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忠愿 韓 軒 魏成建△
橈骨遠端骨折是急診骨科的常見病,多見于老年人,并且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其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1]。該骨折部位為皮質骨與松質骨交界處,力學結構薄弱,骨折后易發生松質骨塌陷、皮質骨粉碎及橈骨短縮現象,骨折多不穩定,且復位后易再移位,形成不穩定性骨折[2,3]。中醫學傳統小夾板外固定法常用于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并取得較好療效,其具有操作簡單、取材簡易、無創性固定的特點[4]。但對于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小夾板外固定存在一些缺陷,如扎帶易松弛,患者不能自主調整扎帶,常需門診醫師調整扎帶松緊度。因此小夾板不能為斷端提供持續、穩定的壓力容易造成骨折再次移位,有需再次整復的可能。并且扎帶松緊度常由醫師經驗決定,扎帶太松時固定不穩定,扎帶太緊易影響末梢血運,引起壓瘡等。
為解決傳統小夾板的這些缺陷,筆者團隊研制一款拉力監測小夾板(見圖1~圖3),主要分為拉力監控盒、拉力顯示器、BOA系帶。拉力監控盒內置拉力傳感器及線路板(見圖4),當扎帶固定夾板產生拉力后即可用拉力顯示器顯示拉力大小,拉力過大或過小時醫師及患者可旋轉夾板底部的BOA系帶進行調整。該夾板可對扎帶拉力進行隨時監測,從而使醫患雙方可以清晰、數據化了解扎帶松緊度并簡便調節扎帶松緊度。前期預試驗測定扎帶拉力值范圍,即扎帶松緊度為可上下活動1 cm時扎帶拉力值為1500~1700 g。為驗證其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的臨床療效,本次研究隨機選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傷科門急診收治的60例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予拉力監測小夾板固定,對照組予傳統小夾板固定,現將相關結果報道如下。

圖1 拉力監控盒及拉力顯示器

圖2 BOA系帶

圖3 拉力監控小夾板固定

圖4 拉力監控盒構造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門急診收治的診斷為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49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予拉力監測小夾板固定,對照組予傳統小夾板固定。所有患者均完成4周治療,且均未出現壓瘡等不良事件。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次臨床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并予以通過。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符合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診斷標準[5,6]。
1.3 納入標準①受傷后2周以內;②閉合性骨折,無血管神經損傷;③符合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診斷標準;④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①合并較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疾病;②陳舊性、病理性骨折;③合并尺骨或其他部位骨折;④拒絕保守治療者。
1.5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由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傷科高年資醫師進行手法復位治療。按照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復位標準[7]:掌傾角減少≤9°;尺偏角減少≤3°;橈骨短縮≤2 mm;關節面骨折關節面處移位≤2 mm。
1.5.1 觀察組患肢骨折處纏繞一層棉紙,患處內、外、前、后各放置一塊普通小夾板,背側夾板遠端超過腕關節,在需要處放置壓墊。在需要傳統扎帶捆扎固定的地方放置拉力監控系統。調整系帶拉力為1500~1700 g,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可由高年資醫師依據臨床經驗調整系帶松緊度。復查X光片,評估骨折復位情況,若骨折移位進行復位,并在相應位置調整系帶松緊度,可反復多次。骨折復位后,上肢懸吊制動。告知患者測量系帶拉力及調整系帶松緊度的方法,患者每6~8 h測量系帶拉力并主動調節系帶松緊度。固定1周、4周時各復查1次X光片,4周后去除小夾板。(注:因拉力監控盒內部存在電子元件,拍攝X光片時會顯影遮擋骨折斷端,故拍攝前將斷端處監控盒暫時取下換成普通扎帶固定,拍攝完成后改為拉力監控盒)。
1.5.2 對照組骨折復位后,患肢骨折處纏繞一層棉紙,患處內外前后各放置一塊普通小夾板,背側夾板遠端超過腕關節,在需要處放置壓墊。扎緊扎帶,以扎帶可以上下移動1 cm為宜。復查X光片,如骨折復位不良,再次復位。復位滿意后,上肢懸吊制動。固定1、4周各復查1次X光片,4周后去除小夾板。
1.6 觀察指標
1.6.1 主要療效指標影像學指標:分別于初診復位前、復位后、治療后1、4周拍攝腕關節正側位X光片,分別測量并記錄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高度數值并記錄在檔,掌傾角、尺偏角以“°”為單位,橈骨高度mm為單位,并于治療4周后按Lidstrom標準行腕部X線指標評分。
1.6.2 次要療效指標 腕關節功能指標于治療4周后、去除夾板4周后按Gartland-Werley標準評分[8]評估腕關節臨床功能。
1.6.3 安全性指標隨訪時觀察患者患肢末端血運及感覺,腫脹程度以及皮膚顏色,是否瘀血等。

