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忠治
一體多元是中華民族的顯著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文明悠久。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當代音樂人逐漸開始意識到:對音樂的融合性創新是中國音樂,同時也是世界音樂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傳承我國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創作一體多元、融合多民族文化的現代音樂作品,對傳承和推廣我國音樂文化、民族精神有著重大的意義。
新聞媒體作為人民對社會生活的縮影和人民認識世界的捷徑,應該在反映各民族人民生活、語言、藝術等方面“多元”的同時,又能夠看到民族團結、民族融合、自強不息的“一體”意識。立足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覺、增進文化認同、彰顯文化自信的精神,新聞媒體對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0世紀初期,世界音樂的發展五彩繽紛,百家爭鳴,逐漸形成了眾多的音樂風格流派,如:爵士音樂、微分音音樂、無調性音樂、噪音音樂、電子音樂、偶然音樂等。這些受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系列思潮影響所興起的音樂形式,都可以統稱為現代音樂。早在一個世紀前,音樂的發展方向已經趨向于多元化,音樂家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創新”一詞之上,包括:新的作曲技法、新的演奏技法、新的音響效果、新的音樂理論等。同時又有音樂家以這些新興表現手法結合傳統音樂的表現手法進行創作,如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的作品《藍色狂想曲》,將新興的爵士音樂元素融入歐洲古典音樂,表現了音樂史中最早的“融合”思想。
在音樂學中,現代音樂指在“創新”和“融合”思維影響下形成的一種以現代音樂理論為支撐的音樂形式。現今,大量音樂人熱衷于吸納廣泛的民族元素進行創作。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甚至不同國家的音樂特征進行融合性創新,從而創作出具有一體多元特點的現代音樂作品。如歌手薩頂頂將云南哈尼族鼓歌、藏族民歌、佤族敬酒歌等與當代流行音樂融合創作出具有我國多民族特色的現代音樂作品。爵士音樂家孔宏偉以中國傳統的三弦、竹笛、古琴為旋律,融合西方爵士樂的節奏特點,創作出了兼具中國元素和西方元素,一體多元的現代音樂作品《夏日皇宮》。美國爵士音樂家肯尼·加內特以萬里長城為創作背景,以中國五聲調式元素融合西方爵士元素,創作專輯《Beyond the wall(跨越長城)》。這些音樂作品的誕生,兼具了不同的文化特點,為各民族的交流、團結與文化認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今新聞媒體逐漸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新聞的類型日益增加,以求找到更多的模式適應不同的受眾人群。音樂是人民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反映,能夠激起聽眾的共鳴。因此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恰當地使用音樂,可以使新聞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1.襯底應用:當新聞僅由解說員自述時,觀眾長時間僅收聽一種聲音,從而容易產生聽覺疲勞,或者由于形式無趣而放棄繼續觀看新聞。如若在新聞播報中恰當地添加音樂,將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由于單一聲音帶來的疲勞感。同時恰當地使用音樂可以給觀眾帶來情緒上的放松,有助于集中觀眾注意力,優質的聽覺體驗可以一定程度延長觀眾觀看新聞的時間。
2.提示應用:在電視新聞或廣播新聞中,在固定的時間點播放固定的音樂可以起到提示的作用。長期觀看或收聽該新聞播報的聽眾在聽到某一段音樂后就可以知道新聞即將開始,或是在新聞欄目中用不同的音樂來提示不同板塊的新聞片段。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為例,有定制的片頭音樂、板塊轉換音樂和背景音樂,一般各地方電視臺、廣播電臺的新聞欄目亦都有自己專屬的音樂。
3.情緒渲染應用:人們更加注重新聞傳播方式的今天,感官體驗讓觀眾更容易共情新聞事件。音樂比語言更易于表達情感,恰當地使用音樂即可將觀眾帶入特定的情境和感情中。比起單調的解說,使用音樂在新聞中的表達效果更加強烈。如在報道地震、洪水等災難的新聞中使用情緒沉重、憂傷的音樂,更能夠激起觀眾對于災難殘酷的共鳴和對受難者及其家屬的憐憫。又如在體育新聞中,運用極具爆發力的音樂搭配運動員瀟灑的身姿,更加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不僅要將新聞事件真實地傳達給觀眾,還需要為觀眾帶來藝術性的體驗。
