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春根 劉 佳
頸椎病是一種慢性頸脊柱退變性疾病,是指頸椎的椎間盤、骨質和周圍軟組織的退變、增生性改變,進而刺激或壓迫頸脊神經根、椎動脈、脊髓或交感神經等組織而引起的一系列神經、血管病癥。此病又稱頸椎綜合征、頸肩綜合征、頸椎肥大癥等[1]。好發于40歲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多見于長期伏案工作、頸部活動過多或頸部曾有外傷的患者。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由頸第6椎以上的側方退變增生物(如椎間小關節、鉤突關節增生)、椎體失穩滑移、旋轉等原因,使椎動脈受刺激、壓迫或扭曲痙攣所致。有椎動脈血管變異、硬化或橫突孔解剖結構異常者易發生此病[2]。常在頸部受寒或勞累時誘發,與神經根型多同時存在[3]。此病為臨床骨科常見疾病之一,常給患者帶來痛苦。南昌市新建區中醫院采用針刺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此病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南昌市新建區中醫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125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62例,男性36例,女性26例;年齡30~65歲,平均(43.45±6.25)歲;病程1~6年,平均(3.02±2.62)年。對照組63例,男性38例,女性25例;年齡29~64歲,平均(42.43±5.26)歲;病程1~7年,平均(3.52±2.58)年。2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旋頸試驗陽性,有猝然暈倒史,伴有頸性眩暈;已排除外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暈的可能性;多見于中老年人,或者有損傷、勞損史,頸部畸形或其他誘因誘導發病的青壯年;多為緩慢性發病,如果有頸部創傷史或勞損史,也可急性發作;病程一般較長,病情時輕時重,往往反復發作;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X線片頸椎示曲度改變、不穩或骨贅形成、韌帶鈣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椎管矢狀徑狹窄;CT或MRI有助于此病的診斷;椎動脈彩色B超、腦電圖或者腦血流圖對此病的診斷也有參考價值[4]。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不符合診斷標準者;對本研究所用療法不適用者;有嚴重的兼夾證或合并癥者;哺乳、妊娠期或備孕期女性患者;精神病患者或合并嚴重原發性疾病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針刺療法,選穴:攢竹、百會、風池、腎俞、肝俞、氣海、足三里、阿是穴等,用平補平瀉針法。每天治療1次,留針30 min,每10 min行針1次。2周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2 d。觀察組在對照組針刺療法的基礎上,根據具體證型采用相應的手法,此病宜以行氣活血、舒筋通絡、散寒除濕、補益肝腎和松解退變增生物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為主,一般行理筋、通絡、解痙鎮痛手法。患者坐位,術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頜部,另一只手在頸肩背區先作推揉手法,然后用拇指推、掐枕骨緣筋肉附著處數次,在傷筋和痙攣筋肉區(除傷處外)施以推、揉、挰、等手法以舒理筋肉。提拿肩井、項根部筋肉,彈撥痙攣筋腱數次。以指代針點按阿是穴,雙側指針攢竹、風池、太陽、天柱、大杼、風門、天宗、缺盆、合谷等穴,以瀉法為主,每穴點按10~30 s,以達到舒筋通絡、解痙止痛的目的。筋肉痙攣明顯者,在頸項脊筋牽張下行理筋手法。若頸脊有強硬感且功能受限,可對椎間關節采用松解手法。操作者一只手拇指頂住頸椎棘突旁,另一只手扶抱住患者的頭側,從頸第2椎到頸第7椎,逐節進行頭部前屈旋轉和側向的推扳手法。同時要注意手法力量宜輕柔、和緩。若有頸椎關節錯縫、失穩式生理屈度等改變,則可在患椎部施行扳法、旋轉手法或牽拉推頂手法,同時配合使用推揉、擦、扣擊、捏、提拿和指針等手法,起到舒理脊筋,通絡止痛之效。最后令患者自主活動頸肩部。
1.4.2 觀察指標(1)癥狀評分。觀察頸肩痛、眩暈、頭痛3個方面,頸肩痛計4分、眩暈計16分,頭痛計2分,評分越高則說明癥狀越輕。(2)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評定問卷(GQOL-74)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態,物質生活的生活質量和社會關系4個方面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高。(3)血流動力學指標。如血管搏動指數(PI)、椎動脈-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TMFV)、阻力指數(RI)、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等指標進行檢查。采用德國 DWL 型經顱多普勒進行檢查。
