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發
為適應媒體融合時代的發展需求,新聞采編工作者要實現轉型升級,必須提高思想站位,轉變思想觀念,創新內容生產,掌握多平臺傳播技術,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適應媒體融合,講政治是第一位。新聞采編人員必須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內容導向和價值取向,思想上和上級黨組織保持一致,在大是大非上保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弘揚主旋律,堅持正能量。隨著新媒體的興起,自媒體人也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這些具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和職業經驗的人,他們的出發點往往具有強烈的個人主觀意識,導向常常是偏離的。比如,涉及舊房拆遷、土地征用、企業重組改制和破產等問題的新聞事件,往往情況復雜,矛盾較多,這時候需要新聞工作者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不要人云亦云,切實把政治意識、導向要求和宣傳紀律落實到平時采編工作中,貫穿到新聞信息采編發布和轉載推送全過程。向莆鐵路建設之初,因征用土地、拆遷補償安置等問題引發的矛盾較多,筆者深入實際采寫了通訊《這里的拆遷靜悄悄》,通過具體事例講述了沙縣群眾從大局出發,積極配合政府進行舊房拆遷的故事,加強對和諧拆遷的正面宣傳,起到很好的輿論引導效果。
適應媒體融合,要增強“不融不行”的危機感和使命感,在思想上盡快從“要我融”轉變為“我要融”,在行動上堅決支持媒體融合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勇于沖破思維“藩籬”,不斷提高主流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2019年,福建三明市廣播電視臺和三明日報融合,作為報社記者,我開始時內心很抵觸,也是反對融合,但是經過融合后發現,各傳統媒體人員、設備、資源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整合,單位整體實力也得到提升,從根本上改變了電臺、電視臺、報紙不同傳統媒體各自為政的分散狀態,個人采寫的新聞不僅可以在報紙上刊登,還能在電視、電臺等不同的平臺進行傳播,提高了影響力,也為個人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媒體融合的全媒體時代,誰能吸引更多受眾、更好服務用戶,誰就能占得先機、贏得主動。新聞工作者要培養“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理念,在工作中把重大宣傳、信息服務與群眾日常生活的多元服務結合起來,打破數據壁壘、信息壁壘、部門壁壘,積極協調各類政務信息、政府數據資源,積極對接和利用各部門民生服務接口,及時了解相關重要信息。2022年采寫的《小區改造期間業主車子停哪兒》就是從“e三明”獲知了新聞線索,《一個都不能掉隊——永安青水畬鄉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共同富?!肪褪菑摹爸腔廴鳌崩锪私獾降南嚓P信息。
適應媒體融合,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要堅持思想領先、精品主導,把傳統媒體的內容原創、權威報道、深度解讀、言論評論等向新興媒體延伸,用正能量充沛的優質內容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一個都不能掉隊——永安青水畬鄉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共同富裕》這篇新聞在報紙和電視上進行宣傳后,立即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好評,通過深入采訪,眾多感人細節打動了人心,鼓舞了群眾,極大推動了落后鄉村的發展?!恫荜栵w宇帶著病重父親上大學》因“攜病重的父親上學”的感人事跡,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全國近200家新聞機構轉載,該報道獲得了福建好新聞二等獎,曹陽飛宇本人入選當年“感動福建十大人物”,并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稱號和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
適應媒體融合,要做到既注重黨媒官微的莊重品位,又注重草根受眾的通俗口味,充分挖掘本土特色資源,多設計一些集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的好欄目,多采寫一些膾炙人口、寓教于樂的好新聞,使新聞作品更潮、更靚、更富穿透力,最大程度增加受眾面。三明林改工作走在全國前面,幾年來關于林改的報道也層出不窮,然而總是寫不出新亮點,作品內容枯燥,形式單一?!睹飨h持續深化林改拓寬“兩山”轉化通道側記》從做足綠色文章、青山富民惠民兩個方向,指出林改給當地農民帶來的具體好處,特別是大量美麗生動的圖片和視頻的使用,獲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極大推動了當地農民和干部參與林改的積極性。另外,《沙縣小吃的發展之路》《一個攝影愛好者與鳥的14年》等一系列立足于當地特色的新聞作品,記者抓住細節,以生動的描寫還原了現場,得到了各階層受眾的好評,在新聞客戶端獲得12萬閱讀量,抖音短視頻瀏覽量達30萬,點贊8萬,評論1260條,收藏量1867次。
適應媒體融合,要創新傳播手段,實現各種平臺的綜合運用。首先,要加強學習,以“刀刃向內”的勇氣進行“自我革命”,加強新媒體應用,在信息內容、技術運用、平臺終端等共享融通,通過學習適應新媒體生產和傳播為核心的一體化運行機制,最終真正適應“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深度融合、互促共贏”的一體化發展格局。以前,作為報社記者,只是單純文字報道,融合后,采訪后的新聞要在報紙、電臺和電視上共同傳播,這就為個人采寫提出了全新要求,特別是要加強圖片和視頻的拍攝及后期的制作和剪輯,這些倒逼我從多方面進行了提升?!稖髑樯钕盗小分缘玫胶迷u,實現了很好的宣傳效果,正是在寫作的基礎上,綜合運用了圖片、短視頻,然而這些都離不開寫作、拍攝、制作等專業知識綜合運用。
要創新傳播手段,短視頻、H5、直播、Vlog等微傳播、輕量化、個性化形式就顯得特別重要,特別是要加強可視化呈現智能化推送,以提高新聞的閱讀率、點贊率和轉發率。林博會年年舉辦,然而近年受疫情影響,林博會到場的群眾減少了。2022年第十七屆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我們在開幕式及展覽期間制作了很多短視頻,采用了全方位的直播,報紙上開設專欄和專版,讓當地市民全方位地了解了林博會情況。采寫的《滬明情深系列》通過三明網、e三明客戶端、智慧三明客戶端、聚焦三明微信號、三明市融媒體中心微信號、三明日報微信號六大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并且通過抖音號、頭條號、人民號、央視頻新聞網矩陣號、三明日報微博、三明網微博等多個網絡端形成了全媒體傳播矩陣,實現了可視化呈現智能化推送,取得了極好的宣傳效果。該系列報道在新聞客戶端獲得10多萬閱讀量,抖音短視頻瀏覽量達40多萬。
媒體融合對新聞工作者個人溝通協調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全面掌握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的知識,及時將新技術、新運用融入新聞信息生產、傳播、服務全過程,以技術建設新成果服務傳播水平提升。同時,還要及時協調、溝通各縣(市、區)的融媒體中心,真正實現各平臺統一,提高新聞采編內容生產質量和效率。
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采編工作者個人業務能力的提升已成為當務之急。新聞采編人員需要轉變思想觀念,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新聞傳播的變革。只有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取得更好的成績,進而推動新聞傳播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