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敏兒,李燕霞,曾秀芳,黎兆平
(東莞常安醫院超聲科,廣東 東莞 523570)
腹部臟器閉合性外傷(blunt abdominal trauma,BAT)是普外科常見創傷性疾病,包括空腔臟器(膀胱、膽囊、胃腸道等)及實質性臟器(胰腺、腎、脾、肝)損傷,具有發病急、進展快、預防差等特征。研究表明,多部位、腹部多臟器閉合性損傷死亡率可達10%[1]。另有研究指出,早期準確診斷可為手術提供適時依據,可提高急診BAT 搶救成功率,改善預后[2]。但BAT 常由于腹部閉合,易掩蓋體征及癥狀,增加診斷難度,而急診創傷診斷對時效性要求極高,所以會與早期準確診斷產生矛盾。因此如何迅速準確診斷,提高治療有效性是急診救治BAT 關鍵。CT、超聲是常用影像學診斷方法,在腹部臟器損傷檢查中各有優缺點,但均有較高應用價值[3]。鑒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73 例急診BAT 患者的臨床資料,通過對比分析床邊超聲及CT 診斷急診BAT 與手術病理診斷的符合率及時效性,旨在為臨床急診創傷救治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4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東莞常安醫院收治的73 例急診BAT 患者的臨床資料,均經手術證實。其中女性患者30 例,男性患者43 例;年齡21~60 歲,平均(40.37±9.58)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38 例,高空墜落17 例,擠壓傷12 例,打擊傷6 例;受傷至入院時間30 min~10 h,平均(5.14±2.21)h;臨床表現:腹痛50 例,腰痛20 例,反跳痛23 例,發熱28 例,血壓下降42 例。納入標準:符合《腹部閉合性損傷的急診診斷和治療》[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并經手術證實為BAT;入院后均行床邊超聲、CT 檢查,影像學資料完整;實驗室檢查:血壓≥90/60 mmHg(1 mmHg=0.133 kPa),血紅蛋白≥63 g/L,紅細胞≥1.84×1012/L。排除標準:存在其他致命傷或因各種原因放棄治療;入院時生命體征不穩;CT 或床邊超聲影像學資料缺失。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檢查方法診斷前緊急搶救危重患者,給予心電監護、吸氧護理,并及時輸血,建立靜脈通道等;診斷時患者取仰臥位,確保呼吸通暢。超聲檢查:選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飛利浦公司,型號:CX30 型),探頭頻率2~5 MHz,縱切面、橫切面、斜切面掃描腹部,觀察腹部臟器大小、形態、包膜完整情況,內部是否存在回聲改變,臟器周圍、盆腔、腹及脾腎、肝腎隱窩是否存在強回聲氣體與無回聲游離液體。CT 檢查:選用64 排螺旋CT 機(飛利浦公司,型號:Brilliance CT),管電壓:200 kV,管電流:120 mA,重建矩陣:512×512,層厚:0.625 mm;首選給予CT 平掃,掃描范圍:劍突至恥骨部位,之后進行增強掃描,觀察臟器損傷情況,包括損傷范圍、部位、氣體分布、體內液體、臟器水腫等。
1.3 觀察指標①統計73 例急診BAT 患者經手術病理檢查結果。②以手術病理為診斷金標準,分析床邊超聲與CT 診斷急診BAT 的符合率。③分析床邊超聲與CT 診斷急診BAT 的時效性,包括檢查前時間、檢查時間、診斷時間及總時間。④分析典型急診BAT 病例影像學表現。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統計急診BAT 患者手術病理檢查結果73 例急診BAT 患者經手術病理確診為臟器損傷,共94 處傷,其中實質性臟器損傷64 處,包括肝損傷29 處,脾損傷26 處,腎損傷6 處,胰腺損傷3 處;多臟器損傷5 例(肝脾損傷3 例,脾腎損傷2 例);空腔臟器損傷30 處,包括胃腸損傷18 處,空腸及結腸損傷12 處。
2.2 床邊超聲與CT 診斷急診BAT 的符合率比較床邊超聲、CT 診斷BAT 合并實質性臟器損傷及多臟器損傷的符合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CT 診斷BAT 合并空腔臟器損傷的符合率顯著高于床邊超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床邊超聲與CT 診斷急診BAT 的符合率比較[例(%)]
