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綺眉,黃冉藝,賀良煒,吳建偉
[江門市武邑中醫院(暨南大學附屬江門中醫院)血液病科,廣東 江門 529000]
惡性血液病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嚴重的以血液、造血器官的病理變化為主要表現特征的疾病類型,這類疾病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需積極治療。臨床上針對此類疾病主要是采取化療的形式,通過專用的化療藥物來殺死腫瘤細胞,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目前這種方式是治療此類癌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化療所用的化學藥物會隨著血液循環遍布全身,并且對患者的胃腸功能造成一定刺激,導致患者發生消化不良、惡心嘔吐等癥狀,所以在治療的同時給予患者科學的干預十分必要。本研究運用皮內針及穴位埋線兩種方式對惡性血液病患者化療所致惡心嘔吐現象進行干預。皮內針利用皮內針平刺入腧穴皮內,達到緩解嘔吐癥狀的目的,屬于侵入性干預,但起效迅速,時間短,能減輕患者刺激性傷害[1];穴位埋線是在患者穴位埋線后通過持續刺激其穴位緩解惡心嘔吐癥狀,持續起效時間長,但會長時間刺激患者[2],目前,臨床上關于兩種干預方式的效果仍存在爭議。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皮內針與穴位埋線對惡性血液病患者化療所致惡心嘔吐現象的改善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 年6 月至2023 年6 月江門市武邑中醫院(暨南大學附屬江門中醫院)收治的122 例惡性血液病化療并發惡心嘔吐的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61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2 例,女性29 例;年齡20~62 歲,平均(40.12±1.55)歲;體質量44~75 kg,平均(58.23±1.33)kg;其中白血病42 例,淋巴瘤12 例,多發性骨髓瘤7 例。干預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8 例;年齡19~59 歲,平均(40.09±1.59)歲;體質量46~76 kg,平均(58.19±1.39)kg;其中白血病44例,淋巴瘤13 例,多發性骨髓瘤4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①根據臨床表現與骨髓穿刺活檢報告被確診為惡性血液病,并符合《腫瘤治療相關嘔吐防治指南(2014版)》[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②年齡在18 周歲及以上;③加入研究前無任何精神病史;④凝血功能無異常。排除標準:①有嚴重精神疾病,無法正常溝通和交流;②對本次使用的干預方式有嚴重禁忌證;③中途由于不明原因退出研究;④合并肝、腎功能明顯障礙。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與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止吐結合穴位埋線干預:患者化療后4 h 口服鹽酸昂丹司瓊片(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062,規格:4 mg/片)8 mg,并對患者采用改良型線體對折穴位埋線法,操作如下:①取穴:中脘、雙天樞、雙梁門、雙足三里。②以2.5%安爾碘[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批準文號滬衛消證字(2003)第0001 號,規格:60 mL/瓶]常規消毒局部皮膚,取適當長度可吸收羊腸線,放置在8 號注射針頭的前端,露一半羊腸線在針頭外端,用無菌止血鉗向上對折線體。③左手繃緊皮膚,右手持針,刺入到所需深度,將羊腸線埋填在穴位的皮下組織內。④出針后用棉簽按壓針眼片刻,防止出血。7~14 d 治療1 次,28 d 為1 個周期。干預組患者實施常規止吐結合皮內針干預:止吐藥物及服用方式同對照組,皮內針治療操作如下:取患者腧穴局部皮膚,以2.5%安爾碘進行消毒,后取皮內針(蘇州環球針灸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62270588,型號:0.35 mm×25 mm),鑷夾針柄,平刺入患者皮內,后給患者貼上無菌敷貼于外露的針身和針柄處固定,以免因活動而致針具移動或丟失。每次埋針2~3 d 后取針,埋針部位出針3 d 后再埋針。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均為30 d。