1.音調需求:隨著新聞媒體多元化的發展,新聞的種類、內容更加多樣化。在新聞媒體中需要更廣闊、豐富的音樂語言,以支撐逐漸豐富的新聞報道。隨著現代音樂的發展,無論是音樂表現力或是感情的豐富性都日益增強。在新聞媒體中,可以掙脫傳統音樂大小調體系的束縛,嘗試使用現代音樂理論增強音調的表現力,從而提升新聞傳播效果。
2.節奏需求:為了增強新聞傳播的感染力,新聞媒體所使用的音樂在節奏上也應該打破傳統音樂節奏的約束。基于現代音樂融合性的特征,將吸納更多不同民族文化的節奏融合進音樂當中,可以根據新聞內容充分表現現代音樂節奏的張力,在播報新聞的同時,提高了節目整體的節奏感和藝術感。
3.音色需求:基于現代音樂多元化的特征,在樂器音色方面相比傳統音樂將更加豐富。各式各樣新樂器的音色使用,增加了新聞媒體中音樂元素的自由度。傳統音樂音色可選性相比較少,在內容豐富的新聞內容中,難以協調樂器之間音色的搭配;現代音樂則增加了音色的選擇范圍,從而使得新聞內容的氛圍更加有感染力。
新聞媒體對于現代音樂的應用十分廣泛,同時現代音樂的發展也需要新聞媒體來推動。新聞媒體的社會影響力、輿論導向性、媒體權威性都是影響現代音樂發展的關鍵,具體表現為:
互聯網平臺對當代音樂文化有著極大的影響。通過網絡,使得現代音樂的傳播并不拘泥于地區影響,且可以通過多樣化的媒介傳播到更廣闊的地域、國家。這使得現代音樂已全球化普及,影響力也逐漸擴大。然而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異文化需要借助新聞媒體加以解析,利用新聞媒體的影響力深化現代音樂的傳播價值,普及一體多元、融合創新的現代音樂作品,以傳承和推廣我國音樂文化,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覺、增進文化認同、彰顯文化自信的精神。如作曲家田蕾蕾融合中國民樂與歐洲薩克斯管音色,創作薩克斯與民樂團的優秀作品《公開的奧秘》,由法國薩克斯演奏家克勞德·迪朗擔任獨奏。然而作品發布時少有媒體報道,以至這部作品鮮有人知。時隔多年,這部作品才被國內新聞媒體發掘,埋沒多年的優秀作品重見天日。該作品使歐洲人民在欣賞薩克斯管音樂時感受到中國這一東方古國的神秘色彩,使歐洲人民更加向往中國文化,更多歐美音樂人開始學習中國音樂,認同中國文化。同時,這部作品也使得中國人民感受到薩克斯管獨特的音色和音樂表現力。
新聞媒體不僅有利于擴大現代音樂的影響力,對引導現代音樂作品創作方向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隨著現代音樂的影響范圍逐步擴大,音樂創作人的數量也急劇上升,出現的作品也良莠不齊。如商業性創作造成的民族音樂變形性:隨著我國鄉村旅游業的開發,大量少數民族歌曲被廣泛地運用于商業活動中,為現代音樂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然而,部分少數民族音樂本身賦有該民族的文化習俗、歷史價值,盲目使用民族音樂的素材進行創作有可能導致該民族本真丟失,久而久之,使得該民族的核心價值消亡。現代音樂的誕生促進了世界各民族的交流、團結與文化認同,是人類注重繼承文化、傳播文化的精神體現。新聞媒體應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促進現代音樂科學性、時代性地發展,逐步升華音樂內涵,豐富音樂內容。同時對于盲目的、不恰當的創作進行批判與點撥。
音樂人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普及現代音樂知識,培養了大眾音樂欣賞素養。在現代音樂發展過程中,不僅需要提高大眾對現代音樂的熱愛和大眾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更應該向大眾普及現代音樂一體多元、融合創新的理念。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借助其媒體權威性,不僅要推薦優秀音樂作品,更重要的是推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覺、增進文化認同、彰顯文化自信的精神。同時通過現代音樂,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人民的文化特點,展現中華文化求同存異、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綜上所述,新聞媒體對現代音樂的影響力、創作方向和普及度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現代音樂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也較為廣泛。有效地運用新聞媒體能促進現代音樂科學、多元地發展;同理,恰當地運用現代音樂能提升新聞傳播效果。二者相得益彰,旨在傳承我國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達到“一體”的有效實現,并長期為“多元”提供滋養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