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在《鄉土中國》中,費先生所描摹的中國鄉村無疑是幾千年來農村生活的生動寫照。新中國建立以后,中國農村天翻地覆慨而慷。我想,閱讀《鄉土中國》不應僅僅停留于理解晦澀概念、畫出思維導圖,而應含英咀華、從中尋覓新問題的答案,在新時代用好這部不朽之作。
舊貌換新顏
如今,我們仍然可以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那是因為“農為邦本,本固則寧”。農民的本業是種地,從前,農民種地要靠“天”,而如今的新農村有了常年溫和的大棚,“天”再也不是制約農業收成的唯一要素;中國農民的需求,過去是食以裹腹,而現在是富裕小康;中國農民的流動,過去是安土重遷,而現在是求業他鄉;中國農民的勞動,過去是鐵器牛耕,面朝黃土背朝天,而現在是機械化生產,高效高質;中國農民的心態,過去是閉塞保守,而現在是開放包容;中國的鄉村模式,過去是抑制與教化,而現在是多元與個性。這方方面面的變化,難道還不是農村“新顏”的展現嗎?
變中之不變
當農村建設昂首闊步地向前推進時,《鄉土中國》是否會因時代變遷而失效呢?我想是不會的,只有銘記歷史的國家才有希望,只有以史為鑒的民族才有未來。《鄉土中國》可為時代所用之處當然不少,首先不變的便是費先生做學問的態度。他走訪各地,只為尋得最真實、最本質的農村樣貌。這種“行萬里路”、實踐求真、真正貼近人民的治學態度,無論在哪個時代,對任何社會學調查都同樣適用。《鄉土中國》可為時代所用之處還有傳統文化中不應改變的“家風”“家教”。三綱五常的嚴苛執行大可不必,但是其中家庭和睦有節的內核必須傳承。另外,鄉土性是我們不變的共同基因,勤奮勞作是這基因的重要表現。雖然現代社會中的中國公民,大多已經遠離了土地勞作,但他們在各行各業的工作中仍然堅持“精耕細作”的農業傳統。“運用腦髓,放出眼光”,《鄉土中國》的精華,“拿來”就是。
何以應萬變
如上所述,今天的中國農村已經大不同于費先生筆下的“鄉土中國”。那么,在如今的中國農村,文字是否應該下鄉呢?法律又是否要覆蓋呢?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這些問題,不同時代應有不同的回答。在大變局中,農業要發展,科技創新是前提,立足傳統是根基。現在的地如何種?機械化、數字化是新農村的目標。如果說農民連字都不識,那么他們怎樣獲得更加先進的數據以求產量增加?現在的農產品如何賣?直播、網購是潮流。如果農民連法都不懂,那么當他們遇到直播、網購帶來的商業糾紛,又該如何處理?現在的鄉村如何建設?綠水青山是目標。如果農民與國家政策脫節,那么國家的長遠計劃又如何具體落實?這樣看來,文字和法律是否應該下鄉,我們還要沿著費先生指的路細細思量。
當然在日新月異之變中,許多問題也暴露出來。例如城市化帶來的農村空巢問題,新時期鄉村文化建設問題,遠不是在此可以解決的。但是,閱讀《鄉土中國》,可以知道這些問題的根源,這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樣才可以提出更加有效的解決方案。
《鄉土中國》是時代的鏡子,是發展的根基。新時代,新征程,唯有立足過去,審時度勢,才能更好地抓住機遇,把握未來。
(指導教師:王建)
【教師點評】
讀《鄉土中國》,可以讀懂我們的過去;讀《鄉土中國》,可以觀照我們的現在;讀《鄉土中國》,可以探索我們的未來。范奕軒同學以“舊貌換新顏”發現鄉土社會與現今農村的差異,以“變中之不變”梳理鄉土社會中必須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以“何以應萬變”思考當下農民、農村、農業發展的根基和方向。本文顯示了一位當代高中生廣闊的學術視野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如果每位同學在閱讀《鄉土中國》時,都能夠與其他名著相互映照,比如《白鹿原》中體現的“長老統治”,可能會對原著理解得更深刻。如果每位同學在閱讀《鄉土中國》時,都能夠像范奕軒一樣將費孝通的理論與當下現實相聯系,甚至在“何以應萬變”這一部分大膽質疑費先生的觀點,或許我們可以更好地做到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如此說來,費先生所講的“從土里長出過榮光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可能也要重新書寫了。
——西安高新第一中學? 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