1.3 觀察指標①惡心嘔吐控制情況:患者惡心嘔吐癥狀完全緩解為完全控制(FC);患者每天惡心嘔吐次數在1~2 次之間表示部分控制(PC);患者每天惡心嘔吐在3~5 次之間表示輕微控制(SC);患者每天惡心嘔吐在5 次以上表示癥狀未控制(NC)[3],總控制率=(FC+PC)例數/總例數×100%。②胃腸動力激素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 轉速離心5 min,通過放射免疫法檢測患者的胃動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腸肽水平。③生活質量:以簡明健康狀況量表(SF-36)[4]對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力、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總體健康等方面,滿分均為100 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首先采用S-W 法檢驗,對于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惡心嘔吐控制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總控制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惡心嘔吐控制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胃腸動力激素指標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胃動素、胃泌素均升高,血管活性腸肽均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治療后兩組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胃腸動力激素指標比較(ng/L,)
表2 兩組患者胃腸動力激素指標比較(ng/L,)
注:與治療前比,*P<0.05。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升高,且干預組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惡性血液病是一類疾病的總稱,是指由于物理、生物、化學、遺傳等因素引起的血細胞或造血細胞異常增殖分化、造血系統惡性病變等多種血液系統疾病。在臨床上治療惡性血液病主要是化療,通過化療藥物殺死患者體內的腫瘤細胞,但化療藥物也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嚴重損傷,尤其是對其腸胃系統造成干擾,患者通常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一系列癥狀[5],因此,在化療的同時,需要對其進行針對性干預措施,幫助患者緩解不適癥狀,減少化療帶來的痛苦。
近些年中醫方案逐漸被人們重視,皮內針和穴位埋線均能有效緩解患者惡心嘔吐癥狀,穴位埋線主要通過線體對折穴位埋線法埋線,能有效緩解患者體內臟腑陰陽偏亢,并彌補臟腑陰陽之不足,從整體調節腸胃,有效緩解化療后惡心嘔吐癥狀,但該方法埋線時間長,患者有疼痛、過敏、血腫、感染等風險[6];皮內針主要以針刺患者腧穴皮膚,《內經》曰:“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氣血”,可見針刺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之功。目前皮內針在臨床上已用于治療多種疾病,這種方式下針只埋入皮下,達到無痛無針感,較長時間輕微地刺激,隨機體活動而自行刺激,可產生較好的療效[7]。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后總控制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見兩種干預方式均能幫助患者很好地緩解惡心、嘔吐癥狀。另外,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升高,且干預組更高。可能是因為皮內針比穴位埋線操作更加簡單,并且患者無需長期埋線,疼痛較小,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因此患者生活質量更高。
胃動素是一種消化道激素,可促進患者胃腸運動,促進血液循環;胃泌素主要可促進胃酸分泌、胃腸蠕動、保護胃黏膜、調節胃腸道激素的分泌;血管活性腸肽是一種生物活性物質,主要作用是舒張平滑肌,刺激胃腸道,維持水與電解質分泌及胰腺激素的釋放[8]。對患者進行穴位埋線干預,能夠調節機體神經功能活動,促進胃腸激素分泌失調及胃動節律紊亂恢復正常,從而改善患者胃腸激素指標。皮內針干預惡性血液病患者化療所致惡心嘔吐患者,能夠產生持續且穩定的刺激,不斷地促進經絡氣血的有序運行,激發機體正氣,進而改善患者胃腸功能[9]。有研究報道,皮內針與穴位埋線通過刺激穴位來調動患者的胃腸道功能,促進胃動素、胃泌素及血管活性物質釋放,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胃腸道功能[10-11]。本研究中,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胃動素、胃泌素均升高,血管活性腸肽均降低;但治療后兩組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說明皮內針與穴位埋線對惡性血液病患者化療所致惡心嘔吐患者干預,均能夠改善胃腸動力相關激素指標。
綜上,皮內針與穴位埋線對惡性血液病患者化療所致惡心嘔吐癥狀均有明顯改善作用,并能夠改善胃腸動力相關激素,但皮內針痛感較輕,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在臨床上建議癥狀較輕用皮內針,癥狀重的患者用穴位埋線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