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榕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無紙化閱讀已成趨勢,如何占領移動終端進入受眾視野,這是傳統媒體人所面臨的時代難題。習慣了傳統采編模式,固化流程,轉身迎接新時代浪潮,順應用戶的需求變化,這不僅需要更開放的思維,更開放的平臺,更需要革新自變的勇氣。
近年來,廣東江門日報在衛生健康領域,以“健康+”模式,提供融媒宣傳、現代服務、社交互動、數據平臺、技術支撐等全方位服務,為廣大衛健部門、醫療機構全面賦能,助力健康江門好聲音傳得更深更遠。
2016年,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直播元年,數百家網絡直播平臺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傳統媒體由于內外環境的變化和沖擊,其生產力、傳播力、影響力等,都呈現了下降的趨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江門日報主動出擊,與江門市婦幼保健院聯合打造健康公益直播項目“空中診室”,順勢開啟了“直播時代”。
作為廣東省衛生健康系統首開先河的健康促進項目,“空中診室”沒有成功經驗可循,它的運作稱得上是“摸著石頭過河”。在經過數月的準備和無數次的溝通后,習慣了在紙上長袖善舞的江門報人,嘗試著在移動終端開拓新領域——借助直播江門APP、江門日報微信號、江門市婦幼保健院微信號這些平臺,打造“空中診室”項目。
創新是“空中診室”最大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形式新,創新醫患溝通平臺。為更好地適應融媒體步伐,“空中診室”打破了以往與醫療單位合作的單一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移動手機通信技術,將App、微信融入進來,實現了醫患溝通的無縫對接,具有開放性、及時性、互動性和權威性的特點。市民可隨時通過手機進行免費問診,實現了與專家的“零距離”溝通。從第九期開始,“空中診室”從靜態的圖文直播升級為動態的視頻直播+圖文直播;從單純的線上問診,再到線上線下融合。節目加入主持人,形式更為直觀,可看性更強。第十期,“空中診室”從室內轉至室外——在育德社區舉行。節目有主持串聯,觀眾現場提問,醫生普及醫學常識現場解答,節奏感強,現場氣氛濃厚,給用戶提供不一樣的體驗。
二是內容新,創新解決就診痛點。每期的“空中診室”,江門日報都會策劃不同的主題科普。截至2020年3月,“空中診室”已推出36期不同主題的專題,來自醫療單位各領域的60多位專家和多位國家級醫學“大咖”為網友解答了兒科、婦科、產科等不同領域的健康問題。為進一步擴大“空中診室”的知名度,借助江門日報青蘋果學生記者團隊,在節目第十二期,組織了25名小記者走進江門市婦幼保健院,體驗生命起源。在之后的節目里,“空中診室”不斷擴大普及面,比如讓江門日報直播車走進社區,開展醫療幫扶公益活動,緩解基層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首次走進高校,實現醫生與大學生面對面的交流,為大學生普及青春期保健知識,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正確了解自我,關愛自我;借助“健康促進僑鄉行”義診活動,邀請到全國知名生殖醫學專家,為不孕不育患者解答他們所關心的生殖健康疑難問題,圓他們的生育夢……
三年多的時間里,“空中診室”完成了三季共36期節目,在直播江門App閱讀量約300萬人次,成為江門市健康科普園地、市民與專家直接溝通的平臺。對用戶來說,足不出戶,一部手機解決了看病難問診難等難題;對醫院來說,使醫生由原來的一對一變成了一對多的增效,把優質醫療資源送到患者手上,解放生產力,緩解醫患矛盾;對報社來說,鍛煉隊伍,開拓視野,探索轉型之路,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對社會來說,智慧醫療的普及,可進一步促進和諧醫患關系。
近年來,“空中診室”項目先后榮獲廣東新聞獎、2018中國傳媒項目拓展創新獎、2017-2018年度中國報業新媒體項目創新30強、2018中國報業重大主題報道+服務年度雙十佳案例獎等四個獎項。這些獎項的獲得,既是對這個項目的肯定,也是對傳統媒體人探索轉型之路的鼓勵。在實操的過程中,筆者總結出了以下幾點經驗:
全媒體時代的來臨,給人們帶來了極為豐富的信息資訊,新聞的來源、渠道、內容、傳播等都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當有了微博等平臺以后,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各種虛假新聞不斷沖擊人們的道德底線,新聞的客觀真實性作為新聞曾經的最為基本的屬性,又一次次考問傳媒人的良知。和自媒體相比,傳統媒體的優勢是權威信息的來源,比如官方信息、專家看法等。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也要保持權威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形象,并應繼承其主體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切忌對兩個平臺采用雙重標準。
