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蘭 張耀耀 童 露 劉云霞
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指肺癌切除術后持續不少于兩周的干咳,除滴鼻綜合征、支氣管哮喘或口服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外,胸片未見明顯異常[1]。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發病機制復雜,病勢纏綿難愈,臨床缺少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現通過對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總結,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
中醫將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歸屬于“咳嗽病”范疇,病因病機暫未達成一致認識,僅概括為“正虛邪實”。隨著中醫對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的研究不斷深入,總結出不少醫家的臨床經驗。李素霞等[2]提出,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主要由于患者體質虛弱,衛表不固,邪毒乘虛入肺,邪滯于肺,從而肺氣郁滯,日久生熱,肺熱內蘊,灼傷津液,煉液成痰,壅塞氣道。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的根本病因是虛、痰、瘀、癌毒聚集,總病機屬本虛標實,術后早期以氣道創傷、氣血虧虛為本,瘀血阻絡、痰濕聚集、邪毒侵襲為標[3]。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主要責之于虛、瘀、毒三方面,總病機屬本虛標實,以氣陰虧虛為本,瘀血阻絡、邪毒侵襲為標[4]。肺位胸中,居五臟六腑之高位,其氣以清肅下降為順,若宣肅功能失常,氣上逆,導致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綜上,肺癌患者術后正氣虧虛,痰、濕、瘀、毒互結發為咳嗽。
咳嗽是呼吸道最常見癥狀,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呼吸反射,能夠清除氣道中的分泌物或異物,也可能把氣管病變擴散到鄰近的小支氣管,加重病情。另外,持久劇烈的咳嗽可影響休息,還易消耗體力,并引起肺泡壁彈性組織的破壞,誘發肺氣腫。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的發病機制目前仍不明確,可能與多種因素相關。WU 等[5]研究發現,較長的手術時間、較大的失血量和惡性腫瘤都是影響術后咳嗽的因素,而淋巴結切除術是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最重要的危險因素。LI 等[6]則具體論述手術中可能引起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的主要機制:① 手術引起的肺組織和周圍神經局部炎癥;② 術后小氣道的物理變化,如通氣不良引起的局部扭轉;③ 手術瘢痕和異物的慢性刺激,如氣管縫合;④ 局部胸膜炎和胸腔積液。吳子恒等[7]發現,年齡、術前出現咳嗽癥狀、手術范圍、淋巴結清除數、術中氣管插管時間是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的相關影響因素。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理論核心,中醫講究三因制宜、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理念。如徐靈胎所言:“天下有此一病,而治此則效,治彼則不效,何也?以病同而人異也……故醫者必審其種種不同,而后輕重緩急,大小先后之法,因之而定矣。”對于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患者的治療,不可一概而論,而應由癥得證,從證而治?,F將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常見證型進行辨證分析。
2.1.1 肺陰虧耗證
朱慧志提出,肺癌術后咳嗽本屬內傷咳嗽,日久必傷肺陰。肺癌患者肺部已經受損,又受金刃之傷,體內正氣虧虛,津液耗傷,肺陰虧耗,無法滋潤肺臟[8]。治宜培補正氣、潤燥生津,建議以沙參麥冬湯為基礎方加扶助正氣之品(如黃芪、白術)。
2.1.2 肝火犯肺證
肺癌術后患者多思慮過甚,耗傷陰血,血虛無以柔肝,木火刑金,導致宣肅失司,表現為咳嗽。以降肝火、清肺熱,佐以扶正為治[8]。主要應用黛蛤散合瀉白散。
2.1.3 燥熱犯肺證
正氣耗損,體內痰瘀濕毒蘊結,久之化熱化火,加之西醫治療手段等均易造成身體內體液流失,耗傷陰液,陰虛火灼。田建輝主張以清肺通便為治,方以清燥救肺湯加減[9]。
2.1.4 氣虛痰凝證
年老體弱的患者術后正氣大耗,脾胃虧虛,納運無力,精微不生,津液輸布異常,釀濕生痰;治宜健脾益氣化痰,方以六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酌加半夏、砂仁、豆蔻等燥濕化痰之藥[10]。
2.1.5 氣陰兩虛證
