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奕,張海祥
(1.新疆醫科大學第七附屬醫院藥學部;2.新疆醫科大學第七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28)
疼痛是癌癥患者的最常見癥狀之一,臨床中約75%的癌癥患者均遭受疼痛的折磨,嚴重降低其生活質量,在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治療中,目前多用阿片類藥物進行控制與緩解,但長期使用阿片類藥物,易對患者的胃腸道、呼吸、皮膚等系統造成不良影響,發生惡心嘔吐、過敏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1]。近年來,中醫藥在癌性疼痛的控制中取得了積極成果,成為傳統止痛方案的有效補充。中醫認為,癌性疼痛屬本虛標實,多數為因虛而得病,因實而致痛,是一種全身屬虛、局部屬實的病癥,應以溫陽散寒、化瘀通絡止痛為治法,并兼以行氣化痰、扶正補虛。相關研究顯示,中醫定向透藥療法作為一種先進的綜合疊加治療技術,能在治療儀的引導下,將藥物的有效成分直接從皮膚定向送達病灶位置,從而實現疼痛的有效緩解并提高治療安全性[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采用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聯合阿片類藥物治療對其去甲腎上腺素(NE)、多巴胺(DA)、前列腺素E2(PGE2)、P 物質(SP)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3 年1 月至5 月新疆醫科大學第七附屬醫院收治的60 例中重度癌癥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齡30~74歲,平均(52.02±9.17)歲。試驗組患者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齡31~73 歲,平均(52.04±9.2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癌性疼痛診療規范(2011 版)》[3]與《癌性疼痛中醫外治診療規范專家共識意見》[4]中癌性疼痛診斷標準;②疼痛強度為中度或重度,疼痛數字評分法(NRS)[5]評分≥4 分;③存活時間>3 個月。排除標準:①其他原因所致的疼痛;②合并精神類疾病,不能配合治療與問卷調查;③過敏體質;④正在接受其他鎮痛方法治療。本研究經新疆醫科大學第七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治療,即開始1~3 d內(第一階段),給予患者阿片類藥物鹽酸嗎啡片(青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63020015,規格:10 mg/片)口服治療,用量為10 mg/次,每間隔6 h 口服1 次。在隨后的4~14 d 內(第二階段)加用鹽酸羥考酮緩釋片(BARD PHARMACEUTICALS LIMITED,注冊證號J20140125,規格:10 mg/片),用量為10 mg/次,每間隔12 h 口服1 次,期間觀察患者的疼痛情況,參考爆發痛次數及止痛持續時間等適當增加或減少鹽酸嗎啡片的用量,持續治療14 d。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中醫定向透藥療法,中藥復方組方:乳香、延胡索、細辛、肉桂、小茴香、丁香、沒藥每味各10 g,冰片3 g。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狀后輔以適當凡士林調成膏狀,取約5 g 藥膏均勻涂抹于電極片中心,將電極片緊貼于皮膚痛點部位,連接定向透藥儀(桂林市威諾敦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桂械注準20172090176,型號:WND-ZZ-2TD-C),接通電源、打開開關,根據患者情況選擇檔位,30 min/次,1 次/d,持續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4 d 后的疼痛情況,其中疼痛強度予以NRS 評估,NRS 評分疼痛程度分為0~10 分。0 分為無痛;1~3 分為輕度疼痛,即略有疼痛感,未影響生活和工作,睡眠不受干擾;4~6 分為中度疼痛,即疼痛感明顯,無法忍受,需用止痛劑,睡眠受干擾;7~10 分為重度疼痛,即疼痛感非常劇烈,嚴重影響睡眠,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無法忍受,需用止痛劑;疼痛影響予以簡明疼痛調查量表(BPI)評估[6],從疼痛對患者7 個方面產生的影響進行評估,包括日常生活、情緒、行走能力、工作、人際關系、睡眠及生活樂趣,分為0~10 分,分值越高疼痛對患者的影響越大。②比較兩組患者阿片類藥物用量、爆發痛次數、止痛起效及持續時間。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4 d 后的疼痛介質水平,分別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3 500 r/min 離心15 min,分離血清,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劑盒及配套的酶標儀測定血清中NE、DA、5-羥色胺(5-HT)、PGE2、SP 的水平。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的生活質量,生活質量借助卡氏功能狀態(KPS)評分[7]標準評估,評分范圍為0~100 分,分數與患者體能狀況呈正相關,即分數越高代表患者體能狀況越好。⑤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便秘、惡心嘔吐、皮膚不適、頭痛頭暈、呼吸抑制等。