每一個優質的融媒體產品,都離不開前期從內容到形式的精心策劃。在全新的領域,紙媒人要跳出單純報人思維——只對寫稿負責,要學會提供組織、策劃、統籌、協調、張羅、聯系、溝通、現場掌控、出鏡主持、技術更新等全要素的服務。
每期的“空中診室”,江門日報都會提前定好選題,撰寫文案,組織好問題,加強與醫生溝通,安排各渠道宣傳擴大節目的知曉率;節目直播前,要做好預告,準備好場地、做好各環節的溝通工作;節目直播中,要做好現場記錄、圖文、視頻發送;節目直播后,要做好總結,在報紙上刊發。為此,“空中診室”專門組建了一個直播微信群,里面包含了報社、醫院的相關成員,方便大家溝通協作。
從移動視頻直播的最大優勢來看,其社交功能成為促進信息流動的重要動因之一。以往廣播、電視端的直播,屬于單純的聆聽或觀看行為。而在移動視頻直播中,傳統的“傳—受”模式發聲質變,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以留言的方式發表看法,與直播方或其他觀眾交流。
“空中診室”把用戶的體驗感放在首位,增強服務性和互動性。針對網友在線上提出的問題,為確保答復的嚴謹性,每周,“空中診室”合作的醫療單位都會組織專家進行解答,實現了市民與專家的“零距離”溝通,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同時,《江門日報》的《健康周刊》也會擇優刊登熱點問答,既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閱讀需求,也創新解決了當下醫療就診痛點,且資料長期保存,方便查閱。
媒體深度融合過程中,要求傳統紙媒工作者不僅要有較強的文字功底,還要對新興技術如微信、微博、H5、抖音、網頁制作等熟練運用。同時,要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向微博、微信、手機App等新興媒體貼近,學會運用無人機、VR眼鏡等,把最新的科技成果用于實踐當中,從“專業文字”“專業攝像”的記者向“全能型”“多面手”記者轉型。三年的實操,“空中診室”讓傳統報人的思維模式更為開放,除了在選題上緊扣熱點外,還注重移動互聯的傳播模式,注重用戶體驗,在實用性、服務效果上更為人性化,變單向的傳播模式為雙向的傳播互通,真正實現市民與專家的“溝通無障礙”。
協同推進成為常態,外部合作漸起。與傳統紙質媒體大多單兵作戰的模式不同,直播后方所涉及的人員眾多。每一場直播都要有視頻編導技術編輯、前線記者、后臺編輯等一批工作人員參與,因此,團隊的配合顯得尤為重要。這既包含了現場的互相配合,也包含了前方和后方的默契協作,部門之間的互相呼應。可以說,每場成功的直播,都是多部門協同作戰的結果。
有了“空中診室”的成功試水,近年來,江門日報主動出擊,先后開展了一系列直播活動。陸續推出了揭開手術室神秘面紗的《手術直播間》,科普心理健康知識的《心靈之旅》,科普健康素養知識的《健康大講堂》等多個衛生健康直播項目,通過線上線下聯動,走進企業、社區、學校、機關單位,科普健康知識,提高居民健康素養,累計受益人數破百萬。
由此可見,雖然新媒體的橫空出世,給傳統紙媒帶來了沖擊和挑戰,但二者從來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而是“優勢互補”的關系。過去,各家媒體比拼的是誰能講個好故事,而在當下,可能還要加上一條,就是誰能用更多的形態講故事,講好故事。因此,對于紙媒而言,必須加快轉型,提高核心競爭力,從而實現自身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作為媒體人,更要從思想觀念上進行轉型,牢固樹立互聯網思維和一體化理念,無融合不傳播,要傳播必融合。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但無論怎樣變化,內容生產始終是媒體生存發展的根本,如何以優質的內容吸引讀者才是最重要的生存之道。
一方面,紙媒要充分利用好大數據,通過后臺技術分析用戶屬性,以用戶需求來指導內容創作的方向。通過一場直播、一條推文,我們會掌握閱讀人群、閱讀數量、態度評論、點贊數量等多維度數據,從而更了解用戶,繼而生產更符合用戶口味的內容。另一方面,在內容呈現方式上,紙媒也要運用好互聯網語言和技術,使新聞產品更加有趣、有用、有情,而不是直接從紙上到網上的機械搬運。
傳統紙媒只有和新媒體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創造出適合讀者口味的更優質的新聞產品,才能變危為機,實現長足發展,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