1.4.3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頭頸肩部疼痛、眩暈、麻木感等癥狀積分減少≥95%,同時X線正常;顯效:頭頸肩部疼痛、眩暈、麻木感等癥狀積分減少≥70%且<95%,X線明顯好轉;有效:頭頸肩部疼痛、眩暈、麻木感等癥狀積分減少≥30%且<70%,X線好轉;無效:頭頸肩部疼痛、眩暈、麻木感等癥狀積分減少不足30%,X線無改變。

2.1 臨床療效試驗組總有效率(91.93%)優于對照組(80.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臨床癥狀評分2組治療前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癥狀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癥狀情況比較 (分,
2.3 血流動力學指標2組治療前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后血流動力學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例,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因病理主要病因有3個:(1)椎動脈受壓:約占此型頸椎病的70%以上,造成椎動脈受壓的常見原因:①鉤椎關節增生,以C6以上的椎體常見;②頸椎椎體半脫位;③頸椎間盤側方突出;④椎動脈在鎖骨下動脈的起始部偏向外側,前斜角肌痙攣時即可壓迫椎動脈。(2)血管痙攣:上述原因除可以壓迫椎動脈外,還可以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可使椎-基動脈系統的血管管腔狹窄乃至閉塞。(3)椎-基動脈硬化:本型發病多在45歲以上[5]。主要臨床表現:①頭痛:是由于椎-基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側支循環開放和血管擴張引起的一種血管性頭痛,往往陣發性發作,持續的時間不等,可從數分鐘至數小時以上。偶可有持續性疼痛,伴陣發性加劇[6]。可在轉動頭頸、晨起或顛簸時誘發或加劇。疼痛部位常于一側頸枕部或枕項部發作,呈跳疼(搏動性疼痛)、灼痛,伴向患區和鼻根部放射[7]。部分患者有發作先兆,眼前一陣發黑閃光等,并在疼痛劇烈時出現惡心、嘔吐、出汗、流涎以及心慌、胸悶、血壓改變等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②眩暈:較為常見,可為旋轉性眩暈,即產生周圍景物沿一定方向旋轉的幻覺[8]。也可能是一般性眩暈,即身體搖晃,站立不穩,感覺地面移動、傾斜、下陷等。這2種眩暈可以單獨出現,也可同時出現。發作特點常為陣發性,往往在變換體位、頭部過度旋轉或伸屈時誘發或加劇,持續時間不等,可能數秒鐘甚至幾小時以上。發作期間多伴有聽力下降、耳鳴等。某些長期發作者,可致耳聾[9]。③視覺癥狀:大腦后動脈缺血所致。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中醫學“痹證”范疇,其病因病機系勞損、氣血凝滯和外感風寒濕邪,實質屬肝腎虛弱、頸脊筋骨萎軟或勞損。輕者氣血凝滯、復感風寒濕邪、痹阻經絡。重者督脈受損,瘀阻血脈,致諸陽失宣,筋骨萎廢,癥變百出。故治療多以行氣通絡、活血通陽、祛風寒濕和補益肝腎為則。《黃帝內經》中關于痹證病因概括為外傷、勞損及外感風寒濕邪,這三大致病因素均可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不通則痛,不能約束骨骼和穩定關節。因此,《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曰:“因跌、仆、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郁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又指出:“有骨節間微有錯落不合縫者……必以手法端之……須不偏不倚,庶愈無長短不齊之患”。另外《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云:“凡認損處,只要揣摸,骨頭平正不平正便可見。凡左右損處,只相度骨縫,仔細捻捺,忖度便知大概”。《傷科大成》舉一治療病例:“失枕有因臥者,有一時之誤者,使患者坐低處,先行揉摩,一手提起其頭,一手托住其下頜,緩緩轉動伸筋便直”。從以上諸述可看出,急性外傷、慢性勞損、風寒濕邪均可致“骨錯縫”“筋出槽”,根據辨證施治的效果,上述病因和病機是可靠的。本研究中推拿手法可以疏通經絡,緩解痙攣,止疼止麻,加寬椎間隙,整復椎體,解除壓迫,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緩解癥狀,解除肌緊張,恢復頸椎活動度,減少肌萎縮,防止關節僵直、畸形。手法操作時,要注意動作輕柔和緩,力度適中,不宜粗暴、猛烈地旋轉頭頸部,以免發生寰樞椎脫位、骨折或椎動脈在寰椎上面被枕骨壓傷等,更不宜作頸側方用力的推扳法,以免引起頸脊髓損傷甚至造成死亡或癱瘓。特別應禁止在麻醉下進行頸椎按摩,以免發生意外。
綜上所述,針刺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和PI、RI、PSV、TMFV等各項血流動力學指標,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