 廣東省珠海高新區大同幼兒園副園長)
我在幼教領域已經工作了36年,據我觀察,教研員在指導過程中容易出現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對教研活動“灌輸”過多。比如主題性教研中,教研員站在一定的高度分享內容,由于教師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存在差異,部分教師只能被動接收教研員“灌輸”的內容,教師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就會大幅度地降低。
其次,指導難以做到深入淺出。教研員在指導過程中會輸出一些名詞,如果不能深入淺出,教師就容易出現誤解誤用的情況。在一次教研活動中,教研員和教師探討非結構性材料的投放策略。教研員引入話題后,教師紛紛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談看法。其間,一位年輕教師提出了問題:什么是非結構性材料?與非結構性材料對應的概念是結構性材料嗎?非結構性材料的意思是沒有任何目的的材料嗎?教育行為可以沒有任何目的嗎?由于該教師涉及的問題比較多,且當時教研的重點是投放策略,所以教研員只在較短的時間內做了簡單回應。教研活動快結束時大家才發現,原來連非結構性材料的概念都沒有討論明白。那么,之前討論的一些所謂的非結構性材料的投放策略都成了“無本之木”,變得毫無價值了。
我希望教研員日??梢陨钊胗變簣@檢查教學常規,并深入班級聽課、與教師交流對話,發現記錄共性問題,了解輔導需求。特別是幫助幼兒園梳理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工作中容易忽略的問題、活動中棘手的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找準解決辦法。此外,希望教研員可以幫助幼兒園分析“真問題”,聚焦教研的重難點;跟進“真研究”,在教研過程中提供理論的鷹架,引領教師做深度研究,助力教師獲得真成長。(金文 江蘇省徐州市第二實驗幼兒園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