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樹木從人類未有之時,便在這里生長著,恒久著。這是先于人類認知的客觀事實。樹木在同人的長期的相處中,被不過百年壽命的人,賦予了無所不有的文化內涵,一代又一代的樹木以它們漫長的生命周期,以超越人類文字的方式,記錄著人類的文化。“鄉土樹種”大槐樹,像是活著的、可觸碰的鄉土基因,幾千年的光陰不過是它身上一圈圈深深淺淺的年輪。但對人而言,槐樹以“故鄉”“親人”等象征性,永遠存留在人們心中。物質化的實體為象征性的文化內涵提供了實在的存在,故土之思似乎也便得以落地。望向賀蘭山,“外來戶”補血草,扎根西北,其長久不凋的特性,使它即使枯萎成干花,依然是原色,保持優雅。生與死的界限在這株補血草上消弭。蒼涼的西北也因為它們的存在變得繽紛多彩。這是植物給人類的饋贈。
楊晨潔,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八十年代文學,曾參與國家重大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獲第七屆“陜西省文藝評論獎·優秀評論獎”,并在《揚子江文學評論》《南方文壇》等刊物上發表多篇文學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