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忠
(京昆高速鐵路西昆有限公司,重慶 400023)
隨著我國鐵路的快速發(fā)展,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隧道也逐步向“長、大、深”方向發(fā)展,其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穿越不良地質層,凝灰?guī)r地層就是其中一種。凝灰?guī)r地層具有遇水軟化、自穩(wěn)能力差等缺點,施工中可能發(fā)生突水、突泥,洞頂坍塌、滑涌失穩(wěn)等風險。相關研究中,王俊海[1]以新建大臨鐵路大平掌隧道為背景,介紹了全風化凝灰?guī)r隧道的施工難點;楊善成等[2]以林芝—拉薩高等級公路米拉山隧道為背景,提出圍巖注漿堵水和隧道排水是防止凝灰?guī)r遇水軟化的重要措施;王樹英等[3]針對貴昆鐵路三聯隧道,研究高地應力強風化凝灰?guī)r地層隧道支護結構大變形的原因及其整治方案。本研究依托在建渝昆高鐵華山松隧道,分析穿越破碎凝灰?guī)r段兩臺階與三臺階工法下,圍巖、支護結構受力及變形情況,為此類在建工程的后續(xù)施工提供參考。
華山松隧道位于云南省會澤縣待補鎮(zhèn)與田壩鄉(xiāng)境內,隧道起訖里程為DK568+780~DK585+240,全長16 460 m。隧道最大埋深約為432 m,最小埋深約為13 m。華山松隧道為Ⅰ級高風險隧道,圍巖級別以Ⅳ、Ⅴ級為主,不良地質為有害氣體、巖溶、圍巖大變形、水庫塌岸等。掌子面圍巖呈現玄武巖夾凝灰?guī)r,紅褐色,節(jié)理發(fā)育,巖質軟,結構面結合較差。巖體呈裂隙塊狀結構,圍巖潮濕,左側滲水嚴重,結構面有軟化現象,自穩(wěn)性差。
1.2.1 監(jiān)測情況。華山松隧道2 號橫洞大里程端DK578+970(1#)~DK579+020(7#)變形情況如圖1 所示。根據現場監(jiān)控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測點累積變形和變形速率都在急劇增大,表明該段出現大變形。

圖1 華山松隧道2號橫洞大里程端DK578+970(1#)~DK579+020(7#)變形情況
1.2.2 施工災害。華山松隧道2 號橫洞工區(qū)正洞施工過程中,洞身開挖多次遇到凝灰?guī)r夾層,掌子面溜塌頻繁,其中DK579+900~+020 段出現侵限及溜塌現象,如圖2所示。

圖2 華山松隧道掌子面溜塌及侵限
1.2.3 方案優(yōu)化。方案采用的鋼架類型為Ⅰ22a 型鋼鋼架,全環(huán)設置,縱向間距0.6 m;超前支護類型為Φ76 mm 中管棚加Φ42 mm 超前小導管,Φ76 mm 中管棚,環(huán)向間距0.4 m,每環(huán)50 根,縱向間距6 m,單根長9 m;Φ42 mm 超前小導管,環(huán)向間距0.4 m,每環(huán)50 根,縱向間距3.0 m,單根長4.5 m。DK579+004~+007 段設置3 m 厚C20 混凝土止?jié){墻,DK579+004~+025 段進行拱墻超前周邊雙液漿注漿堵水,注漿范圍為開挖輪廓線外5 m,施工方法由臺階法變?yōu)槿_階法。
選取DK579+000~+032 段為研究對象,建立三維模型。模型取縱向方向(Y軸方向32 m),垂直于隧道軸向方向(X軸84 m),豎向底部范圍取距離隧道底部35 m,施工模擬過程中僅考慮自重條件,不考慮構造應力作用,模型邊界為法向位移約束[4-5]。計算模型如圖3所示。
超前支護及錨桿等效為周邊圍巖參數加強,工字鋼及鋼筋按剛度等效原理等效噴射混凝土[6-8]。根據地質勘查報告及同地區(qū)類似資料,模型中圍巖及支護結構參數見表1。

表1 圍巖及支護結構參數
本次模擬計算中,各臺階進尺統(tǒng)一按3 m 考慮,施工過程中按“第一次開挖—第二次開挖+第一次支護—第三次開挖+第二次支護”的順序進行施工模擬,二襯施工僅作為安全儲備。兩臺階施工時,施工步驟共計15 個,三臺階法施工時施工步驟共計16個,具體如圖4所示。

圖4 隧道開挖施工工序示意
隧道開挖完成后整體位移云圖如圖5所示。

圖5 隧道開挖后位移云圖
由圖5 可知,兩臺階最大沉降值為7.8 cm,三臺階最大沉降值為6.7 cm,采用三臺階施工工法最大沉降量比兩臺階施工工法降低14%。取模型中間斷面為特征斷面進行分析,其隧道初支拱頂隨施工步的變形曲線如圖6所示。

圖6 不同開挖工法下特征斷面隧道拱頂沉降曲線
由圖6 可知,隧道開挖的過程中,拱頂沉降曲線呈現“緩慢增加—急劇增加—緩慢減小—平穩(wěn)”四個階段的規(guī)律;兩臺階最大拱頂沉降量為5.62 cm,三臺階最大拱頂沉降量為5.11 cm。
由上圍巖及支護結構位移分析可知,采用三臺階法開挖后,變形情況較兩臺階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整體最大沉降量降低14%,特征斷面沉降量降低9%。
隧道開挖圍巖整體應力云圖如圖7所示。
由圖7 可知,隧道開挖后,隧道拱頂和仰拱部位應力值均出現拉應力,其中最大拉應力值為0.1 MPa。在隧道施工過程中要注意控制一次開挖進尺及盡早支護,防止出現塌方及底部隆起情況;在隧道兩側拱肩部位出現最小主應力(壓應力)集中現象。
隧道開挖支護結構應力云圖如圖8、圖9所示。

圖8 兩臺階支護結構應力

圖9 三臺階支護結構應力
由圖8、圖9可知,隧道開挖完成后,兩種工法初期支護最大拉應力值均超過噴射混凝土極限抗拉強度,其中三臺階最大拉應力較小,很容易出現初期支護開裂,主要出現在隧道拱部區(qū)域,另外在仰拱部位也出現一定拉應力。施工中在進行仰拱施工時,應注意清除底部浮渣及雜物,另外在隧道拱部區(qū)域應加強鋼筋網片間距控制,防止出現初期支護開裂。最大壓應力出現在墻腳部位,兩臺階工法最大壓應力為17.2 MPa,三臺階工法下最大壓應力為17.1 MPa,由于初期支護中有鋼架,一般不會出現由于強度不足而出現壓壞的情況,但為了保證初期支護整體安全性,施工中應注意加強該部位鎖腳錨桿質量控制,同時要提高拱腳部位承載能力,防止出現較大的變形。
本研究通過對渝昆高鐵華山松隧道穿越凝灰?guī)r段兩種施工工法進行對比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①在位移方面,采用三臺階法開挖后,變形情況較兩臺階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整體最大沉降量降低14%,特征斷面沉降量降低9%;在支護結構受力方面,三臺階法要比兩臺階法稍有優(yōu)勢。
②隧道開挖后,隧道拱頂及仰拱部位出現局部拉應力,在兩側邊墻部位出現壓應力集中。施工中要注意觀察邊墻初支是否出現開裂、鼓包等現象,必要時施作臨時橫撐,以保證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