2.1 掌傾角 尺偏角 橈骨高度2組患者復位前、復位后、治療1周后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高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4周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高度較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4。

表2 2組患者掌傾角比較

表3 2組患者尺偏角比較

表4 2組患者橈骨高度比較
2.2 Lidstrom腕部X線評分2組患者治療4周后采用Lidstrom腕部X線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Lidstrom腕部X線評分比較 (例,%)
2.3 腕關節Gartland-Werley評分2組患者治療4周去夾板后采用腕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059,P=0.040)。去夾板4周后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107,P=0.029)。見表6、表7。

表6 2組患者治療4周后腕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例,%)

表7 2組患者去夾板4周后腕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例,%)
雖然手術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可通過內固定或外固定法來固定骨折端,有效避免功能鍛煉時復位丟失、斷端再移位[9],但是該治療方式存在費用高、創傷大、麻醉要求較高等缺點,并且老年人通常有內科疾病,日常活動度小、勞動強度低,對腕關節功能恢復要求不高,同時既往研究中沒有確切證據表明手術治療對于腕關節功能的恢復效果優于保守治療[10]。
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是中國傳統的中醫骨傷外治療法,其優勢在于“動靜結合”,即在小夾板效彈性固定的情況下,患者可以進行早期功能鍛煉[11]。對于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傳統小夾板雖能彈性固定,但抗前臂旋轉、持續牽引加壓等方面存在不足[12]。本次研究中,傳統小夾板在手法復位滿意的情況下,治療4周后仍易出現再次移位,在維持掌傾角、尺偏角及橈骨高度方面較差,治療4周去除小夾板后患者腕關節功能優良率也較低,這與扎帶易松弛、斷端壓力不穩定導致固定失效密切相關。針對扎帶問題,許多人做出了改良,筆者團隊前期研制智能氣囊小夾板[13],其扎帶為可充式氣囊扎帶,通過調節氣壓大小維持斷端壓力穩定。王東強等[14]發明BOA系帶系統的小夾板,在夾板固定后包裹棉性墊料,再用BOA旋鈕固定來方便收緊或放松系帶。而筆者團隊此次研發的拉力監測小夾板將BOA系帶與傳統扎帶結合,方便調整扎帶松緊度,同時拉力監控盒可以量化扎帶拉力,幫助醫師及患者更加直觀了解扎帶松緊程度,并且患者在醫師指導后可自主調整扎帶拉力,有效防止固定失效,能夠更加大膽進行功能鍛煉。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無論是掌傾角、尺偏角還是橈骨高度、腕關節功能最終均優于對照組,并且較復位后、治療4周后各項影像學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拉力監測小夾板可以很好地維持復位后的骨折對位位置。因此,拉力監測小夾板具有可量化扎帶拉力、可隨時調整扎帶松緊度的優勢,從而維持斷端穩定的壓力,防止再次移位,幫助患者早期功能鍛煉,有效解決了傳統小夾板所存在的部分問題,是對小夾板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的補充與發展。本次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樣本量較少,部分X光片未在標準腕關節正側位進行拍攝,存在一定誤差,需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優化。