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不良反應發生率)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疼痛強度評分與疼痛影響評分、阿片類藥物用量、爆發痛次數、止痛起效及持續時間、疼痛介質等)經S-W 法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疼痛強度評分與疼痛影響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14 d 后兩組患者NRS 與BPI 評分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強度評分與疼痛影響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疼痛強度評分與疼痛影響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NRS:疼痛數字評分法;BPI:簡明疼痛調查量表。
2.2 兩組患者阿片類藥物用量、爆發痛次數、止痛起效及持續時間比較試驗組患者的阿片類藥物用量、爆發痛次數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對照組比,試驗組止痛起效時間縮短,止痛持續時間延長,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阿片類藥物用量、爆發痛次數、止痛起效及持續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患者阿片類藥物用量、爆發痛次數、止痛起效及持續時間比較()
2.3 兩組患者疼痛介質水平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14 d 后兩組患者血清NE、DA、5-HT、PGE2、SP 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疼痛介質水平比較(ng/mL,)
注:與治療前比,*P<0.05。NE:去甲腎上腺素;DA:多巴胺;5-HT:5-羥色胺;PGE2:前列腺素E2;SP:P 物質。
2.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治療前,試驗組患者KPS評分為(50.04±5.11)分,對照組患者為(49.19±5.08)分。治療后,試驗組患者KPS 評分為(77.42±8.64)分,對照組患者為(69.18±8.54)分。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KPS 評分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715,P<0.05)。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10.00%)低于對照組(26.67%),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癌性疼痛是中晚期癌癥患者最常見的臨床癥狀,在癌性疼痛控制中,藥物治療是最為普遍的方式,阿片類藥物是治療中重度癌性疼痛的一線藥物,能有效緩解多數癌癥患者的疼痛癥狀,但長期應用有導致成癮的可能。鹽酸嗎啡片和鹽酸羥考酮緩釋片作為強阿片類藥物的緩釋制劑,能持續緩解中重度癌性疼痛,既可長效鎮痛,又可用于癌性疼痛滴定給藥,在癌痛控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8]。
中醫定向透藥療法作為將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物理學有機融合的新型治療技術,能使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更加深入地直達病灶部位,靶向作用于患處病灶,起到清熱止痛、疏經通絡及改善局部循環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者NRS、BP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中醫定向透藥療法可以更好地減輕癌性疼痛。有學者提出,在使用鹽酸羥考酮緩釋片的基礎上開展醫定向透藥療法治療,能發揮顯著的緩釋作用,減少阿片類藥物的用量,并達到減少爆發痛次數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9]。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阿片類藥物用量、爆發痛次數均少于對照組,止痛起效時間較對照組縮短,KPS 評分高于對照組,進一步提示中醫定向透藥療法對于緩解中重度癌性疼痛具有積極作用。中醫定向透藥療法的原理在于利用藥物透過皮膚、黏膜、腧穴、孔竅等部位直接吸收,發揮整體和局部調節作用,是中藥治療癌性疼痛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而本次試驗中選用的中藥乳香可行氣通絡、活血止痛,延胡索能溫陽散寒、通絡止痛,沒藥能散瘀止痛,細辛、肉桂、小茴香、丁香能溫腎暖肝、行氣止痛,諸藥合用并聯合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能借助熱力及電刺激,使藥物更加有效地滲透皮膚直達病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藥效的持續時間,減少給藥次數,緩解疼痛[10]。本研究中,治療后試驗組患者各項疼痛介質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聯合阿片類藥物可以通過降低疼痛介質水平,緩解疼痛,同時安全性良好。
綜上,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聯合阿片類藥物治療中重度癌性疼痛效果良好,起效更快,能在減少阿片類藥物用量的基礎上提高疼痛緩解程度,降低疼痛介質水平,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且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