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巖松
(黑龍江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黑龍江哈爾濱 150018)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對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科學養護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資源,加強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水平是魚類增殖放流機構的重大使命,也是重大機遇。必須抓住機遇,因地制宜做好黑龍江省魚類增殖放流工作。
2022年1月,農業農村部下發《關于做好“十四五”水生生物增增殖放流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逐步構建區域特色鮮明、目標定位清晰、布局科學合理、管理規范的增殖放流苗種供應體系”。黑龍江省漁業漁政管理局制定了《黑龍江省“十四五”漁業發展規劃》,提出要“確保增殖放流效果,構建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水生動物增殖放流及保護體系”。
明確目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提高思想站位。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增強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增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要按照《指導意見》要求,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促進水生生物資源有效恢復和持續利用,助力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黑龍江省水域資源豐富,重要江河有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牡丹江、綏芬河;重要湖泊有興凱湖、鏡泊湖、庫里泡、五大連池;重要水庫有尼爾基水庫、大頂子山水庫和蓮花水庫。黑龍江省現有淡水魚類105種,有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達氏鰉,有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施氏鱘,有全國聞名的“四大淡水名魚”之一的興凱湖翹嘴鲌,有民間叫法的“三花”“五羅”“十八子”,名特優魚類很多。近年來,由于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等自然江河水域生態環境的改變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漁業資源呈下降趨勢,黑龍江省珍稀瀕危名貴魚類、國家保護品種的魚類資源量還不穩定,需要采取增殖放流手段給予養護。
黑龍江省現有魚類增殖放流機構13處,分布在黑龍江流域10處、烏蘇里江流域1處、松花江流域1處、綏芬河流域1處。多年來,這些機構在為黑龍江省水生生物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保護中發揮出了積極作用。面臨著當前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黑龍江省增殖放流機構還存在著設置不盡合理、裝備上有短板的問題。從流域分布看,現有魚類增殖放流機構主要集中在黑龍江流域,其他重要江河分布量少,重要湖泊周邊還沒有增殖放流站。從生產設備看,個別放流站設備已嚴重老化,不利于苗種繁育和培育工作。有些放流站雖然進行了升級改造,但由于資金緊張原因,僅限于簡單的維修,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技術隊伍看,絕大多數增殖放流站沒有獨立的編制,專業人員少,技術力量薄弱。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黑龍江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開展。
要樹立全省“一盤棋”思想,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增殖放流站地域優勢,同時結合水體適宜放流物種,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興凱湖重新布局,改擴建、新建一批設施完備、功能齊全、專業技術力量強的大中型水生動物增殖放流站,建立起系統完善的增殖放流苗種供應和保護體系,共同開展水生生物增殖保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振興種業工作。
同時,要明確各放流站定位。黑龍江省增殖放流魚類種類豐富,涵蓋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達氏鰉,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施氏鱘、哲羅鮭、細鱗鮭、黑龍江茴魚、花羔紅點鮭,洄游性魚類大麻哈魚,冷水性魚類江鱈、烏蘇里白鮭及重要經濟魚類鱖、翹嘴鲌、灘頭雅羅魚 、黃顙魚、黑龍江野鯉、草魚、鰱等。對此,黑龍江省級主管部門應統一規劃,因地制宜,具體落實各放流站主要負責的增殖放流的魚類種類。
近些年來,黑龍江省水生動物養護中心在一些魚類增殖放流馴養技術研究取得突破,如江鱈人工繁育技術、野生施氏鱘活體取卵技術、鱘鰉魚苗種培育技術。因此要繼續發揮其龍頭引領作用,帶領其他放流站做好增殖放流關鍵技術研究攻關,開展多種魚類增殖放流、親本保種和生物多樣性監測等工作,不斷提升增殖放流的規模化、專業化、規范化水平。另外,還要加大專業技術人員引進力度,保持增殖放流隊伍的穩定。
國家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規定》《外來物種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為做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黑龍江省出臺了《關于加強野生魚類資源保護的意見》《黑龍江省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為養護自然水域漁業資源提供了制度保障。魚類增殖放養機構要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加強行業自律。按照相關標準、規范的要求確保放流魚類的質量、數量。
增殖放流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生物工程,涉及多學科、多部門的協作配合。魚類增殖放流機構還要不斷完善機制建設。要建立自然水域漁業資源監測常態化機制,加強漁業資源調查,摸清底數。要建立科學的增殖放流效果評價體系,對全省增殖放流進行全面、系統、長周期效果評價,及時調整和優化增殖放流對策。建立種質安全風險防控機制,強化種質管控。通過不斷完善機制建設,全面提升增殖放流工作的科學性、有效性、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