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民
全媒體背景下,傳統紙媒仍處在大眾傳播的前沿陣地,在新聞傳播格局中仍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深度報道、權威解析等方面有著難以替代的作用。網絡新技術的出現,尤其是移動端的興起,讓傳統紙媒在傳播的時效性、內容的豐富性、傳播平臺和傳播渠道的局限性等方面都暴露出了不少弊端。如何在全媒體背景下加快傳統紙媒轉型突圍,成為眾多紙媒人面臨的緊迫課題。
新形勢下,傳統紙媒要有新的定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的發展規律。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媒體融合的重要論述,在全媒體背景下,將傳統媒體的長處、優勢放大,抓住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帶來的新機遇轉型突圍,破繭成蝶。
全媒體時代,對新聞從業人員的業務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內容的采寫、編輯、傳播等流程,需要記者、編輯一人多崗、一專多能,運用多種形式做好全媒體報道。
傳統紙媒從業人員大多從業時間長,經驗豐富,對新聞的把控能力強;但年齡偏高,思想固化,接受新事物能力慢,對新聞采編、傳播渠道變化的認識滯后,固有的思維觀念尚未完全轉變。
全媒體背景下,雖然不少傳統紙媒已經進行了轉型融合,但多數融合只是流于形式,媒體間的融合仍存在著“只合未融”的問題。不少傳統紙媒的記者對新的采訪模式還持有抵觸情緒,外出采訪只是簡單的紙筆記錄、拍照留存;編輯也只是機械地將傳統紙媒上的稿件簡單地照搬到新媒體平臺上,缺少二次加工,傳播效果自然得不到保障。
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傳統紙媒必須加強對現有從業人員的培訓,使他們盡快適應全媒體時代的發展需求。比如定期聘請業內專家或是其他的新媒體從業人員對員工進行培訓,尤其是編輯、記者等一線采編人員。
同樣是傳統紙媒的文字記者,為什么有的人轉型快,無論是采寫稿件、拍攝圖片,還是拍攝、制作短視頻都得心應手;有的人卻故步自封、原地踏步?究其原因,還是思想上認識不夠,學習和實踐上不夠深入。因此,必須解放思想,通過“培訓+實踐”重塑采編人員的思維模式。必要時,還可以通過考核機制這個杠桿來進行調節,充分調動記者、編輯等一線采編人員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營造采編人員在干中學、在學中干的全媒體學習工作氛圍,逐步變被動學習、被動適應為主動學習、主動創新,以適應全媒體發展的需要。
紙媒從業人員重塑思維模式只是員工個人層面上思想觀念的改變,傳統媒體想在全媒體背景下轉型突圍、破繭成蝶,還需要實行傷筋動骨的“大手術”。
以筆者供職的山東濰坊日報社為例,近年來全力推進媒體融合改革,破除媒體壁壘,建立全媒體指揮中心、采訪中心、編輯中心、融媒體中心、運營中心等五大中心全媒體鏈條式、一體化運行格局,全媒體指揮中心(中央廚房)統籌、協調、調度、指揮全媒體策、采、編、審、發、評全鏈條各項工作,基本形成了便捷、高效、暢通的運行機制。
全媒體時代,如何發揮傳統紙媒和新媒體客戶端的各自優勢,成為紙媒人重點研究的課題。濰坊日報社旗下創刊于1994年元旦的《濰坊晚報》,曾是濰坊地區晚報生活類報紙的金字招牌,在紙媒的黃金時代擁有深厚的讀者基礎,最高訂閱量10萬份,是地市級晚報生活類報紙的翹楚。然而,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傳播規律發生了變化,報紙訂閱量銳減,大批讀者開始向線上閱讀轉移,同許多晚報生活類報紙一樣,濰坊晚報也面臨著與眾多讀者失聯的危機。為此報社領導深思熟慮、審時度勢,多次進行改版轉型,積極推進媒體融合戰略,嘗試重新建立與讀者的聯系。
2023年3月,濰坊日報社再次大膽革新,邁出媒體深度融合的更大一步,把濰坊晚報總編室和報社新媒體矩陣平臺融合為一個大中心,共用一個“中央廚房”,推進傳統紙媒和新媒體一體化運維。融合之后,中心內部實行AB角崗位輪換制度,人員根據需要調配通用,傳統媒體多年來形成的嚴謹認真、工作扎實、專業專注的作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新媒體從業人員;同時,新媒體從業人員頭腦靈活、反應快、創新能力強等特點,點點滴滴中也滲透影響著傳統紙媒的從業人員,為紙媒注入了新的活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讓“中央廚房”以快制勝,使新聞生產力和產品競爭力快速提升。
