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軒,張智龍,侯春光,吉學群
(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針灸1 科,天津 300120)
小腦梗死是由于椎-基底動脈及其分支閉塞而引起腦部血液循環障礙所致,大約有10%的小腦梗死患者臨床表現為孤立性眩暈[1]。孤立性眩暈型小腦梗死患者表現為發作性或持續性眩暈,可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但沒有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的癥狀。由于其癥狀酷似前庭周圍性眩暈,故臨床常易被誤診或漏診。目前本病的常規治療為控制血壓、血糖、抗血小板聚集、穩定斑塊、改善循環等。從中醫的角度,該病屬“中風”“眩暈”的范疇,臨床多以息風鎮靜為治則。調理脾胃針法[2]為導師張智龍教授在《黃帝內經》及歷代醫家重視脾胃的學術思想啟發下,順應脾胃之生理特性所創立,是一種可恢復脾胃升降運化功能的針刺方法。張教授將該針法作為2 型糖尿病的基本針刺處方,通過多年系統的研究發現調理脾胃針法對于2 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發癥均有良好的療效[3-8]。筆者將張教授創立的調理脾胃針法運用于孤立性眩暈型小腦梗死的治療中,療效顯著,現將其理論基礎闡釋如下。
孤立性眩暈型小腦梗死的病位在腦,腦居顱腔之中,形態中空與腑相似,為奇恒之腑,故宜實;《靈樞·海論》云“腦為髓之海”,《素問·五臟生成》云“諸髓者,皆屬于腦”,其內充腦髓,貯藏精血,功似五臟,故宜滿。腦依賴先天腎精發育形成,受后天脾胃運化之精充養,腎精充足,水谷精微充盛,則骨髓充盈,上注于腦,使神志清明。因此,導師張智龍教授認為,腦的生理特點為“宜實宜滿,宜清宜靜”[9]。脾胃同居中焦,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胃氣降濁,使飲食水谷轉化為機體可利用的精微物質。脾陽升清,把精微物質運送至人體的四肢百骸吸收轉化。若脾胃升降失調,則氣血生化乏源,飲食水谷不能化生氣血,氣血虧虛,無以生精益髓,使腦髓空虛,清陽不升,神失所養;脾胃健運失司,則聚濕生痰,痰濁內盛,上蒙清竅,濁邪害清,瘀阻腦脈。故孤立性眩暈型小腦梗死為脾胃升降失司所致腦髓失養,痰瘀閉阻的虛實夾雜之病。
孤立性眩暈型小腦梗死雖病位在腦,但其病機關鍵在于脾胃升降失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使腦髓失養,痰瘀上阻腦絡。《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治病必求于本。”故該病治療當以調理脾胃升降為根本治法,使脾胃升降有序,精微得布,腦髓得充,痰濁得化,腦絡得通,再配合辨證論治,攻補兼施,使補虛不礙邪,祛邪不傷正。
脾以升為健,胃以降為順,若其升降失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壅塞中焦,則變生脾胃諸疾,故治當通調,以復中焦升降之職。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濕;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燥濕相濟,則納運有常,生化無窮,故臨證在治療脾胃病時,要注意顧護脾胃之習性,各得其宜。治胃防燥,治脾防滋膩。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若納化失常,水谷不歸正化,每易形成食滯、濕聚之證,故治當消滯運化,化濕利濕,健運中焦,升清降濁。導師張智龍教授依據以上脾胃的生理特性總結出了調理脾胃針法,該針法取穴:中脘、曲池(雙側)、合谷(雙側)、足三里(雙側)、陰陵泉(雙側)、三陰交(雙側)、血海(雙側)、地機(雙側)、豐隆(雙側)、太沖(雙側)。其中中脘、血海、太沖施以平補平瀉之法;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施以徐疾提插補法;曲池、合谷、豐隆、地機施以徐疾提插瀉法,留針30 min。