2.3 床邊超聲與CT 診斷急診BAT 的時效性比較床邊超聲檢查時間較CT 長,但檢查前時間、診斷時間及總時間均較CT 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床邊超聲與CT 診斷急診BAT 的時效性比較(min,)
表2 床邊超聲與CT 診斷急診BAT 的時效性比較(min,)
2.4 BAT 影像學表現①脾破裂:超聲檢查顯示,脾部分實質回聲欠均勻,見圖1-A;CT 顯示,脾內見斑片狀高低混雜密度影,境界不清,見圖1-B。②肝挫裂:超聲檢查顯示,肝左右葉實質內多個形態不規則低回聲區,見圖2-A;CT 顯示,肝右葉見大片高密度影,CT 值為70~80 HU,見圖2-B。③腸系膜血腫:超聲檢查顯示,右下腹見范圍約45 mm×23 mm 不規則低回聲團,未見明顯蠕動,內回聲欠均,CDFI 未見明顯血流信號,見圖3-A;CT 顯示,右下腹腔腸系膜脂肪間隙內及腸壁間可見散在液體樣密度影存積,CT 值為36~68 HU,見圖3-B。
圖1 脾破裂患者超聲與CT 檢測圖像
圖3 腸系膜破裂出血血腫患者超聲與CT 檢測圖像
BAT 是常見急腹癥,指腹腔臟器受外力擠壓出現損傷,常合并空腔臟器損傷、實質臟器損傷,是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BAT 合并臟器損傷臨床體征復雜、病情變化快,僅根據體格檢查易被忽視,誤診率高,臨床病死率較高[5]。因此早期準確判斷BAT 是否發生臟器損傷及損傷程度、位置,開展對癥干預是提高急診BAT 生存率的關鍵。
BAT 影像學診斷方法較多,如CT、B 超、X 線,但有報道指出,X 線陽性符合率低,可降低診斷準確率[6]。超聲是一種無創診斷方法,行超聲掃描可觀察臟器動態變化,判斷脾、腎、肝等損傷情況,同時能用于床邊檢查[7]。本研究64 處實質性臟器損傷超聲診斷符合率為89.06%。腹部實質性脾、腎、胰腺、肝損傷均呈不均勻回聲,體積增加;包膜下出血可見無回聲取或低回聲區,臟器部分隆起,完全破裂則臟器形態改變,不均勻回聲,周圍伴無回聲區。國內多項研究指出,超聲對臟器實質性損傷診斷敏感性、準確率較高[8-9]。但本研究中超聲診斷空腔臟器損傷符合率為66.67%,提示急診BAT 伴空腔臟器損傷超聲的診斷效能仍有待提高。
CT診斷掃描快速且具有強大后處理技術,能清晰顯示臟器損傷程度、損傷部位、出血情況,對指導臨床明確手術方案有重要指導價值,圖像信息豐富、受體位干擾小,能清晰呈現損傷臟器與臨近組織關系。臨床研究顯示,CT診斷BAT 伴臟器損傷敏感性、準確率較高[10]。本研究CT診斷實質性臟器損傷、多臟器損傷、空腔臟器損傷符合率分別為93.75%、80.00%、93.33%,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腹部臟器損傷CT 主要表現為體積增大、不均勻密度影。分析原因可能與脾、腎、肝實性相同有關。另本研究發現,CT 診斷BAT 合并空腔臟器損傷的符合率顯著高于床邊超聲,表明BAT 伴空腔臟器損傷診斷中CT 較床邊超聲的準確率更高。分析原因,CT 能根據空腔臟器內容物外溢及連續性診斷疾病,而超聲定位損傷部位難度較大,且易受體位改變影響。
整體性、時效性是急診救治主要需求,其中時效性指高效、快速救治,為此創傷學界對黃金1 h 概念已廣泛認可[11]。本研究中,床邊超聲檢查時間顯著長于CT 檢查。分析原因,超聲是逐個掃描臟器,有時需變動體位配合才可完成,而CT 掃描屬于連續過程,故超聲檢查用時較長。實際工作中CT 掃描過程若患者發生躁動會造成輸液針脫落,需回到急診室重新開通靜脈通路,再行CT 掃描,且伴顱腦損傷者中途需推注鎮靜劑,加之準備搶救物品及過床也會耽誤一定時間;而床邊超聲一般有醫護人員配合即可順利完成。故應用床邊超聲可縮短檢查前時間。另外,本研究中,床邊超聲檢查前時間、診斷時間及總時間均較CT 短。可能原因如下:①CT 檢查幀數較超聲多,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診斷分析;②相近時間或同時間段內接受CT診斷病例多,等待時間可能會延長;③同一病例有時不僅需行腹腔CT 掃描,還可能掃描其他部位;④CT 掃描結果一般需審核醫師、報告醫師共同完成,而超聲檢查操作者能獨立完成[12]。
綜上,急診BAT 診斷中床邊超聲較CT 更具時效性,能縮短檢查準備時間及報告獲取時間,實現急診救治目的。但仍需注意,實際診斷中超聲雖無痛、快捷,對臟器實質性損傷準確率較高,但其對空腔臟器損傷診斷準確率仍待提高。因此實際工作中需充分結合床邊超聲、CT 優缺點,盡早進行明確診斷,開展有效急診救治,以降低急診BAT死亡率,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