一方面肺為嬌臟,不耐寒熱,上通鼻竅,外合皮毛,與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襲,傷及肺氣,手術更加重肺氣受損,日久傷及肺陰致陰液虧虛。另一方面由于術中血液、體液丟失造成陰液虧損,氣與血相生相伴,氣隨血脫,可致氣陰兩虛證候。建議治宜益氣養陰,方選生脈散加百合、浙貝母、桔梗、當歸等以助清心潤肺化痰[10]。朱世杰常用黃芪、太子參、五味子、百合、麥冬、白芍、蘆根、生龍骨、生牡蠣等滋陰益氣[4]。
中藥復方是指由兩味或兩味以上藥組成,有相對規定性的加工方法和使用方法,針對相對確定的病證而設的方劑。它是在辯證立法的基礎上,按照“四氣五味”“七情合和”“君臣佐使”等藥性及配伍理論構建出復雜的“組方系統”,進而發揮多組分、多靶點的治療作用[11]。蘇敏等[12]采用隨機對照研究發現,紫貝止咳顆粒對肺癌根治術后咳嗽癥狀有明顯的改善作用,療效良好,且無明顯毒副作用。
2010 年“中醫針灸”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操作簡單,作用迅速,經濟安全。針灸治療咳嗽與針刺能夠減少炎癥反應和血漿促炎因子有關[13],但目前針灸治療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的相關研究少且樣本量小。XIE 等[14]觀察68 例診斷為肺癌術后慢性咳嗽的患者,治療10 周后,針灸治療組(列缺、肺俞、太淵、合谷、足三里)的評分明顯高于未治療組,證明針灸治療能夠減少肺癌患者術后炎癥反應,從而減少術后肺部并發癥,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近年來,西醫對于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的治療方法研究較少?,F有文獻也是以總結前人研究為主,時效性較差,缺乏特異性方法。如LI 等[6]根據既往研究總結得出如甲磺酸鹽等抗過敏藥物、吸入皮質類固醇加β2激動劑、馬月洞湯、腹腔鏡抗反流手術等皆可緩解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張奕等[15]發現,兩組患者各項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常規治療加用復方甲氧那明膠囊)顯著低于對照組(常規治療),證實了復方甲氧那明膠囊對于治療慢性咳嗽具有顯著療效。
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影響患者身體、心理和日常生活,導致疼痛、疲勞、失眠和呼吸困難,增加焦慮,并導致社會孤立。由于其發病機制與治療方法仍存在爭議,故而防治變得尤為重要。辛五群等[16]發現,較短的手術麻醉時間、用胸腔脂肪包埋氣管殘端,以及清掃氣管周圍淋巴結時減少能量器械對支氣管的損傷,可降低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發生的風險。LI 等[6]提出,在全身麻醉時使用無套管麻醉技術和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倍他松凝膠、瑞芬太尼、靜脈注射利多卡因和七氟醚等最佳藥物,可降低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發生率。此外,術前準備和教育對于預防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至關重要,包括戒煙、深呼吸練習和良好的思維方式。
隨著中西醫結合理念的提出,治療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的相關研究也逐漸增多。霍健等[17]發現,參苓白術散聯合復方甲氧那明有改善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患者肺功能、降低血清炎性反應因子、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從而提高療效。王爭等[18]發現,復方甘草口服溶液聯合復方甲氧那明膠囊可改善非小細胞肺癌術后患者的咳嗽癥狀,從生理維度上優于單用復方甲氧那明膠囊。
綜上所述,中醫與西醫對于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的發病機制與治療方式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臨床提供了的思路和方法。但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病因復雜,目前西醫相關發病機制與治療方法研究正處于瓶頸狀態,學者們大多選擇對肺癌術前咳嗽進行研究論述,而有關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的臨床研究較少,且樣本量少,引用的參考文獻偏早,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公認的治療計劃。中醫治療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有優勢,相關研究頗多,但學者各執己見,研究內容單一,藥理機制不明,未形成一致的分型標準;針灸治療安全價廉,但相關研究較少,且對其治療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的作用機制仍不明確。中西醫結合是未來治療肺癌術后持續性咳嗽的重點,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二者優勢互補,揚長避短,有助于達到療效最大化,減輕患者痛苦,改善睡眠質量,降低發作頻率,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