中脘為胃之募穴,六腑之所會,可和脾胃,助運化,調升降,善升清降濁;足三里為胃經合穴,補之則能健脾胃,瀉之則能升清陽,降濁陰;陰陵泉為脾經合穴,能運中焦,化濕滯;三者共為君穴,合用可健運中焦,使清陽得升,濁陰得降。三陰交蘊藏肝、脾、腎三臟之陰,可益脾氣、補肝腎、和氣血;血海為脾血歸聚之海,善活血理血;地機為脾經之郄穴,為氣血匯聚之處,善活血養血。三穴共為臣穴,均屬脾經,同用可活血化瘀以利周身氣血運行,祛瘀生新,以復生化之源。曲池為大腸經合穴,其性走而不守,通達上下,可調腸胃,降逆氣;合谷為大腸經原穴,升而能散,瀉而能降,與曲池相配,降腸胃以蕩邪穢,調肺氣而宣精微;太沖為肝經輸穴、原穴,善疏浚開導,平肝調肝,可調肝木以防橫克脾土;豐隆為胃經絡穴,善于化濕滯,暢氣機。諸穴合用,使升降有序,健運有常,氣血得化,精微得布,臟腑百骸得以濡養。
患者男性,58 歲,以“眩暈半月余”于2020 年6 月19 日就診。現病史:患者于半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眩暈、頭痛、嘔吐,當時神清,查頭磁共振成像(MR)示:左側小腦半球梗塞。于某醫院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代謝等對癥治療后,頭痛、嘔吐消失,眩暈癥狀雖較前有所好轉,但仍只能平臥,無法坐起,現為求進一步康復治療,遂來本科就診。既往史:2 型糖尿病病史3 年余,現口服鹽酸二甲雙胍片0.5 g 每日兩次,阿卡波糖片100 mg 每日3 次以降糖,空腹血糖約7~8 mmol/L,餐后血糖約9~10 mmol/L。高血壓病病史20 余年,血壓最高為160/100 mmHg(1 mmHg≈0.133 kPa,下同),現口服硝苯地平控釋片30 mg 每日1 次以降壓,血壓為120/80 mmHg。刻下癥:神清,精神可,眩暈不能坐立,納呆,大便不成形,2~3 d 1 行,質黏,小便可,舌暗紅,苔白膩,脈弦滑。查體:雙側肢體肌力Ⅴ級,雙目可引出水平眼震,指鼻試驗、跟膝脛試驗及輪替試驗正常,Romberg 試驗不能完成,余病理征未引出。西醫診斷:孤立性眩暈型小腦梗死;中醫診斷:缺血性中風;辨證:風痰阻絡證;治則:調理脾胃升降,息風鎮靜,化痰通絡。針刺以調理脾胃針法為基本方,配合印堂及雙側風池。調理脾胃針法取穴:中脘、曲池(雙側)、合谷(雙側)、足三里(雙側)、陰陵泉(雙側)、三陰交(雙側)、血海(雙側)、地機(雙側)、豐隆(雙側)、太沖(雙側)。操作:患者仰臥位,穴位局部皮膚常規消毒,采用0.3 mm×50 mm 針灸針,所有穴位進針深度均以得氣為度,印堂與皮膚呈15°從上向下斜刺,不施以手法,風池向鼻尖方向斜刺,調理脾胃針法諸穴均為直刺,針刺深度以得氣為度,其中中脘、血海、太沖施以平補平瀉法,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施以徐疾提插補法,曲池、合谷、豐隆、地機施以徐疾提插瀉法,留針30 min,每日1 次,6 d 為1 個療程,休息1 d 后繼續第2 個療程。經治3 d 后,患者眩暈癥狀明顯減輕,已可在家屬攙扶下坐起,但仍不能站立;治療1 個療程后,患者眩暈癥狀基本消失,僅頭部略有昏沉,但已可站立行走,自主生活能力基本恢復,食欲較前增加,大便已大致成形,基本每日1 次。
按語:該患者以眩暈為主癥,乃因小腦梗死所引起,共濟相關檢查均正常,故考慮為孤立性眩暈型小腦梗死。本案患者長期糖尿病,脾胃受損,運化失司,聚濕生痰,痰濁中阻,導致清陽不升,腦竅失養,又因患者長期高血壓病,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挾痰上擾,瘀阻腦絡而致該病。故治以調理脾胃針法為基本方調理脾胃升降。同時張智龍教授認為眩暈屬“動病”范疇,治療當以靜制動,采用靜針法,故選取印堂穴,其在督脈之上,可通督鎮靜而安神,并且不施用手法,以取《黃帝內經》云:“靜以久留,微以徐往之意。”風池為足少陽經腧穴,手足少陽、陽維、陽蹺之所會,乃風邪停蓄之處,可平肝熄風。諸穴合用,以調理脾胃升降為主,配合以靜制動,辨證取穴,可則使中焦氣機升降有序,脾胃健運有常,共奏化痰通絡,熄風止眩之效。
孤立性眩暈型小腦梗死的西醫治療以改善腦循環、改善腦代謝、抗血小板聚集、穩定斑塊等為基本原則,筆者在此基礎上采用調理脾胃針法為主進行針刺,恢復中焦升降功能,和中而止眩。現代研究表明[10],腦缺血早期患者處于高度應激狀態之下,可引發全身性炎癥反應,導致胃腸道運動紊亂、腸道中菌群的失調等現象,而通過改善腸道菌群能減輕腦缺血損傷,故針刺調理脾胃升降可以治療孤立性眩暈型小腦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