如今,通過資源整合、平臺聚合、人才集合等方式,濰坊日報社已經實現了傳統紙媒與新媒體相互賦能,實現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融合目的和“1+1>2”的傳媒效果。
全媒體時代帶來的新思維、新技術為講好中國故事和本地故事提供了更多的支撐和便利,如何更好地借助因媒體融合帶來的機遇來創新表達,更好地講好身邊故事,考驗著媒體人的智慧。
網絡新技術的出現,尤其是移動端的興起,改變了受眾的閱讀習慣,也改變了傳統紙媒過去構建的傳播模式。隨著訂閱量下降,影響力降低,傳統紙媒的傳播力和引導力也在不斷下滑。
全媒體時代,如何提升紙媒產品的影響力?筆者以為,重塑思維之后,還要創新表達。簡單說,就是要求紙媒記者在采寫新聞時,不單單只是寫文稿、拍圖片,還要拍攝一段視頻資料,以方便編輯制作成短視頻,再通過二維碼的形式在報紙上進行推介。這樣受眾在閱讀報紙時,只要拿出手機掃一下二維碼,就能通過觸屏的方式閱讀文、圖、視頻并茂的報道。
每年4月,濰坊國際風箏會舉辦期間,濰坊上空“魚游蝦戲”彩鳶飛舞,甚至連“復興號動車”“航空母艦”“中國空間站”等被視為“重大題材”的元素,都被手藝人做成了風箏放飛上天,被人戲稱為“在濰坊,萬物皆可放飛”。但是,華美的文字和靜止的圖片,在如此壯觀的景象面前顯得局促。在前幾年,像這樣豐富的題材僅在紙媒刊發的話,有“撐破”了鏡頭和版面的尷尬。而今年風箏會舉辦期間,《濰坊晚報》創新性地在一版開設“融媒主打”欄目,紙媒受眾只要掃一掃二維碼就可“閱讀”到有聲音的動態畫面,原來干巴巴的平面二維閱讀,變成了“有聲有色有動作”的三維立體閱讀,融媒借紙媒“一角”,既緊緊抓住了受眾的關切點,又實現了海量傳播,將流量變成了傳播量。
新聞內容的優劣,決定了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盡管互聯網新技術的出現和普及,重塑了傳播格局,新聞宣傳話語權不再為傳統媒體所獨有,但是,無論媒體生態如何變化,優質內容仍然是媒體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內容為王”永不過時。
傳統紙媒想在全媒體時代突圍發展,就需要揚長避短,在作品的深度、溫度、精度上下功夫。既要聚焦時代大主題,也要關注民生小事件,從小切口入手,增強報紙內容的貼近性、可讀性、趣味性,提高受眾的參與性、互動性,講好身邊小人物的故事,傳播好身邊好聲音,努力采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有深度的新聞作品,重新贏得受眾的接納和認可,重新找回讀者。
以濰坊日報社旗下的《濰坊日報》為例,從1029個孩子的媽媽楊守偉,到“盒飯精神”感動外商的孫文峰;從日行3萬步已是尋常事的網格員王桂林,到母子愛心接力、守護不幸家庭八年的呂峰母子……黨報頭版不再只關注各類領導會議、時政要聞,而是騰出版面聚焦身邊人、身邊事,講述身邊干部群眾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鮮活故事,通過挖掘身邊小人物奉獻社會、凡人善舉的感人故事,弘揚實干苦干、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讓正能量實現大流量,讓大流量澎湃正能量,重塑了傳統紙媒的引導力和影響力,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全媒體背景下,傳播內容更加豐富,傳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但無論媒體格局和傳播方式怎么變化,傳統紙媒仍處在大眾傳播的前沿陣地,其擔負的引導輿論的責任沒有改變。新形勢下,傳統紙媒想轉型突圍,要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創新打造文圖與視聽融合一體的新型傳播模式,緊扣時代主題和受眾關切度,不斷強化服務功能,通過內容創新、表達創新,實現新聞報道從靜態向動態的延伸,將流量變為傳播量,增強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