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香,赫淇萱
(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北京 102206)
在當前的社會變革加速推進,各種文化、思想多元化,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中國高校在新時期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中提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1]的辦學要求,這為新時期農業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除思政課程之外的其他專業課也要融入愛國主義教育、職業文化和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政理念。在回歸教育本質的同時,推動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019 年,教育部提出“新農科”建設思路,即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革現有的涉農專業,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協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撐[2]。農業院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要著重培養學生的“三農”情懷,讓學生們成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農科專業的思政建設是一個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復雜系統工程?!耙詫W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是當前國家教育發展的方向和要求[3]。農學類本科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應該圍繞構建農學類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內容進行升級和創新結合。在“課程思政”的建設中,要重視學科團隊的建設、集體智慧的運用,從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歷史文化等方面,充分挖掘學科所蘊含的思想政治要素。從傳承、服務“三農”工作等角度,加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堅持以“新農科”為中心,推動農業、理科、工科、文科深入融合;從而使整個課程思政的建設得到全面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隊伍積極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有關“三農”工作重要講話的精神,不斷學習和實踐栽培學科技創新的成果,不斷更新課程思政內容,不斷強化學科建設,以培養“強農興農”為核心的新型農業人才。課程思政的直接受益者是學生,而黨和國家則是最后的受益者。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真正落實常態化,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為目標。本研究通過論述農學類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研究相應解決對策,并在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對農學相關課程思政建設進行探索,以期為推動新農科精神發展助力。
農學專業師資隊伍的課程思政能力是推動農學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傳統教育的模式下,部分老師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老師的任務,而其他教師則注重自己專業課的教學而忽視課程中與思政內容的結合,從而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島”困境,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無法協同聯動的現象,歸根到底是缺少“全課程、全員育人”的立體化育人理念[4]。農林類本科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尚處在初級和不完善的狀態。課程思政教育已不能適應新時期的要求,急需對其進行全方位的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教師可以通過開放性的作業設置、主題討論、課堂測驗、心得體會、課堂討論等模式掌握專業教學與思政成效[5]。
普遍情況下,大學生對于思政相關類課程學習的興趣不大,課堂上很難專心接受思政知識,認為這些離自己很遙遠,只要通過考試就算完成任務。學生對于思政內容的抗拒情緒也會影響課程思政建設的推進,找到讓學生能夠接受和感興趣的教學方式尤為重要。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大多在“知”“情”層面,需要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深入到“意”“行”層面[6]。部分學生學農而不愛農,并不能深入理解農業對國家的重要性,由于個人的思政情懷有限,很難培養出愿意服務鄉村、振興鄉村的人才。
農林類本科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尚處在初級和不完善的狀態。多數學校的思政教育只在思政課程上輸出給學生,對于專業課的思政建設沒有明確目標。在實施課程思政的具體實踐中,思政教育經驗的積累不足,農科院校對農學本科專業的思政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需要從思想上重視,從實際出發。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性的育人改革工程,需要高校建立健全的管理組織,促進各職能部門和各級黨組織及院系協同推進,實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7]。
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用人單位評價等多種方式對課程的思政實施過程進行評價。課程評價體系需要注重學生、教學和課程的綜合考量[8]。建立教學評價體系的目標是對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實施的情況進行評估,并將其與學生的評估結果結合起來,以便教師進行總結和改進教學質量。農學類專業要根據其專業的特點、培養目標、教學實踐情況,建立與農學類專業課程思政改革相關的課程評價制度。在課程評估中,要重視過程性評估,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課程思政的體驗,使每堂課都有自己的思想政治。學校一方面應通過對學生評教、學情調查、學生滿意度調查、畢業生質量評價等方法對農科院校學生進行課程思政效果的評價。另一方面,要改革傳統的評價方法,完善學生的學業水平評價體系,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師生關系等納入評價范圍,打破試卷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單一考核方式,全方位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狀況。
農業專業的課程設計,一是立足于對人才培養目標的了解,始終把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位,二是要把“思政”真正融入到教學中,不能只是形式主義。學校要將專業課作為一種能夠向思政內容延伸的平臺,將其潛移默化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全過程,從而實現專業課課程育人功能。在教學設計時,不能只是側重專業課的講解,還應該研究如何能將專業內容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設計出有意義的課堂。把價值引領作為重要任務,將其上升為與知識傳授同等重要的地位,通過系統整合課程資源、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有效激活課程教化功能,在確保專業課教學任務有序高效開展的同時,將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等通用思政元素與農業發展史、農耕文化、農業領域杰出貢獻者的光輝事跡等農業領域特有思政元素巧妙地穿插在課程講授全過程[9]。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迅速,將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新技術、新的研究熱點和方向結合到教學中去,使專業的基本課程更加具體化、形象化,增強了教學的時效性和實用性,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科學研究的思維和精神。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離不開實踐教學與思政教學的有效結合。在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應以學科理論知識為中心,深入推進學科課程與思政教學相結合,注重情感交融[10]。實踐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動手能力,讓他們能夠運用多種方式進行實際操作,并在一定程度上積累相關的經驗。實踐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在農學專業的教學中,可以在課堂內容中引入袁隆平院士等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使學生深入了解先進人物,從而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還可以將有關農業方面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普及,如古代的農耕技術、灌溉技術等。教學內容的改變和創新對提升學校的思政建設有很大幫助。
教師作為課堂的講授者,提升自身的思政素質是關鍵,也是核心。農業本科專業的思政建設需要教師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教師自身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才有能力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發揮專業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的主體性,就必須引導教師樹立課程思政理念,明確課程思政是教師教書育人的應有之意,是課程教學的價值回歸。學院可以通過定期組織黨支部等的政治教育,引導廣大教師積極主動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黨章、國家政策、黨的政策、黨的路線,尤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就。建立健全師資隊伍建設與訓練體系,不斷提高專業教師的自覺意識和能力,提升專業教師有效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技能。
高等農業院校農學類本科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作為一項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目標,培養“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的“一懂兩愛”農學類專業人才的偉大工程,必須要回答好“為誰培養人、怎么培養、培養什么人”的基本問題[7]。農科院校實施“課程思政”是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可以使農科院校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大學生實現鄉村振興的理想信念。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院校及農學專業應擔當起培養農業人才的責任。只有學校、教師擁有正確的育人導向,才能培養思想道德良好、價值觀正確向上的農學人才。此外,學校課程思政的基本目標不突出,課程思政的建設機制不健全,教師課程思政的能力不足,課程思政的資源挖掘不充分、實施效果不夠顯著等問題仍有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